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从自我理解开始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2021-12-21 09:42江慧慧
江苏教育 2021年85期
关键词:苍鹭蛤蟆佳佳

江慧慧

书籍名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罗伯特·戴博德(英)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8月

读完这本书后,我脑海中浮现了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的经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透过孩子,可以看到一个原生家庭的缩影。在原生家庭中,孩子找到了适应自己成长的模式,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坚持童年习得的价值观。很多人用一生和自己的童年和解,而想要和童年的自己和解,就需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苍鹭都在引导蛤蟆先生更好地理解自己。通过苍鹭的耐心指导,蛤蟆先生慢慢认识到童年赋予自己的是内心渴望被关爱的儿童自我状态以及用父母价值观严厉批判自己的父母自我状态,而他需要的是让自己真正成长的成人自我状态。

一、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儿童自我状态分为两种,自然型儿童状态和适应型儿童状态。自然型儿童状态是刚出生的婴儿就具备的基本情感构成,如收到礼物时的快乐、和同伴打架时的愤怒以及做噩梦时的恐惧。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孩子会根据父母的反应发展出一套应对行为,这样的成长经历形成了适应型儿童。适应型儿童会顺从甚至是取悦父母,就像蛤蟆先生一样,为了让父母关注自己而去穿花里胡哨的衣服。在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后,适应型儿童会选择退步忍让。

一年级的小李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班主任发现后询问原因,小李沉默。追问后,小李解释是和同伴玩的时候弄伤的。他不想告诉老师,是因为担心说了之后会失去这些同伴。走进家庭,我们得知小李有个龙凤胎妹妹,家里的重心都放在她身上。小李一直渴望被爱,于是一味地顺从,哪怕受伤,表面还是一副甘之如饴的模样。面对这样的来访者,咨询师要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建议孩子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勇敢说“不”,建立适当的友谊边界,让自己更加自信。

二、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包含我们从父母身上习得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包括父母对生活的评判标准。父母自我状态有多种表现方式,其中有些人的父母自我状态表现为爱批评人、言辞严厉,就如同蛤蟆先生的朋友老獾,他总是像父亲一样对蛤蟆先生评头论足;有些人的父母自我状态表现为不停地用父母的价值观进行自我批评,就像蛤蟆先生一样,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六年级的佳佳因父母的过分苛责向小吴倾诉。佳佳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甚至在课上用美工刀划伤手腕。小吴的回应是:“抑郁?我这辈子都不会抑郁,因为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才没有时间发呆想心事。你就是太闲了!”小吴的话让佳佳觉得自己真的一无是处。这里可以看到小吴和佳佳身上有着不同的父母自我状态。面对佳佳的倾诉,小吴没有去暖心的宽慰,而是对她进行“教育”;佳佳用父母的价值观否定自己,用美工刀惩罚自己。面对这种情况,咨询师要引导孩子客观地审视自己,建议小吴适当地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同伴的感受;建议佳佳挖掘自身的闪光点,在自我觉察中给予自己力量,让自己成长起来。

三、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让我们能基于事实,有计划地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己所用,而不被脑海中父母的声音驱使,也不再被童年的情绪影响。达到成人自我状态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觉察自己是否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或父母自我状态。人会自发地认为自己的行为都是对的,就像蛤蟆先生是在数次咨询后才认识到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不够爱自己,不敢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苍鹭认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我们会拥有强大的自我意识,能管理好情绪,可以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做出轻率的决定。

最后,让我很有感触的是,苍鹭提到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感受,很多情况下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当周围的事物引起我们的消极情绪时,与其选择责怪它们,不如选择将主动权放在自己手中,对自己的情绪、行为负责。就像这本书封底上写的“心理自助”,要有意识地去调节自身情绪,学会自我赋能,因为真正能治愈你的人,是你自己。

猜你喜欢
苍鹭蛤蟆佳佳
欢乐的歌
“独处爱好者”苍鹭
谁使用了明火
我的校园
选择
苍鹭与老树
走自己的路
躲猫猫
完形填空Ⅲ
捉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