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梅清山水画艺术风格及构图形式

2021-12-20 00:48孙彤彤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2期

摘 要:作为黄山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梅清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画作清新飘逸、淡墨轻写、构图清奇,虽然临摹众家,但不固守于古人之法,开创出了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山水画。其中,梅清的山水构图非常具有现代性,画面形式感冲击力十足,对画面意境的营造有着很大的作用。他的画作和“不薄古人爱今人”的艺术思想也影响着许许多多的后辈,其中石涛受他的影响就很大。本文就梅清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及构图方式对意境的营造作用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梅清 山水画构图 意境营造

我国清初画坛人才济济,流派纷多。其中黄山画派是清初诸多流派中最富于创造性的重要流派之一。作为黄山画派巨匠之一的梅清,其艺术风格独特且具有开创性。刘海粟称梅清是山水画从传统形态转化为现代形态的推行者和先行者。梅清作为写意山水画的先驱,在笔墨情趣和意境营造上都十分具有创新性。笔者在学习山水画的过程中看到梅清的画作不禁眼前一亮,他的山水画作品构图新奇,主观意趣浓厚,意境深远,十分具有玩味性,作画仿佛笔墨游戏,符合中国“文人画”的审美需求。同时作为“复古以开今”的文化倡导者,他注重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借古以开今。笔者认为梅清的山水画构图极具个人风格,所以本文就着重研究梅清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及构图对画面意境营造方面的作用。

一、梅清艺术特征整体概括

1.梅清的创作背景

明末清初年间,山水画经过前代的积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当时的画坛是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四位居于正统地位,“四王”崇尚摹古,集古大成,虽然经营丘壑和笔墨表现的技巧极为成熟,但是一味地照搬程式,大多作品也只是将画面的物象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在思想上“四王”支持董其昌所提出的南宗一,缺乏师法自然的热忱,不敢跳脱原有的框架。“克制再克制,中和再中和”是他们的创作原则。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清初时期的画坛死气沉沉,毫无创新意识可讲。但是還有一批像梅清这样的明朝遗民画家,致力于在此中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例如四僧、黄山画派、扬州八怪等。在艺术思想上他们不为旧法所限制,作画直抒心意,注重“我自用我法”。石涛甚至曾豪迈地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a他们将作画看作是心灵的放纵、逃避现实的短暂慰藉。梅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变形夸张的山体造型、傲岸不驯的人物形象,隐藏着深切的孤独、寂寞、伤感与悲哀,山川、树石完全成为他们主观情感的幻化和象征。石涛在《苦瓜画语录》中曾讲:“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b要求主观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突出画家个性。

2.梅清生平及绘画美学思想

梅清,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生于清末民初年间,虽出身于士官之家,但无奈战争频繁,家族中落,四次北上求仕不得,半生漂泊不定,辗转于宣城、金陵、昆山、杭州等地。晚年处于康熙盛世,生活安定,为绘画创作提供了较好的环境,70岁前后的传世作品最多,以黄山题材为多。50岁之前,因求仕未得,梅清一直认为自己是被迫“怀才淹草木”。后转变思想后,不断地从大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和艺术灵感,后成为黄山画派的主要人物。

在绘画美学思想上,梅清主张“临摹百家只顷刻,点染万品随生成”,这正说明梅清是既重视继承传统,汲取诸家之长为我所用,又善于观察自然,造就“我法”。简言之,就是既注重临摹又善于写生,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当代中国画教学对此可谓一脉相承,可见其思想十分具有现代性。梅清刻有“我法”“古人在我”“不薄今人爱古人”三方图章,在作品中也多有显示,从侧面也可看出其艺术主张。但梅清虽注重传统,但不像“四王”那样,只会照搬古人图式进行重新组合,本质上并没有创新。梅清临摹众家只是为了借古以开今,为了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与风格。同时,梅清也推崇“应目会心”的艺术思想。“应目会心”即是“天人合一”的传统道家思想。如何理解绘画艺术上的“天人合一”观念呢?笔者认为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人”三者并立,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而人之道就在于“成万物”。人是主观与客观的连接点,这更加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所以作画贵在传达主观意趣。

二、梅清艺术风格的演变

梅清在清初画坛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临摹众家之所长,有很多传世作品上写着仿某家或临某家笔意。从唐代山水之始到王维、吴道子,再到五代十国的董源、巨然,直到明四家等,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但笔者认为,梅清下苦功最深者,非王蒙莫属。他将王蒙的解索皴、牛毛皴拉长、细化、软化,利用手腕带动笔尖的力量游走于画面之上。梅清的画面并没有太多的矛盾碰撞,给人一种非常沉静的感觉,他用线古拙,用墨清新古雅,堪称山水画中的逸品。

梅清画作风格的演变与他个人的经历、心境有关。早年,梅清一心想走仕途之路,想要利用自己的才学经世济民。心中满腔热血,画作用笔自然爽利豪放,缺乏沉稳之气,但气势恢宏、大胆自信、个性强烈。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宛陵十景图》。据《天延阁赠言集》记载,韩魏曾称赞梅清早期绘画:“君不见敬亭陵阳一片石,宛溪句溪水声疾,麻姑横绝五湖寒,都入君腕底之妙笔。”可见气势之宏。中年的梅清几次北上求仕都未中第。经过多次打击后已心灰意冷,想要隐居山林,过不争不抢的田园生活。梅清心态转变,画风也随之转变。中期作品更加清冷秀润、别致淡雅,少了少年时期的横冲直撞,而变得更加委婉沉着。笔墨朦胧轻巧,多用牛毛皴,一层又一层地皴擦画面,代表作有《峭壁帆影图》《宣城胜览图》《憺园图》《双松交茂图》等。梅清从60岁开始直到去世前是其后期风格逐渐形成的时期,也是他艺术风格的成熟时期。游历过多地,尤其两次游历黄山,激发了梅清的创作灵感,风格开始趋于稳定和成熟。他以自然为师,从大自然中不断启发艺术创造。他此时的画风开始变得爽利纵奇、淡逸枯寂。不同于王蒙的粗粝、狂放、繁复,梅清的画面更加闲逸、清冷、简洁、沉稳,弥漫着幽幽仙气,使人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人物的安排、画面的构图都十分具有玩味性。晚期的代表作有《天都峰图轴》《炼丹台图轴》《西海门图轴》《黄山十九景册》《黄山十六景册》等。

其实在笔者看来,梅清似乎有些像是东方的“夏加尔”。梅清的晚期作品《黄山十九景》,弥漫着淡淡的蓝绿色,与西方浪漫主义画家夏加尔的蓝色背景不谋而合。作品充满着浪漫的气氛与梦幻的感受,也引发了观赏者的想象力。梅清所描绘的山水并不只是根据客观形象,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趣和想象力。他作品中的点睛人物常常是一位或两位老者仰卧在树杈之间观看高山之巅、流水之势,树的造型多类似于床榻,远方高山也只是用寥寥几笔勾出大致轮廓。他并不在乎这树像不像树,也不在乎这山像不像山,他只在乎这景是不是他心中的向往与追求。从梅清的画面和艺术精神来看,他与夏加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十足的浪漫主义者,画作也都呈现出浪漫主义风格的特质。

三、梅清山水空间构图分析

1.截断式构图法

梅清山水画在构图上独辟蹊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三远法”,他在构图上常常大开大合,巨大的画面上常常只描绘一座山峰、一个溪口、一条瀑布,他的构图类似于现代摄影中的“特写镜头”,只对心中有感、具有代表性的画面进行截取。在观看了大量梅清的作品后,发现他的构图多为截断式,好多画面直接拦腰截断,如《炼丹台图》,画中景物并不多,一座直耸入天的山峰被云雾在山体的三分之一处截断,连同松树也一样,截断后,山体的空间距离拉大,意境变得更为深远。梅清的作品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构图方法,正如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c中写的:“截断者, 无尘俗之境,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这种构图手法能够营造出“不俗之境”。

此种构图方法与梅清画作中所要营造的玄虚之境是相匹配的。空无一物,空中有万物,寥寥几笔并不代表没有东西,而是留有了想象的空间。正是因为梅清所描绘的空间与我们现实世界有距离,所以我们才能发现美。朱光潜曾在《谈美》中写道:“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d梅清的画作就是这样的,他的作品看似虚空,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之美。原因就在于他抛却了许多繁杂的物象,只取最本真、最让人感动的景象。

2.对角线构图法和垂直构图法

梅清的构图中还常常出现类似于“马一角”“夏半边”的边角构图方法,在不稳定中求稳定。在《黄山十九景》中,斜角构图大约占了三分之二,共有14张,畫面中山体多为对角线走向,山体占画面的全部或一半之多。近景多用重墨概括性绘出,中远景则用淡墨着色,线条流畅但不虚飘。这一重一淡、一实一虚,形成鲜明的空间对比,画面奇俊而意境深远。梅清画面中虽也有垂直构图,但都以大特写的形式呈现,例如《鸣弦泉图》中着重描绘一条瀑布,从画面中央垂直而下。两边的山体用横向画出,虽山体与画面中的瀑布形成十字交叉,但毫不违和,这其中的关键,笔者认为在于:梅清所用的线条多为虚清的淡墨。瀑布虽直流而下,但是由于山体的转折、弯曲,赋予了瀑布动感,适当的留白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画面统一之中而富有变化,气息贯通而不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同时,这种构图表现形式也十分具有冲击力,让人流连忘返,充分体现了梅清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3.平视构图法和俯视构图方法

梅清在《宣城胜览图》中常常采用平视、俯视的视角来描绘景象,《宣城胜览图之第一峰》以平视的视角截取真实景象的方法来表现山峰的巍峨,山峰下运用云雾增加山峰层次与空间纵深感,同时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构图方法,使山峰显得坚实稳固,更加突出了山石的质感。《宣城胜览图》是梅清描绘家乡景象之作,在尊重客观景象的同时又加入他自身对家乡的真情实感,将意象升华。《宣城胜览图之龙溪》就以俯视的视角,勾画出龙溪的全貌。画面中一条河溪直贯而过,河中往来的船只,增加了作品的动感,河岸两边又画出了龙溪的标志性建筑物和树林,简繁得当,对比明确,透露出悠闲惬意的生活气息。

4.梅清构图方法对意境的营造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人笔下,无论诗歌还是绘画、书法创作,都是借助物象来表达心性。梅清的山水画亦是,十分注重物象神韵的表达。梅清作画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即使是写生画作也十分看重性灵气韵的表达,力求摆脱客观物象的纷纷扰扰,画家通过客观物象激起心中共鸣,将物与我融为一体,传达出清雅境界。梅清的画面清新雅致,意境超凡脱俗,非常富有文人气息。这或许要归功于他的人生境遇,使他练就了出世的人生态度与豁达的心胸。其实不难发现,梅清的许多画作都不为自然表象所制约,而以自由显神的超越性来主宰自我心象,以表示心之虚灵。梅清作品中的人物常常卧树而望,瀑布常常像巨山一样布满整个画面,但是他将心象与物象结合得非常合适,即便加入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我们依然可以看出画面中画的是何处何地之景。在《黄山十九景册》中即使只是山的一角、水的一边,也十分具有黄山特色。他的画面寥寥几笔却能营造出深邃又无边的空间感,在笔者看来,这归功于他画作的构图没有边界感,梅清的构图及画中的物象并不完备,加上云雾的遮挡,常常给人一种似景非景的感觉。齐白石论画之妙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e正因为如此才能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同时,他的物象又十分具有地域特色,使人看到这一角之景就联想到黄山延绵不绝的山峰与奇松。

四、结语

梅清的一生并不顺利,经历过许许多多人生的坎坷,前半生一心想要入世济天下,后半生出逃世俗却成为绘画大师,留名千古。他后半生的画作挣脱了前期的束缚,在构图、意境、程式和章法上都十分具有新意。笔者想来这必定与梅清心境的转变有关,当心灵得到了释怀,不再追求名利与仕途,画作自然能够挣脱那些条条框框跳脱出来。所以作画还是要回归本心,探究事物本来的样子,带有太多的功利心和企图心,往往不能放开手脚,“肆意妄为”。梅清的山水画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也让许许多多的后辈望其项背。梅清最有名的学生莫过于石涛,石涛将梅清的笔法、构图进一步精进,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所以,在学习前人的道路上,不能一味地照搬全收,应该思考这些画作背后的精神导向与力量,发现根源所在,由内而外地学习。

abc石涛:《苦瓜和尚话语录》,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

d朱光潜:《谈美》,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26页。

e秦牧:《艺海拾贝》,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参考文献:

[1] 杨臣彬.梅清生平及其绘画艺术[J].故宫博物院刊,1985(12).

[2] 杨臣彬.梅清生平及其绘画艺术(续)[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7).

[3] 邱才桢.十七世纪下半叶山水画中的黄山形象[D].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005.

[4] 冶珍国.于无画处皆成妙品——渲染与梅清山水画的意境表现[D].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015.

[5] 石涛.苦瓜和尚话语录[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

[6] 朱光潜.谈美[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7] 王欣.论师陀创作个性生成的地域文化含蕴[J].小说评论,2012(3).

[8] 姜云.梅清实景山水画图式研究[D].渤海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7.

[9] 唐德普.不薄今人爱古人——浅析梅清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及形成的因素[J].中国民族博览,2021(3).

作 者: 孙彤彤,河南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