丁鹤年女性题材诗歌研究

2021-12-20 00:48王雪呵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成因特色

摘 要:关于女性题材的诗歌创作,自《诗经》开始便是一大传统。女性题材诗歌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元末明初诗人丁鹤年现存三百余首诗中,有十多首是关于女性题材的。且在这十多首诗中所描绘的女性主要是节妇形象。本文通过对丁鹤年女性题材诗歌的研究,一来窥探其詩中女性的生活和境遇;二来探析其女性题材诗歌创作的成因及特色。

关键词:丁鹤年 女性题材诗歌 成因 特色

丁鹤年(1335—1424),元末明初诗人,字鹤年,一说永庚,号友鹤山人。他的曾祖父阿老丁是一位富商,曾在元世祖西征时,慷慨资助,后论功被授予官职。由于其曾祖之后的长辈名字中皆有一个“丁”字,故鹤年以丁为姓。丁鹤年从小便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幼年时在他的姐姐丁月娥的口授下,熟读了儒家的四书五经。丁鹤年成年时,正处于元明易代时期,为避兵乱,辗转江浙地区,靠卖药为生。晚年学习佛法,杜绝酒肉。他亦是明初十大孝子之一,曾以七十三岁高龄为母守灵十七年,直到九十岁去世。有《丁鹤年诗集》四卷本传于世,存诗三百余首。

关于丁鹤年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戴良《九灵山房集·高士传》、乌斯道《春草斋集·丁孝子传》、柯劭忞《新元史》卷二三八、张廷玉等《明史》卷二八五、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卷六十三、陈衍《元诗纪事》卷二十六、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卷三和卷四、杨镰《元诗史》第七章、丁生俊《丁鹤年》等。

丁鹤年是元末明初的诗人,他在元代生活了三十四年,在明代生活了五十多年,可以说他的经历是十分丰富的。在元末,他目睹了皇室与朝廷的奢靡无度、腐败无能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入明以后,他的思想又处于极度的矛盾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对故国的思念;既有抨击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又有对已经灭亡元朝的怀恋与回顾;既有对处于动乱之中的广大百姓的担忧与同情,又有对新王朝的太平之世充满的希望和赞美。这种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使得他的诗歌内容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在这种矛盾对立中,诗人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层面、多倾向的精神和艺术世界。值得注意的是,丁鹤年的诗歌颇有生气,他注重人的情感与自身的境遇,注重发掘和捕捉广大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境遇,这其中就包括对下层女性生活、命运的抒写。

一、丁鹤年女性题材诗歌的概况及其分类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命运最为悲惨。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在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女性生活、命运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丁鹤年现存诗共三百多首,其中有十四首是关于女性题材,在这十四首诗中,有九首是关于节妇的描写,三首是关于道姑的描写,一首关于宫女的描写,一首是悼亡妻子之作。本文主要对丁鹤年的女性题材诗歌中描写节妇形象、道姑形象以及宫女形象的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描写节妇形象之诗

节妇是指坚守节操的妇女,通常是指丈夫死后,不再改嫁,独自抚养子女,侍奉公婆,一直到死都在为死去丈夫守节。丁鹤年诗中关于节妇形象的描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受苦难生活的节妇。丁鹤年通常采用比兴的手法来形象地展示节妇所遭受的生活苦难。如《乐节妇诗》:

荼蓼未为苦,姜桂未为辛。累累辛苦者,无若未亡人。

欲随世苟活,生则同室死同椁。欲殉夫并殂,阿婆方老儿方孤。

朝养姑,暮教子,泉下良人犹不死。 a

这首诗开头使用“荼蓼”“姜桂”起兴,“荼蓼”“姜桂”这两种植物的属性本就是极其苦、辛的,以此来引出乐节妇作为一个失去丈夫的妇女所遭受的辛苦生活是“荼蓼”“姜桂”所不能比拟的。接着写乐节妇生活处境:丈夫去世以后,自己苟活在这个世界上,嫁为人妇,即使要死也得跟丈夫埋葬在一起。她想要跟随丈夫一起死,但是又不能死,因为还有年幼的孩子要抚养,还有年迈的婆婆要赡养。每天起早贪黑服侍婆婆,教导孩子,想办法维持生计,还时常会思念自己的丈夫。整首诗将乐节妇瘦弱、疲惫的情态刻画得生动而形象,使人们能够领略到她生活上的艰辛以及内心的孤独。

在《题〈定海乐节妇刘氏沿江泣寻夫尸卷〉》一诗,诗人将失去丈夫的女性孤苦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生动。诗云:

怨入江云结昼阴,潮痕清浅泪痕深。白头重见黄泉下,方尽寒灯一寸心。b

诗人抓住节妇刘氏哭着沿江寻找丈夫尸体的这一情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失去丈夫后节妇刘氏的痛苦心理。刘氏浓浓的哀怨化作阴云遮住了太阳,使得整个白天也显得阴沉沉的;刘氏整日以泪洗面,满脸的泪痕比江潮的痕迹还要深,可见刘氏极其悲痛的心情。失去丈夫后的刘氏就好像是漫漫长夜里的一盏孤灯,独自忍受这世间的寒苦。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刻画了节妇刘氏的悲苦形象,使整首诗笼罩着悲痛的气息,表现诗人对失去丈夫的节妇们的无限同情之感。

2.遵守妇道的典范节妇。在丁鹤年的节妇诗作中,有多篇对遵守妇道的典范女性的赞美,如《挽吴公祐祭酒母刘夫人》(其二):

母仪妇道重当今,共说夫人独苦心。教子遂成双白璧,救夫不惜万黄金。

家庭遗爱留名郡,阡表新铭出翰林。每遇良辰增孝感,板舆闲却在花阴。c

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在表达对刘夫人的哀思伤感的同时,亦赞扬了刘夫人与丈夫情意深厚,教子有方,遵从妇德、妇功以及“母仪妇道重当今”的风范。可谓是后人学习的典范。“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等封建伦理纲常对女性的要求却又恰恰是束缚女性的枷锁,在无形之中扭曲着女性的感情和个性。

3.充满离愁别绪的节妇。在古时候很多女性时常过着与丈夫分离的孤独生活,她们的丈夫或从军在外,或流浪他乡,这给留守空房、孤独难熬的妇女带来了无尽的思绪与愁苦。在丁鹤年的诗作中,就有对独守空房的思妇生活的描写。如《胡节妇诗》:

一自失良人,年年不见春。常时折花处,青苔满行路。

即今垂老百事非,箧中惟有嫁时衣。姑终养,子成立,望夫差胜山头石。d

诗中描写了胡节妇自从与丈夫分离后的愁绪与哀伤。与丈夫分离后的胡节妇过着内心孤寂、压抑“年年不见春”的生活。内心的焦虑和悲伤已使她逐渐衰老,使她感到今昔异样,她独守妇道,给婆婆养老送终,将孩子抚养成人。而她自己只剩下“青苔满行路”一样的悲苦和内心的空虚伤感。但她對丈夫的忠贞胜过传说中因为思念丈夫而化作望夫石的那个坚贞的女性。胡节妇的形象可以说是当时很多像她一样备受感情折磨的广大独守空房妇女的一个缩影,是很有代表性的。她们为了保持节妇的美名,为了尽妇道的义务,甘愿长年累月备受身心的疲劳。

(二)道姑形象

在描写道姑形象时,诗人以浪漫的想象以及多次用典的手法来塑造道姑超凡脱俗的形象特质。如《赠李仙姑》:

何年萼绿华,来降地仙家。花拥青鸾节,香随白鹿车。

清辉回雪月,玄想结云霞。不赴瑶池宴,桃开几度花?e

诗的开始便以“萼绿华”这一传说中的仙女来代指道姑,诗中道姑仙气飘飘,过的生活亦是超凡脱俗的,有鲜花簇拥的仙使,乘坐白鹿拉的车而来,邀请仙姑去赴瑶池宴。整首诗以浪漫的想象塑造了道姑仙气脱俗的形象。

(三)宫女形象

宫女形象在丁鹤年的诗歌当中很少见。《故宫人》一诗中,诗人塑造一位深宫女子形象,以她的处境变化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动荡。

粉愁香怨不胜情,强整残妆对老兵。别殿金莲余故步,《后庭玉树》变新声。

眼穿雁字云连塞,梦断羊车月满城。天上桃花王母去,世人谁识许飞琼? f

此诗塑造了一位身处王朝更替时期的宫女形象,勉强整理自己的妆容而只能对着这宫中残留的年迈老兵。由于战乱这深宫早已物是人非,看到天空中飞行的大雁,就想起曾经的美好生活。而如今,帝王早已逃走,又有谁识得眼前的美人呢?诗人借宫女的视角一方面表达由于战乱这些被困深宫女子的遭遇以及愁苦无奈的心理,另一方面展现了元末动乱的社会场景。

二、丁鹤年女性题材诗歌创作的成因探析

相比于前人关于女性题材的诗歌,丁鹤年女性题材的诗歌在其所存诗作中占比不是很大,他仅有的十多篇关于女性题材的诗作却很生动地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即节妇、道姑、宫女,且这三种类型的女性分布在社会的不同层面,即家庭、佛道、宫廷。关于丁鹤年女性题材诗歌创作的成因,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社会思想的影响

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元朝统治者将儒学列为官学,大力提倡儒家伦理纲常,加上程朱理学在元朝初渐并从士大夫阶层向民间普及,理学所提倡的三从四德等伦理纲常,在元朝后期更为普遍。宋儒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思想在国家的大力推行之下迅速蔓延,使得当时的广大女性被紧紧框在了伦理教条之内,从而失去了独立人格和人身自由。到了明代,女子贞节观念进一步加强,朱元璋登基前一个月(1367)就颁布明令:“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g在元明最高统治者对节妇表彰理念的推崇下,优待与旌表节妇的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当时社会各个阶段都比较尊崇贞女节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当时的文人就会对亲朋好友同乡之类关系中的节妇贞妇给予高度的赞颂,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他们的贞节观,寄寓他们的人生观。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丁鹤年在描写女性的诗歌中,绝大多数是对节妇形象的描写。

(二)个人经历的影响

丁鹤年从小便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姐姐和兄长都精通儒家经典,姐姐丁月娥更是以实际行动对儒家忠、孝、礼、义进行了完美诠释。乌斯道《春草斋集·丁月娥传》中记载,至正二十年(1360)汉军陈友谅攻陷芜湖时,丁月娥为保清白不失节于贼军,于是抱着幼女跳湖自杀。当时跟随丁月娥的妇女有九位,遂都投湖自尽了。她们去世时正值夏季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但她们的尸体七日不腐。后来乡人们将她们合葬,题为“十女墓”。丁鹤年在诗作中对节妇的高度赞扬,很有可能受他的姐姐丁月娥的影响。

其次,丁鹤年个人遭遇的不幸。他经历了儿时丧父、青年丧母、中年丧兄姐等一系列打击,再加上他所处元明交替时期,社会动乱不安,他作为一名色目人,昔日尊贵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一生的颠沛流离,生活的艰苦,家国的苦难,使他不得不逃离现实生活,选择隐居,在他隐居时期,僧道成为他主要的交往对象。《赠李仙姑》便是他与道士交往的体现,同时也是他内心所向往的自由美好情感的流露。

三、丁鹤年女性题材诗歌创作的特色

丁鹤年女性题材诗歌在创作特色方面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既有比兴手法创作的形象美,又有平铺直叙的情感美

“比兴是诗歌当中常用的表达技巧,比,就是比喻,即对人或者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h。丁鹤年描写节妇形象的时候就使用了比兴手法来表现女性生活中所遭受的苦难程度。像《乐节妇》一诗当中,诗歌以“荼蓼”“姜桂”起兴,引出他所要写的女性乐节妇生活的苦难,同时又以“荼蓼”“姜桂”之苦来比喻乐节妇生活之苦。通过比兴的运用,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乐节妇生活苦难的程度之深。诗歌后半部分又以叙述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以及心中的悲寂。以直叙的方式让人体会到诗中所流露出的悲伤情感。在《题〈定海乐节妇刘氏沿江泣寻夫尸卷〉》一诗中不仅使用比喻的手法,同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描述乐节妇刘氏失去丈夫之后伤心流泪,诗人以“潮痕”与“泪痕”做对比,潮痕之浅与泪痕之深的比较,凸显了刘氏的伤心欲绝。

(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自己超脱、隐逸的心态

丁鹤年在《赠李仙姑》一诗中,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把握前提下,运用幻想、夸张的方式,艺术地表达个人主观的情绪。在诗中他所使用的“青鸾节”“白鹿车”“瑶池宴”等充满神话色彩的意象,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同时也使得人们能够体会到他对仙界那种美好、安逸生活的向往。

(三)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反映社会现实

在《故宫人》一诗中,诗人以一个身处深宫的女子视角来描写国家的动乱。借深宫女子个人的哀愁来抒发自己面对这动乱的内心哀愁,以女子个人的遭遇来映射在动乱的社会中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的不幸遭遇。视角独特,借宫女之悲痛来表达自己面对这乱世的悲痛之情。

四、总结

丁鹤年身处元明易代时期,社会的动荡以及自身的遭遇,使他将目光投注到广大下层人民身上,尤其是对当时下层女性生活遭遇的抒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诗歌表现领域和思想内容。虽然他的女性题材诗歌在其所存诗作中占比不是很重,但在这仅有的十多首关于女性的诗作中,却为我们展现了元末明初时期普通下层妇女的生活处境。尤其是节妇这一女性形象,她们或是失去丈夫伤心绝望;或者坚强不屈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或是遵守妇德妇道为人称赞,她们的遭遇让人感到同情与痛心,亦透过她们的生活,使人们了解到当时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对她们自由的束缚和个性的扼杀。

abcdef丁生俊:《丁鹤年诗辑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第226页,第205页,第12—14页,第121页,第61页。

g 〔明〕李山长:《大明令》卷三一《户令·节妇免差》,皇明制书本。

h 杨槐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學指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

参考文献:

[1] 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 陈衍.元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 杨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 丁生俊.丁鹤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8] 丁生俊.丁鹤年诗辑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9] 导夫.丁鹤年诗歌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10] 谭晓玲.冲突与期许:元代女性社会角色与伦理观念的思考[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11] 导夫.丁鹤年诗歌的主体思想倾向[J].民族文学研究,1997(3).

[12] 王忠阁.丁鹤年与元末明初社会的变迁[J].民族文学研究,2008(3).

[13] 多洛肯,郭兰英.元末明初色目诗人丁鹤年生平及其诗歌研究述评[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4] 张杰.20世纪以来丁鹤年研究综述[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4(9).

[15] 任红敏.元代宗教与元代文坛格局[J].殷都学刊,2016(3).

作 者: 王雪呵,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成因特色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时代特色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