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新闻奖看践行“四力”路径

2021-12-21 13:00唐兴夏姚
新闻潮 2021年11期
关键词:获奖作品四力

唐兴 夏姚

【摘 要】广西新闻奖参照中国新闻奖评选条件及要求设置各个奖项,是广西新闻人和新闻作品的最高荣誉。文章从分析近5年(2016—2020年)广西新闻奖获奖作品出发,从中窥见新闻人践行“四力”的方法路径,在服务人民上践行“脚力”、在独见独知上锤炼“眼力”、在深悟笃行中提高“脑力”、在传美创新中淬炼“笔力”四个方面,启发广大新闻工作者承担时代使命,书写壮美广西伟业。

【关键词】广西新闻奖;四力;路径;获奖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作出关于增强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指示,这既是新闻工作者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工作能力的具体路径。广西新闻奖获奖作品为广西新闻人践行“四力”提供了标杆和现实路径,对这些作品加以分析,可启发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如何践行好“四力”要求。

一、在服务人民上践行“脚力”

“四力”之中,“脚力”是根本,只有践行“脚力”,才可让新闻报道真实且接地气。新闻工作者用“脚力”去丈量壮美广西的民情冷暖,不论什么新闻作品,都体现出同一个道理——办公室里等不来新闻,只有脚上沾有泥土,报道才能出彩。在2019年度广西新闻奖通讯与深度报道的37件获奖作品中,记者的报道足迹遍布广西约40个县、镇,既有深入贫困山区、边境地区,也有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通讯,不乏走近群众的人物报道。

(一)走到现场:于新闻一线求得真实

这些获奖的新闻作品,表现出新闻人不依赖于二手消息,而是走到新闻现场,亲眼看,亲口问,亲耳听,亲身体会,反复核实,确保事件的真实可信。

2017年柳州融水杆洞乡突发洪灾,广西日报记者谌贻照冒着风雨第一时间奔赴洪灾现场报道,虽然在艰难环境下用手机拍摄的画面不够稳定唯美,记者不畏艰险在现场记录到的真实洪灾情况,还有人民群众之间相互救援的温情画面,这种于新闻一线报道呈现出的真实力量胜过一切精良的画面,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丨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荣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2018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

(二)走进基层:实地调研洞察民情

调查研究一直是新聞人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出新闻佳作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闻工作者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新闻人要靠一双“铁脚板”走进基层,走进田间地头,实地考察调研,发现问题,求证问题,反映人民真实生活图景。

2019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再坚固的桥,也承载不起贪婪的重量》,记者在了解到无锡锡港路高架桥货车严重超载造成的事故后,前往南宁横县(今横州市)和隆安县、崇左大新县、河池宜州区等地,实地调研广西那些被超载大货车践踏的大桥,发现治超的痛点、难点并采访法律专家,这一系列调查报道播出后,在广西甚至全国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治理超载问题提供借鉴意见。

(三)走入生活:发出群众真实心声

新闻不仅要到新闻现场、走到基层,还要走入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之中,与他们同听、同看、同感受,更要走入群众内心,与他们交心谈心,了解真实想法,写出群众真实心声。报道接地气,才能得到群众认可。

电视专题《【“时代楷模”黄文秀】风雨兼程新长征 初心无悔永芳华》主创记者冒着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危险进入百坭村采访对口帮扶的贫困户,在遭到其家人拒绝采访时以真诚执着获得黄文秀家人的信任,走进其家人的内心深处,用心体会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记者不仅走进现场更是走进群众内心世界,全篇报道立体生动又情真意切。

二、在独见独知上锤炼“眼力”

“四力”之中,“眼力”是基础,新闻人除了要靠“脚力”跑新闻,还要有一双独到的慧眼;不仅能看清事实真伪,还要着眼大局,创新报道视角,否则到了新闻现场也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在这些获奖作品中,体现了新闻人用“眼力”去捕捉新闻事实的价值。

(一)看得更清:敏锐眼光辨别新闻信息

“眼力”要求新闻人慧眼如炬,新闻人到达现场后,不能止步于对现场情况的简单描写或是照搬新闻通稿,要善于观察,发现细节。面对网络舆论和自媒体,更不可随意跟风评判,为争抢流量而不对事实真伪加以验证便刊发。

“玉林市民围观机场通航”一事曾引发网络热议,舆论参差不齐,玉林交通音乐广播记者透过此事看出,这是人民为家乡发展而高兴的最原始质朴感情的表达,《不丢脸!机场就该有“烟火气”!说说玉林机场通航,居民骑车围观又跳舞庆祝》一文,没有人云亦云指责群众或许会扰乱机场交通秩序的做法,而是为群众“看机场”现象敲下“定音锤”,指出这是热爱家乡的热情做法,机场管理部门也因势利导为来看机场的群众开设“小门”、设立警示牌等。

(二)看得更准:面对群众聚焦新闻主体

同一新闻事件中会涉及多个新闻主体,将新闻镜头对准于谁,如何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的主体,也是记者的必修课之一。从历年广西新闻奖获奖作品来看,他们的新闻主角是人民群众,报道目的是服务人民,能看到群众的闪光点,聚焦群众喜乐与忧愁。

新闻摄影作品最能检验记者的“眼力”,2016年度广西新闻奖新闻摄影类获奖作品达37件,其中一等奖摄影作品《夫妻携手96年 双双过百岁》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平凡的百岁夫妇,用镜头聚焦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个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平淡婚姻,透视普通人的喜乐安逸,传递给读者温暖祥和的情感。2020年度广西新闻奖三等奖《凡人壮举 援鄂战“疫”乡镇个体户医生莫仁云访谈录》聚焦个体援鄂医生莫仁云独自返程背后的故事,记者看到一位普通个体医生身上的闪光点,讲述他以个人志愿者的身份自发自愿援鄂战“疫”的故事,诠释出他的大爱无疆和医者仁心。

(三)看得更远:面向东盟做好国际传播

全球化的时代要求新闻记者不能再偏安一隅,记者的“眼力”要向远看,着眼时代大局,创新视角,将国内的新闻事件放置于国际环境下去看待其时代意义。广西具有做好面向东盟进行国际传播的地域优势,近5年来广西新闻奖国际传播类获奖作品共有50件,其中绝大部分是与东盟国家联合制作并刊播的国际传播作品。体现出广西新闻人能够始终立足广西,放眼东盟,为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作贡献。

纪录片《家在青山绿水间——志同气和》获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以及2019年度广西新闻奖二等奖。广西媒体联合老挝媒体共同策划、摄制和播出,深入老挝城市、乡村,聚焦中老铁路、水电站建设,减贫等项目,以老挝普通民众生活变迁为主线,展示中老友好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为老挝人民带来生活改善和提高。该片没有一味单向输出宣传中国成就,而是以国际视角,由当地人民亲身讲述中国脱贫经验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成果,是广西新闻人积极践行好“眼力”又一典范佳作。

三、在深悟笃行中提高“脑力”

“脑力”处于“四力”的核心位置,也是新闻人在自媒体时代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今社会信息繁杂,对信息的解读更是良莠不齐。因此,新闻人需要提高自身“脑力”,正确解读,正向引导,增加新闻作品的厚度、高度、深度,才能写出有品质、有思想的新闻精品。在这些获奖作品中,体现新闻人用“脑力”去洞察八桂大地的奋斗力量。

(一)学到更多:扎实理论功底增加作品厚度

提高“脑力”,首先就是要提高新闻人的理论功底,勤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增加文章内容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做党的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结束后,《当代广西》刊发评论“练好内功办好自己的事”,既立足国内形势,又放眼国际局势,分析为什么要办好自己的事以及要办好什么事,结合全会精神提出如何办好自己的事。全篇仅千余字,但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体现出新闻人对中央精神的领会学习之深刻以及自身长期的理论积累基础。

(二)站位更高:立足高站位提升新闻高度

“脑力”的践行也体现在新闻人是否能“站在天安门上想事情”,新闻人需要提高自身的认识高度,立足于更高的站位,写出的报道才能更具导向性,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广西日报《变“民生痛点”为“发展支点”》获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及2019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报道聚焦隆安县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统筹研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为全区乃至全国统筹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破解季节性缺水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体现出记者的政治敏感度以及全局意识。

(三)想得更深:多思善谋挖掘新闻深度

思想性是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必不可缺的,思想性的实现要求新闻人多思善谋,深挖新闻事件主题,看清事件本质,做好深度报道。为新闻作品赋予思想性以及智慧的光芒,而不仅是就事论事,方能启迪受众思考。

网络评论《河池“红衣哥”走红网络,彰显城市文明新高度》对在交通事故中见义勇为的“红衣哥”大加褒扬,但是记者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挖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精神品质,并号召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文明的建设,汇聚社会文明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整篇评论言简意赅,既有事实阐述又极具思想性和行动指导性,增加了文章的立意深度。

四、在传美创新中淬炼“笔力”

“笔力”是践行“四力”的关键,新闻人脚步所到之处、眼睛所见之事物、思考之深刻最终都要见之于笔尖和镜头。“笔落惊风雨”,好的“笔力”能够赋予作品蓬勃的朝气,调动受众情绪并获得受众认可,“笔力”用得好,一支小小的笔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大杠杆。新闻人用笔力去呈现壮乡儿女的生活变迁,用智慧和汗水描绘五千多万广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语言更生动:见人见事见语言

淬炼“笔力”要坚持“群众路线”,写好群众身边事身边人,使用群众质朴的语言,让群众听得懂能理解。从历年广西新闻奖作品来看,其写作语言上不仅要通俗易懂,更要有生动的案例和群众本人的“现身说法”。见人见事见语言,三者缺一不可,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新闻报道。

2019年度广西新闻奖二等奖《这位贫困户做手术只花了8毛钱》以一位贫困户做手术之事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穿插当事人和驻村帮扶干部的讲述,并详细写出整个费用支出及各类报销后的数据,以小故事透视脱贫攻坚大主题,整个报道语言亲和平实又具有说服力。《专题|青年记者一线行Vlog》出镜记者均为青年记者,以当下年轻人感兴趣的如美食、旅游、直播等话题为主要内容,记录扶贫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语言轻松、贴近年轻观众,还使用表情包、流行语等网络元素。截至2021年10月,仅在广西云客户端就获得了53.5万次的播放量。

(二)情感更真挚:书写壮美广西故事

新闻人的“笔力”不仅是高超的写作技巧,也指新闻人的“笔尖”要充满情感,如对人民的关切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等。没有感情的笔写出的新闻只会是空洞乏味,只有充满真挚情感的笔才能引发受众的共情,真正写出有温度的文章。

2020年度广西新闻奖三等奖《乡村振兴主题系列微视频》,选取广西5个地域5个各具特色的村庄,从记者、归国华侨、村党支部书记、毛南族少年、乡村振兴带头人不同的视角讲述广西脱贫攻坚的成果成效,展现八桂大地人民群众奔向小康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视频不仅展现了家乡之美,也蕴含了主创团队对八桂大地和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引发受众共情。

(三)手段更新颖:新技术带来新表达

淬炼“笔力”,还要注重報道的呈现和表达形式。融媒体时代,新闻人除了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外,还要掌握拍摄、剪辑、制作等新技术,成为掌握现代化新传播技术的行家里手,用新颖的表达和呈现增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形成强大的传播效果。

自2018年广西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以来,2018年度和2019年度获奖作品数量分别为32件和30件,2020年度获奖作品达到了46件。随着媒体融合节奏的加快,广西新闻媒体开始逐渐重视并发力融媒体报道,评选时会给予更多获奖作品名额,鼓励新闻人使用融媒体技术开展新闻宣传工作。2020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你好,久违了……》H5融媒体产品,以疫情后南宁市复工复产场景为主线,采用音视频互动呈现的方式,用手绘漫画的形式记录下每一个热闹温暖的瞬间,给予了受众强烈的深度参与感,如真实置身于南宁热闹的街头,引发受众对每一个生活场景的回忆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之情。这一产品在广西多个媒体平台上线刊发,点击量近10万次,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五、结语

广西新闻奖获奖作品为新闻人在新的舆论环境下践行“四力”提供了借鉴和启示。笔者认为,“脚力”是做好一切新闻工作的根本,“眼力”是基础,“脑力”是核心,“笔力”是关键,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新闻路上用一双慧眼洞察万物,以独特视角传递八桂之美,在写新闻时多思善谋,赋予作品思想深度,并积极利用新技术吸引受众。

参考文献

[1]刘传熙.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路径探析——兼评第30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获奖作品[J].新媒体研究,2021,7(3):104-106.

[2]韦庆林.从广西获奖纪录片看“四力”的重要作用[J].新闻潮,2019(12):15-17.

[3]张晓松,黄小希.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获奖作品四力
理念导行 “四力”提升
——参加浙江省温州市钱勇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学习感悟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2018年上半年卡通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2018年荷赛奖获奖作品精选
2018年上半年卡通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用创新激活主流媒体的内容“四力”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锋视觉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