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优秀奖)揭晓

2021-12-20 01:3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环境与生活 2021年10期
关键词: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污染物

王红丽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高级工程师、副所长

王红丽,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高级工程师、副所长,面向城市和区域大气污染精细化防控需求,从活性有机物测量方法、精准溯源及精细化减排的城市实践开展应用研究,服务于城市大气污染精细化治理及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10)、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8/9)各1项。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020)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8),担任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方雪坤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员

方雪坤,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碳中和与臭氧层保护相关领域研究,特别是全球与区域尺度重要气体排放溯源及应对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20余篇论文,包括2篇Nature(共同一作,IF=43.07)、2篇Nature Geoscience(IF=14.48),篇均影响因子11.0,被WMO《平流层臭氧科学评估》报告多次正面引用。入选国家重大青年人才计划。目前担任生态环境部《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专家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2年WMO臭氧层评估报告共同作者等。

乐 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乐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大气环境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研发了包含大气污染生态效应的动态植被模式,揭示了臭氧和气溶胶对生态系统碳吸收的影响机制,评估了臭氧-植被相互作用对我国大气污染的反馈。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包括《自然-通讯》、《自然-气候变化》、《柳叶刀-行星健康》等。2015年入选中组部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目前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冯承莲

博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冯承莲,博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生态毒理、水质基准和风险评估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我国环境基准领域的第一个技术指南:《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制定技术指南》(HJ 831-2017),支撑了我国首批环境基准技术文件的发布。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项目1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宁朋歌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博导

宁朋歌,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博导。长期围绕高浓度污染物萃取减排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入选中科院青促会会员,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等;现任北京市过程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青年编委。取得的创新成果在化工环境类主流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6项,合著书籍一部;核心技术应用于钒铬废渣减排、煤化工废水污染减排等7项示范工程。获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

李 歆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研究工作,围绕大气活性含氮含氧化合物的在线测量技术、化学反应机制及其对大气二次污染形成的贡献开展了系列创新性研究。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育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包括Science、ES&T等。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

吴仁人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吴仁人,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体污染源解析、海洋流域水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论文20篇),成果获广东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2项,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等。现任“国家环境保护水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专委会委员、广东省环境学会海洋专委会副秘书长等。

宋 敏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宋敏,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碳基功能材料深度脱除多污染物的研究工作,从污染物多相界面反应调控、污染物间相互作用、复杂目标环境下多污染物脱除三方面开展創新研究。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人才项目支持。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件。主/参编教材2部。主编地/团标2项,参编地标6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

张 炜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张炜,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等。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化学、原位谱学技术研究,及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仪器装置研制与开发。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中国科学院等多项科研项目。在Nat. Commun.、Nano Lett.、ACS Energy Lett.、ACS Catal.、Nano Energy、Appl. Catal. B: Environ.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 项,担任《The Innovation》期刊编委。

陈 洪

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

陈洪,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长期从事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材料设计的研究工作,从物质的构效关系出发,对固废资源化利用与环境功能材料设计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创新研究。先后获得国家四青人才计划、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深圳市重点基金等项目支持。目前担任担任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副主编, Sustainable Horizons 和Environmental Function Materials 杂志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与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Advances杂志青年編委,获得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奖金奖。

陈洁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陈洁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开展污染物的生物与化学转化工作,在污染物转化中的界面电子转移机制解析、调控方法、系统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ES&T,Water Research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博士论文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面上、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入选IWA中国青年委员会委员,并新增为中科院青促会会员。

金 伟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金伟,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电化学金属清洁生产工作,提出了电化学活性氧、旋流电解等金属提取新方法。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等项目支持,参与完成6项国内外万吨级以上金属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工程。在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一作/通讯SCI论文71篇,H因子27,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首届青年编委等职,获得国际电化学会绿色电化学奖ISE-Elsevier Prize for Green Electrochemistry等荣誉。

周 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周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长期从事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10余个项目,在Nature、PNAS、Nature Food、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SCI论文84篇。目前担任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和Biogeochemistry的Associate Editor、《湖泊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委,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5/11)、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11)。

赵永椿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赵永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工作,在燃煤汞、砷、铀等定向富集及联合脱除方面开展了创新研究,发明了可再生磁珠脱汞技术、异相凝并脱除重金属及协同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与装备,并在大型燃煤电厂示范应用。先后获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入选爱思唯尔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目前担任Scientific Reports和Applied Sciences编委、燃料化学学报青年编委等,2020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

胡献刚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胡献刚,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环境界面化学与大数据研究,从纳米污染物的环境界面行为、与生物的界面化学反应以及机器学习预测污染物与生物的界面相互作用三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项目支持和荣誉称号。目前担任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和JHM编委等。

贾 璇

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

贾璇,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固废绿色能源化方向,从微环境调控-能源定向转化-工艺过程控制入手,在理论技术创新、核心装备突破、工程应用与产业化推广中做出了贡献。先后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方科技成果转化等科研项目,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徐夫元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夫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冶金行业清洁生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研究。近年主持了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10余项。担任《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中國有色金属学报》首届青年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

章 涛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章涛,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以若干新型有毒物质人群暴露与健康风险为攻关方向,以人体暴露识别(特征污染物及其来源)、内暴露特征、健康风险及其形成机制为主线开展相关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百篇优博提名等人才项目或荣誉。目前担任JCR一区期刊Ecotox Environ Safe(IF: 6.291)编委、核心期刊《环境化学》首届青年编委。201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5)。

童银栋

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童银栋,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从事氮、磷、汞等地表关键元素环境过程模拟及生态效应评估工作,围绕流域氮磷输移过程与湖泊营养状态响应、元素计量特征演变规律及其效应、富营养化与有毒物质生态耦合风险三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天津大学北洋学者等,成果在Nature Geoscience、PNAS等期刊发表,并被《光明日报》、路透社等报道;目前担任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The Innovation青年编委、《湖泊科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编委。

谢明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谢明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将研究对象从单一产品拓展到污染源管理和绿色发展,形成了多维度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体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环保公益项目课题、水专项子课题、中国工程院科技咨询专项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项,兼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青年编委和UNIDO中国南南工业合作中心特聘专家,获省部级一等(第3)、二等(第2)、三等(第2)奖各一项,集体三等功一次。

猜你喜欢
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污染物
好老师智库·特约编委
好老师智库·特约编委
好老师智库·特约编委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Task 1
《分析化学》公布2019-2020年度优秀编委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环境保护税
空气污染物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