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分析

2021-12-21 09:08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政

马 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分析

马 睿

(沈阳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从单一课堂授课向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学生信仰的转化,是体现高等院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点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也决定了加强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努力探索各种实践教学途径,使其与“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相吻合,并搭建体现“原理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本文针对此门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热情等方面的要求,探讨加强其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以此提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实践教学;思政课

“原理课”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立场、方法,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果不加强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可能会被看成是一门思政说教课,这不但会影响其教学效果,忽视其实践特性,而且还会造成理论脱离实践的教学。可以说,“原理课”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实践,它不只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还要培养大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实践问题。为此,必须实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充分、有效结合,体现“原理课”的实际价值。

一、“原理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原理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地改造物质世界的一种活动。它能够把主体、客体、主观、客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在主观意识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对自身需要和客观规律的认识,自动、自觉地改造外部环境和事物[1]。大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实践教学是“原理课”实现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最好途径。

“原理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尽早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信仰,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大学生实践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本领和能力,从而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完成的。因为让认知转化成认同,再让认同转化成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而实践教学正好可以完成这样的成功转化。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的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把在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内而外地转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教学,让大学生懂得任何真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进而树立尊重人民、学习人民、服务人民的好品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加强对祖国、社会、民情的了解,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从而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需求,进而提升自身服务大众的能力和自觉性。

(二)“原理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原理课”是高等院校的一门思政课,其本质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因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是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领和才能。学习“原理课”,要求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质上是一种实践化的过程,也可理解成大学生认识真理、理解真理、接受真理、运用真理、检验真理的过程。如果只注重理论教育,只关注政治观点、思政理论、道德规范,而不关心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就会遏制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们应用政治理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理论教学要借助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平台[3]。“情感”依赖于“认知”,只有让大学生感知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对其产生兴趣和共鸣,进而自觉地追寻、探索并努力加以践行。也就是说,要想培养大学生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情感,必须加强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才可以感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魅力。

二、“原理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对于“原理课”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方法简单

虽然目前各高校在“原理课”中明确规定了实践学时,也相应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指导单一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大多是采取集体指导方式,从而造成不同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效果不甚理想。

(二)操作方式固守陈规

很多实践教学还保留着传统的集中“灌输式”教学模式,不是针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从而难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内容单一

目前,对于“原理课”实践教学内容而言,因为环境、场地、经费等原因,大多数高校一般仍然采用读经典著作、辩论赛、写心得、演讲比赛、调查问卷等形式,而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真正的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对“原理课”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4]。实践内容的长期单一化,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倦怠感。只有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让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牢固掌握本门思政课的重点、难点,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三、“原理课”的实践教学设计

根据“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实际内容,对实践过程进行MOOC平台基础研究、教学案例展示、影视实践教学、原著解析实践教学、师生互动测试系统等方面进行设计,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原理课”实践教学具体设计内容

(一)MOOC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MOOC应用于“原理课”的实践教学时,教师依托云平台的存储、计算功能,将MOOC、思政理论、云计算、实践教学管理集成化,提升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为此,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分布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并对教师的实践教学、云计算环境、数据统计实行统一的一体化管理。

注重MOOC实践教学的个性化:根据MOOC提供的“学习对象”概念,在课程实践中,把实践教学资源、交叉练习的MOOC视频集成为一体,成为“学习对象”。MOOC内容和背景要对学生展示、解说,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情实感,强化、提高民族意志,树立宏伟的志向和远大目标[5]。

(二)演示案例

采取案例表演来进行“原理课”实践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有价值、贴切的应用案例,将其内容、背景给学生们讲解、演示,并且布置学生分组完成实践学习案例的各种要求,选取代表性角色进行表演,结束时要结合对应的思政理论进行总结。通过这种实践方式,鼓励学生参加案例表演及在具体的实际表演中,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协同合作的技能,同时,要穿插各种案例分析。

(三)影视教学

在“原理课”教学实践中,影视教学一直是实践教学的重点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原理课”的主题原理,时代性地展现反映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影视作品。让它们在贴近教材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带来听觉、视觉的感悟,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总之,理论授课穿插观看影视资源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强化大学生知识理解、记忆的长久性,同时,培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恰当融合的氛围。

(四)解析原著

解析原著是“原理课”实践教学应用较多的形式之一,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很实际、实用的实践教学形式。它能让学生“读”“解”“析”同步同行。教师根据授课具体内容,要为学生选取有价值的原著,在启发学生“读”的同时,结合“原理课”所讲授的原理知识,再进行分析,可以全面解析,也可以从中选取主题进行重点解析。在经典的原著中,往往蕴含极其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总结、开导学生利用“原理课”的理论知识,对原著进行“解”与“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实践教学的主动权给予学生。

(五)建立师生互动学习测试系统

当下的大学生在成长中离不开网络文化的熏陶。与以往传统的实践教学相比,网络环境支撑的实践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参与人数多、分享功能强等特点。教师可以对“原理课”的每一章节设计线上线下实践题目及测试环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约定线上时间、互动学习,也可以线下面对面探究、讨论,加强对“原理课”的理解。还可以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线上讨论。可以建立网络测试系统,做到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测试,实现测试题目与线上平台自动切换,师生网上互动与线下面对面答疑相互并存,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师生互动、网络教学交流。

“原理课”的教学就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终极目标。“原理课”采用多种实践教学形式,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学习、体会、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点、重点、难点,为大学生研究、思考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有利条件和充分机会[6]。“原理课”的理论原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实现“原理课”教学形式的新颖化、多样化,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 黄晓磊,黄伟. 经验视域下的启发式教学[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26): 12-22.

[2] 张智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16-25.

[3]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4] 余文涛,王文起.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求——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 64-66.

[5] 张正光.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 思政教育研究, 2018(4): 109-113.

[6] 何红娟.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33(5): 60-64.

: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6.037

G642.2

B

1674-327X (2021)06-0137-03

2021-06-02

马睿(1991-),女(回族),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付春玲)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政课“需求侧”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