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七师,甲全军”

2021-12-21 08:58蔡晓鹏
党史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汪子芜湖根据地

蔡晓鹏

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年至1943年,中共各根据地在敌、伪、顽严密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下处于艰难时期,地盘缩小、部队减员、供给困难成为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此背景下,华中根据地在新民主主义路线指导下开始向独立自主转型,创新战时经济,尤以皖中地区成效最为卓著。

新四军第七师皖中抗日根据地在1941年5月1日成立时,兵力不足2000人,面积不超过400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百万。1945年国共和谈,中共让出江南解放区,第七师北撤时兵力已近20万(主力3万,地方部队15.6万),面积2.25万平方公里,300余万人,县级政权14个。从初期靠打“资敌”(没收汉奸财产)和收税等勉强维持,到成为中共武装力量中津贴最充裕(每月10元)、伙食标准最高(主食大米,另发零用钱、牙膏一支、香烟三条)、军装最齐(军部特批唯一用进口龙头细布)、武装最新(全日式)的主力部队,人称“富七师,甲全军”,第七师政委兼皖中区委书记曾希圣和财经工作领导者蔡辉功劳很大。

1943年3月,皖中行署成立财经处和货管总局,副处长兼总局局长蔡辉面临严峻考验:战事频繁,财政来源锐减;部队迅速扩张,财经状况相当困难;供给紧张,战士没烟抽(原每月配给10包),每天5分钱的菜钱常常发不出;更难以完成支援军部款、物的任务。缺盐、缺布匹、缺工业品,商业凋敝,农产品流通不畅。蔡辉提出七条紧急措施,经皖中区委和行署批准后实施:

1.调重兵沿江、沿湖、沿路实行粮食封锁,实行粮食贸易垄断经营,切断日伪粮源。

2.盐业贸易公营,统一组织供销。

3.以皖中金库名义发行债券,以大额本票(按当时物价折算成实物,凭本票可领用实物)形式紧急回笼法币100余万元。

4.鼓励民间非货管物资自由贸易,经商不分来自敌伪顽区还是根据地,一视同仁。实行一站过境税制(根据地外是多头、多次抽税),并由地方武装和民兵组成护商队,确保过往商旅人身、财产安全。抽调人员充实各地基层货管(兼税收)机构,在水陆交通要道全面设卡收税。

5.发展公营经济、发展壮大公私合营合作社,形成公营经济在对敌贸易和军需、军工生产领域主营主导地位,带动民营商贸和手工业发展。

6.建立汤家沟自由贸易区,以长江航运为载体,以我为主与敌伪开展大规模三边普通贸易和特种贸易,“以出养进”,大批量进口所需军用物资和民用工业品(当时上海粮价是皖中的3至4倍,皖中工业品价格是上海的3至4倍)。

7.抽调一批有文化、有能力、德才兼备的县区级领导干部充实财经队伍。

货管总局先后开辟无为沿长江三大商埠和商品集散地三宫殿、二坝和汤家沟为特别贸易商港。皖中实行粮食贸易管制和垄断经营后,芜湖米市粮价暴涨,带动南京、上海粮价暴升,而我方有大量粮油可供出口。短短两三个月,大江南北商贾、各类商行和易货进口的工业品蜂拥而至。各种店铺纷纷开张,各类手工业作坊应运而生。几公里长的集市上,二三百家商铺林立,仅粮行就达十余家,常住人员也从二三百增至三千余人。

曾希圣

1943年4月,经蔡辉提议,皖中行署货管总局更名为皖江贸易管理总局。总局在汤家沟成立集成号商行,蔡辉兼任总经理,统一负责对敌区战略物资易货贸易,出口粮、油、棉、麻、烟草、山货、土特产品,易货进口盐及布、煤油、纸张、机械设备、民用工业品、军需物资、军工物资等工业品。后相继成立各公营服务企业,为过埠客商提供食宿、结算服务。通过运作以盐、粮为突破口,进口军需和特种物资,以及拓展特种贸易这三大手段,至年底彻底粉碎了敌伪的经济封锁。

首先以盐、粮交易为突破口,联合中间商,沟通大江南北。盐在当时是敌伪严格禁运的战略物资。芜湖敌占区的盐从苏北输入,控制运盐船的杨大炎与伪芜湖商会会长汪子东关系甚笃,合伙经营皖南盐运。以前蔡辉在江苏工作,杨大炎是他的统战重点人物之一。我方实行货管,芜湖船运大为萧条,杨的生意日见清淡,苦无出路。蔡主动联系,杨大喜过望,双方再度联手合作。第一笔生意是杨从芜湖调盐与我方交换大米。盐在根据地稀缺,米在敌占区价高。经杨介绍,蔡结识了上海专营大宗食盐、棉布的巨商周云海。三家达成协议:周以一斤食盐换我两斤大米(市场价1∶3)、一匹龙头专用布换我二百斤大米(市场价三百斤)。运输及安全由杨负责。此后皖江贸易管理总局的食盐市场一度为周垄断。可惜周好讲排场,挥金如土,一年后终被高利贷压垮,但其芜湖办事处仍旧是中共地下交通站。我方又依托杨大炎在芜湖建立了交通站,凡我方有关人员途经芜湖均由杨负责接待,杨还及时提供日伪军事情报。这条沟通大江南北、敌我之间的交通线掩护了大批往来干部,传递了大量情报,运输大批日用、军工物资和机械设备,从未发生意外,成为一条“黄金线”。

汤家沟重新开埠通商的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加上税低、过境安全、商品丰富,一时间萬商云集。江北粮油、土特产品从这里流向江南,江南工业品从这里转口江北。有时一个商队就是几百人,一条商船承重几百吨,一天进出货船上千艘,每天收过境税最高达百万元。当时上海与皖中的民用工业品、盐、布、纸张差价为1∶3,大米、山货差价为5∶1,长途贩运业在巨额差价吸引力的刺激下得到发展。

其次是靠爱国人士进口军需及特种物资。蔡辉与亲友盛慕莱、朱玉龙、蔡志锷秘密联系,设法从上海采购电台、西药、医疗用材、特种纸、油墨、炸药、雷管、印刷设备、无缝钢管等特种军需品。当时皖中发行的货币系木刻石印,技术含量低、数量少。1943年秋,蔡辉委托盛慕莱为皖中筹建当时技术、设备最先进的胶印印钞厂,又通过亲戚找到中华书局印刷厂技术骨干过雪川。1944年4月中下旬,盛慕莱、朱玉龙用伪海军军舰将全部印刷设备和辅用材料运到根据地,又通过地下交通线将过雪川率队的印刷厂全套技术班底护送到汤家沟。大江银行印制的彩版小面额币发行后,每日兑换的伪币、顽币须用麻袋装、汽车运、轮船载。通过敌区贸易引进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则极大改善了宣传和军工生产条件。第七师兵工厂1943年3月才形成生产能力,北撤时已壮大到800多人,能制作子弹、手榴弹、掷榴弹、刺刀、掷弹筒、迫击炮、炮弹、地雷,改造、维修各类枪、炮等,是后来华东军区军工生产部主要技术力量之一。

1942年前后,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称为“抗币”。多数根据地实行“抵制日伪币、抗币与法币并轨流通”双本位币制,只是各地区、各时期主次不同,皖中区则实行以大江币为唯一合法流通货币的本位币制度。

1942年2月,皖中区成立大江银行。至1945年10月第七师北撤前,先后发行小额货币9500万元,短期公债券(本票)15亿元。对日伪发行的中储币,严禁使用、严禁流通、限期兑换。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上海租界,发行中华民国法定货币即法币的四大银行关闭,法币严重贬值。为防套购和影响根据地经济发展,大江银行对于法币贬值收购、限期禁止。1943年,皖中根据地实现以大江币为唯一流通货币。这可能在中共领导的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中是唯一实现抗币本位地位的。

蔡辉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大江银行为促进区域工农业和商业发展,以民生为本,组织发放各种贷款。日常贷款包括:一、工业贷款(纺织、五金、香烟、肥皂、造纸等专项贷款)。1943年纺织贷款3000万元,1944年打铁贷款300万元。二、农业贷款。有种子贷、农具贷、耕牛贷、垦荒贷、口粮贷等。如1943年仅种子贷即为120万户农民提供无息贷款420万元。三、商业贷款。凡有铺店的商店、合作社不分公私都可以申请。对到敌占区采购医药、炸药、食盐、布匹等28种重要物资实施军需民用的特护贷,随要随贷、不限贷、不收利息,另外还对商人利用贷款去敌占区采购在回途中意外风险(如遭敌查没、土匪抢劫、交通事故等)实施由银行分担一半经济损失的保险赔付制。贷款方式多样,标的分为实物(如种粮、农具、口粮)和货币两类。原则是贷款还本、贷款还粮、贷物还物。也有贷款还物、贷粮还款的,一律按市场物价计算。大江银行实行低息政策,度荒贷、种子贷免息。农业贷利息在八厘至一分二厘,工商贷款利息在一分到一分五厘。

对发行货币,皖中根据地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实物保证的方针。发币权由区党委统一行使、集体决策。大江银行严格实行“三防一基金”原则:“三防”即防止滥发、防止粗制滥印、防止与伪币及法币强行混用。“一基金”即物资储备基金,用粮、油、棉、麻、布五种实物准备基准。实行折实货币制和折实本票制,是蔡辉首倡、曾希圣和区党委亲自决策的奠定大江币信用的关键性创新。从1942年12月第三次发行起,实施折实货币制,币背面由行长(叶进明)、副行长(蔡辉)联署,注明该币值相当于多少斤稻谷或棉油。1942年至1944年三次发行短期抗日公债本票,1943年为5000万元,面值为伍元、拾元、伍拾元、一佰元、一仟元等。每张本票背面均由倪子干、蔡辉联署,注明本票面值某种物资实物量(稻谷、小麦、食盐、棉花、布匹等)。这种与实物等价挂钩的折实货币和本票在日伪币、法币大贬值的条件下最为皖中百姓信任和欢迎,从而成功驱逐日伪币、法币,稳定和发展了根据地金融。1942年大江币与法币等值,1943年与法币兑换率为1∶3,1944年则为1∶300。

至1944年秋,皖中根据地的财经收入实现高速增长,财政收入比1942年净增长两倍以上,不少于6000万元。1944年1月至10月,分三次上交军部1400万元,经军部上交中央450万元大洋。1944年春至1945年北撤前,是皖中根据地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财经收入以两位数持续增长。汤家沟成为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中最繁华的商埠,吸引了大批上海、南京、芜湖商人前来投资、经商。1944年春,皖中根据地有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第一件是全民皆知的黄丝滩大江堤工程建设,1944年1月开工,4月竣工。这是该地区有史以来,也是抗战以来全国范围内兴修的最大水利工程项目。大堤全长13华里,使境内8县400万亩农田和300万人民免遭水患。据无为水利部门评估,今天建同等规模的水利工程至少需要5亿元。

第二件在当时是鲜为人知的:与芜湖敌伪占领区、汪伪巨商之间建立起以民间贸易形式为掩护的“官商”贸易渠道,进而与在沪日商建立直接贸易关系。

大江币

新四军第七师指战员帮助群众开荒种地

当时,战争形势发生有利于我方的重大转变。日军为防美军在华登陆抓紧增兵,给汪伪下达征粮任务。汪伪粮饷自筹都很困难,再为日军加征,压力很大。江南所产粮米不能保障當地居民最低消费需求,而苏中、皖中等江北产稻区多为我方根据地。与汤家沟隔江相望的芜湖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汪伪和日军寄希望于此。芜湖伪商会会长汪子东负责为汪伪筹粮。他曾留学日本,做过日商买办,与日方关系深厚。日军派顾问楠木重椿对其实施监控。汪几次企图高价私购、私运粮食均被我方查扣,日军组织几次大“扫荡”也所获甚微,江南商人却因通过与我方易货交易获利甚丰。日伪军令如山,汪子东、楠木再无作为将受军法处置。楠木知道日本大势已去,产生厌战思想。他和汪迫于形势、压力及利益驱使急欲和我方沟通关系,但苦于不知虚实,不敢轻举妄动,整日如坐针毡。

我方通过情报人员掌握了敌伪上述动态后,通过分析,认为有争取对方做“交易”的可能。曾希圣指示蔡辉和第七师敌工部部长段洛夫(留日生)制订具体方案。蔡经杨大炎几次捎话给汪子东,汪终于下决心见面。二人在汤家沟江面的军舰上经过一番争辩,达成一笔亦军亦商的特别交易。我方以大米、烟叶、山货为主,对方以布匹、食盐、食糖、纸张、五金电器、医药和医疗用材为主;对方来货每批夹运30%的军用物资;所商定物物交换品种不得随便更动、不得临时增减数量、不得提早或者推迟交货日期、不得任意改变交货地点,以确保安全。根据地积压多年的烟草、山货顿时成为畅销商品,并换到急需的军工物资及大量医药、布匹、高级印钞纸等。

初次交易顺利成交后,双方商定由汪子东和楠木重椿到汤家沟秘密考察,与我方进一步商洽,消息严格保密。汪和楠木目睹汤家沟的繁荣昌盛,震撼极大。秘访期间,蔡辉、谭伟与汪子东、杨大炎就贸易事宜长谈数次。据叶进明回忆,双方明确以下易货条件:汪为我方采办物资分三类,一是军火物资如炸药、雷管、机枪、扣发扳机等,占30%;二是管制物资如钢材、铜材、五金、工具、印钞纸和机床等,占30%;三是一般工业物资如食盐、火柴、电池、药品、杂货等,占40%。我方结算时主要支付手段是以粮食和山货作价,其中山货占30%。虽然我方大占便宜,但汪也可向日军交账。另在皖南敌占区增辟易货点,增大贸易额和增加换货品种,以支持皖南根据地发展。得知楠木正寻找后路,我方对其尽力争取。他非常感激,先是协助我军抢运武器,后携数名军医随第七师北撤并参加“反战联盟”。对于汪子东,我方利用他对特货需求换取特贸物资。叶进明提到:

如果没有南京、芜湖的敌伪机关为我们服务,不仅无法度日,而且会遭到敌伪的打击,很可能连人带钱自投罗网。有了这种关系,我们用敌伪的轮船、汽车,堂而皇之运到南京、芜湖,进出敌伪的金融机关,购买我们需要的军用物资,甚至连军部需要而又难以弄到手的日元、美钞等外币,也可以从这里取得。

时任皖江贸易管理总局贸易科科长的刘建农的回忆提到:

经过不断深入做工作,楠木和汪子东等人利用他们的身份和地位采取了一些对新四军第七师有利的举措:

第一,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日伪方面由原来供应我方食盐、布匹、食糖等,扩大到电讯器材、五金、药品、医疗器械、钢材、纸张(印报纸用)等。这些都是我军和根据地十分紧缺的军需物资,大多是日伪明令禁止运入根据地的战略物资。后来甚至用一千吨的军舰几次运来了军需物资和武器、弹药。

第二,不时向我方提供情报。例如日军下乡“扫荡”前,向我方秘密通报,使我军能及时转移,减少了损失。有次敌人“扫荡”时,汤家沟堆放了大量粮食,来不及转移,我们就贴上汪子东给的日伪“总力社芜湖分社”的标签,伪装是敌方收购的粮食,避免了敌人的抢掠。

第三,营救我方被捕人员。1945年农历正月初二拂晓,日军对无为东乡临江地区进行了“扫荡”,王渔、何东初等5名干部不幸被捕。他们都很机警,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蔡辉又请楠木抓紧营救,以防事情败露。楠木和特务机关交涉并作保,汪子东又花了钱,王渔等5人很快就被释放。

第四,通过楠木,我方打通了与南京日伪金融机构的联系,将我军在作战中缴获和平日收集到的大量伪币秘密运到南京购买我军急需的物资,换回了一些日元、美钞。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0月第七师北撤。在此期间,皖江贸易管理总局进行了收官之战:一是与国民党军争夺日军武器弹药;二是回收大江币,取信于民;三是安全转移巨额资金、重要机器设备和安排撤退、疏散人员;四是组建两套班子,为北撤后在新形势下开展国统区贸易做充分准备。以上工作圆满完成后,蔡辉等洒泪挥别皖中百姓,踏上新的征程。

1943年至1945年,皖中根据地创造性践行“以商养军哺民”“特区特贸”,充分利用长江航道,以汤家沟为特贸枢纽,开辟与上海、芜湖等敌占区城市之间的商品航运大通道,根据地工农业产品大进大出,流通性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同时建立起我党领导下的广泛的经济统一战线和敌后情报交通网络,组建起一支打不烂、压不垮的对敌经济贸易和敌工情报先锋队,创造了中共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史上的经济奇迹。

第七师暨皖中区提供给军部暨华中局的财政、物资,据军参谋长赖传珠在日记中不完全记载:1942年底至1945年春,支持军部及通过军部转第五师现款约5300万元(时价折黄金26.5万两)。其中1944年1月至1945年1月上交4400万元,按国民党军供给标准可供20个甲级师一年,是1937年11月至1940年12月国民政府给新四军不足220万元军饷的20倍以上。此外上交大量军需用品、通信器材,多次在资金上支持二师、五师。按军部暨华中局规定,各师财政总收入的1/3归地方、1/3交部队、1/3交军部。据此推算,至1944年,皖中根据地年财政可支配收入不少于1.5亿元(当时物价10元可买大米三担)。

1944年,长期偏师在外线发展的新四军第五师暨豫鄂边区遭遇经济困难,一年有4个月的财政缺口,师长李先念不得不向上级求援。1944年底和1945年初,皖中两次支援总额相当于豫鄂全年财政收入的款项。为此,李先念终生感谢曾希圣。自1945年10月第七师北撤至1948年所办大成公司撤销,又先后向苏皖区、华中分局、山东分局、华东局移交工厂设备、黄金、资金及在国统区的银行存款。据负责清账移交的孙冶方、薛暮桥、张恺帆、沈君常等回忆,总数应在1亿元以上,折合黄金50万两。

从外源型经济、掠夺型经济转型为供养型经济,再到“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中共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为抗战、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提供了财经经验和物质基础。

1941年至1949年9年间,曾希圣、蔡辉领导的一支往来于敵占区和根据地的神秘之师,冒着巨大风险为我党我军赚取巨大财富。他们展现的崇高民族气节、廉洁操守和充满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商战实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特约编辑:胡泊)

猜你喜欢
汪子芜湖根据地
收秋
我们家的“猫老肥”
芜湖滨江天际线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在灯塘村(外一首)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