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教育契机助力幼小衔接

2021-12-21 23:55张丽玮刘晓晔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姓名符号识字

张丽玮 刘晓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提到大班幼儿应“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这些表述均涉及到幼儿语言领域中的“前识字”经验。前识字是儿童在系统接受汉字教育前,在生活环境中自然萌发汉字兴趣,习得汉字及获得文字概念的过程,是儿童从不识字到识字的必经之路。作为早期读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识字对幼儿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发展阅读、书写能力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幼儿园与小学顺利衔接的纽带。同时《指南》中还强调,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通过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从而过早识字的行为,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可见,“前识字”与“识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把握不好二者之间的界限,就会使前识字活动变成枯燥无味、机械化的识字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那么,前识字活动应该选取哪些汉字?如何正确制定前识字活动的目标?前识字活动应如何开展?本文将以大班前识字活动“有趣的名字”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有趣的名字”活動设计

(一)活动来源与设计意图

在前识字活动中,教师常常不知该如何选择适宜的汉字作为活动材料。事实上,前识字活动的生成与幼儿读写能力的发展一样,不是瞬间即得、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萌发与积累的。“有趣的名字”正是教师基于幼儿在生活情境中表现出的兴趣与经验灵活生成的。

名字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符号,它不仅是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大班幼儿发现了同伴名字中的相同字和同音字现象,例如他们称年龄较大的“皓延”为“大延”、年龄较小的“星延”为“小延”,给“佳希”起名“小夹子”,亲昵地叫“泽丘”为“球球”;在绘画时,会将自己的名字添加在作品上,有时他们的名字甚至成为了画面的“主角”。幼儿乐此不疲地比较自己与同伴名字中汉字符号的不同,同伴间还会围绕名字的话题展开讨论:“我们的名字都是三个字的,可他的名字是两个字的呢!”“为什么你名字中的‘雨’和我名字中的‘语’读起来一样,写出来却完全不同呢?”……

幼儿的兴趣是课程的出发点,也是前识字活动的生成源泉。基于幼儿对名字中汉字的兴趣和敏感、幼儿发现的两个小朋友名字中有同一个字,以及根据同音字给同伴起昵称等现象,教师将班级幼儿的名字作为前识字活动的汉字学习材料,生成了“有趣的名字”这一活动。

(二)关键经验与活动目标

关键经验指幼儿在一系列社会、认知和身体等方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经验[1],是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与衡量幼儿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前识字”关键经验是指幼儿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获得的符号和文字功能、符号和文字形式、符号和文字规则等三方面的意识[2],活动“有趣的名字”涉及的“前识字”关键经验如下。

首先,基于幼儿已有经验,教师事先将名字中有相同字和同音字的幼儿名字制作成卡片,供幼儿观察对比特定汉字的字音与字形,区分同伴姓名中的相同字与同音字。这一环节涉及“符号和文字形式”经验,依照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借助直观的姓名卡片帮助幼儿将日常生活中支离分散的汉字形态与口语中的汉字读音相联系,对比同音汉字的字形是否一致,从而自然而然地了解到汉字的音与形的关系,区别出相同汉字和同音汉字,丰富幼儿关于文字符号书写表现形式的相关经验,为幼儿逐步辨别、识记汉字打下基础。

其次,在辨别字音与字形的基础上,教师引出后续体会名字中汉字字义的环节。通过向家长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和内涵、画出名字故事、交流讲述名字故事等环节,丰富幼儿关于“符号和文字功能”方面的关键经验。幼儿在上述活动中,可以透过层层递进的名字内涵解读,理解蕴含在名字背后的祝福和期望,了解文字在意义表征方面的独特作用,萌发对文字符号的兴趣和对文字意义的深层认知,达到初步建立汉字音、形、义连接的目的。

基于上述关键经验,制定该“前识字”活动的目标,如下:1.初步感知汉字的音、形、义,知道名字的来历和内涵,萌发对文字符号的兴趣;2.能清楚讲述自己名字的故事,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3.通过对名字的解读,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美好期望,感受中国姓名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活动组织与实施方法

1.花式点名游戏 导入名字活动

专门性的“前识字”活动应在保证其趣味性和游戏性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活动的开始教师便将班级中每天都有的点名环节设计为导入游戏。教师用“看口型猜名字”的方式,通过夸张的口型和低低的声音点出幼儿的名字,请他们猜猜被点的是谁。通过游戏有效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同时引出后续关于名字的活动内容。

2.对比同音汉字 感知汉字音形

在提前将幼儿姓名中的相同字和同音字进行分组的基础上,加大游戏难度,即在点名时不完整念出幼儿的姓名,而是只说出小朋友名字中的一个字,请幼儿猜被点到的是谁。每猜完一组,教师就把对应的姓名卡片贴在黑板上,通过对读音相同汉字字形的辨析和提问——“这是同一个字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字形,将同音同字、同音不同字的汉字进行对比,知道读音相同的字不一定是同一个字。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现在“前识字”方面的教育契机并及时予以回应。例如,当教师出示朱云泽、杨泽丘、刘泽菡三位小朋友的姓名,请幼儿观察“泽”字时,有小朋友说道:“我知道,这是毛泽东爷爷的‘泽’!”当教师让幼儿对比“梓”和“子”时,一名幼儿说:“这两个字一个是王子的‘子’,一个不是王子的‘子’。”这时教师顺势请幼儿上前并问道:“哪个是王子的‘子’呢?你能指出来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呀?”幼儿说:“我读过一本图画书叫《小王子》,儿子的‘子’也是这个‘子’。”儿童识字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迁移能力的高低。[3]幼儿对“泽”和“子”在先前的情境中进行了视觉上的认知,并完成了音、形、义的连接,这是幼儿的已有经验,当幼儿在同伴的名字卡片中再次看到“泽”和“子”时,他们能调动先前的经验并对这些字进行迁移和再认。再如,当教师呈现出“冯语笑”的名字时,有幼儿大声喊出:“孙悟空!”这是因为“语”字的右半边是“吾”,使幼儿想到了自己喜欢的孙悟空的“悟”,所以就猜测二者是同一个字。这说明该幼儿已经逐步萌发汉字的部件意识,“汉字部件”是指汉字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大于笔画的能够独立存在的字形结构单位[4],在“前识字关键经验”体系中,属于“符号和文字规则”意识的范畴。具备汉字部件意识的幼儿能关注到不同汉字中的相同部件,并根据部件猜测字音和字义。

3.分享名字故事 体会汉字字义

在对比字音与字义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提问“小朋友的名字中有各种各样的汉字,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呢?”引出讲述姓名故事的环节。教师事先请幼儿向父母了解自己的名字故事,并填写《名字故事调查表》。请幼儿借助绘画的形式记录姓名故事,一方面能帮助幼儿将抽象的汉字生动化、形象化,另一方面也能在幼儿分享姓名故事时提供支架和线索。

在活动中,教师将发言幼儿的《名字故事调查表》呈现在屏幕上,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名字故事,并及时给予鼓励和点评。在请幼儿上台分享时,教师有意识地将幼儿进行分组,让姓名含义相近的幼儿作为一组。例如,郑雨菡和刘泽菡两位小朋友“菡”的姓名中字都有荷花之意,幼儿在绘画时也都画了荷花。在郑雨菡分享后教师提问:“我记得还有一位小朋友画了荷花,是谁呢?”通过让姓名含义相近的幼儿一起分享,引导大家在听姓名故事、看绘画呈现的过程中,生动感知汉字字义。

4.立足名字故事 体会父母期望

通过名字故事的分享,幼兒在理解自己姓名内涵的同时,倾听了同伴的名字故事,体会出各种文字符号组成的名字中蕴含的丰富意义。虽然幼儿的名字不同,表达的含义也不同,但是其中都蕴含着父母长辈的期望与祝福。教师在这一环节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发现这一规律,并引导幼儿进行提炼总结,如“有小朋友发现名字里都有期望和祝福,能具体讲讲有哪些祝福吗?”,再次加深幼儿关于符号和文字功能的关键经验,实现教育目标。

5.回顾活动 扩展延伸

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再次通过姓名卡片提示,帮助幼儿总结名字的“有趣”之处——名字中有相同字、有同音字、名字里的字都有特殊的故事、名字中都有祝福……同时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各种商店、品牌、小动物的名字,了解它们名字背后的内涵故事,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一)区分不同学段识字教育目标

幼儿园学段的“前识字”活动之所以区别于小学的“识字”教育,是因为“前识字”虽属于识字教育范畴,但却不以识字为目的。其真正的目的是激发幼儿对符号和文字的兴趣,发展其文字意识。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前识字”教育观,始终以激发识字兴趣,为幼儿向小学识字学习顺利过渡为目标。

幼儿教师首先应了解幼儿的“前识字”关键经验包括符号和文字功能、符号和文字形式、符号和文字规则三方面,并厘清这些关键经验在初始阶段、稳定阶段和扩展阶段的主要行为特征。在活动前对标关键经验各阶段特征,明确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便于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其提供发展机会。其次,教师应在具体活动前,分析活动涉及哪些领域的前识字关键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活动目标,确保目标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经验水平。

(二)立足生活情境撷取识字素材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课多从简单的汉字入手,并从贴近幼儿的生活内容着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天地人》《口耳目》《日月水火》等。与之对应,幼儿园的“前识字”活动在内容上也应与小学教育衔接,以生活中的符号和文字为载体发展“前识字”关键经验。

教师从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字词着手开展“前识字”活动,有助于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更准确地连接汉字的音、形、义。在活动后,也便于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反复强化和迁移这些汉字,形成基于生活、再回归生活的“前识字”活动模式。因此在生活中,教师应悉心观察幼儿对文字符号表现出的兴趣,把幼儿的学习兴趣作为“前识字”的教育契机,生成相应的“前识字”活动。例如,基于幼儿在图画书阅读中对汉字偏旁部首的讨论、猜测含相同部件汉字的含义和读音等表现,结合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手完成的推拉门、抬桌子、擦椅子、拥抱、握手、拍手等动作,设计以“扌”为载体的“前识字”活动[5]。同时,“前识字”也不应局限于专门组织的活动中,而应该融入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于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图画书阅读和亲子共读之中。

(三)运用多种形式保证活动的趣味性

幼儿园“前识字”活动比小学阶段的识字多了一个“前”,对于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而言,“前”就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运用多种形式使活动充满趣味性与游戏性。

首先,游戏作为幼儿特有的学习方式,可以应用于“前识字”活动,帮助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将同音汉字、具有相同部件的汉字制成“汉字连连看”“汉字扑克牌”等玩教具材料,投放于益智区,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实现汉字的再认,巩固相关经验。

其次,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可借助字画结合的方式,使抽象的汉字具象化,或是遵循幼儿符号记忆的特点,从一些象形字入手,逐步扩展幼儿的文字经验。甲骨文中的象形类文字符号就能够给予幼儿相对直观形象的刺激[6],可以选择“山”“月”“水”“火”“田”这样的象形汉字,让幼儿先基于自己的经验画出这些事物,同伴间互相猜测画的是哪个字,再对比字与画,观察甲骨文到汉字的演变过程,结合字形掌握字义,感受象形字的构字特点。

“有趣的名字”为首都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丽玮在中国儿童中心幼儿园参加暑期教育实践所开展的活动,在此对中国儿童中心幼儿园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安.S.爱泼斯坦.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M].霍力岩,郭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6.

[2]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关键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7.

[3]苏静白,郝金慧.“部件识字与语言训练的系列化”实验与研究[A].潘仲茗,戴汝潜.首届小学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6-64.

[4]苏静白.运用部件分析字形进行识字教学的做法[J].文字改革,1982(1):24-26.

[5]安妮.培养幼儿文字意识的“前识字”活动——以“有趣的提手旁”为例[J].幼儿教育,2013(07):16-17.

[6]刘畅,刘晓晔.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结合——对幼儿园开展甲骨文活动的观察与思考[J].早期教育,2021(08):48-50.

猜你喜欢
姓名符号识字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识字儿歌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小记者档案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