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主持人科尔伯特主持风格的表现研究

2021-12-21 14:37范韵诗
今传媒 2021年11期

范韵诗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脱口秀节目《扣扣熊》主持人科尔伯特的主持风格,运用内容分析法、定向研究法、文献梳理法,总结发现了科尔伯特诙谐幽默的主持风格,主要体现在他对背景的精心设计、巧妙地使用新奇道具、灵活运用副语言以及对各领域的了解等方面。

关键词:脱口秀节目;《扣扣熊》;科尔伯特;主持风格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1-0055-04

美国脱口秀《扣扣熊》的节目主持人科尔伯特,他前身是记者,这为他主持节目的犀利言辞奠定了基础;而他快节奏的语速和高于其他主持人的音量,使他的评论更让观众感到兴奋,也更有说服力。再者,科尔伯特也是个喜剧家,这让他在节目中的幽默显得更顺其自然。

现如今,大部分学者更倾向于总结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风格及节目作风的类型。本文通过多角度的观察:结合科尔伯特工作背景、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对《扣扣熊》部分节目内容的分析,以此为依据总结出科尔伯特主持风格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本选题主要是研究总结美国著名主持人科尔伯特,他本人在脱口秀节目《扣扣熊》(即《科尔伯特报告》)的主持风格。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定向研究法和文献梳理法等研究方法。一是对科尔伯特在脱口秀节目中的表现进行归类分析,确定他的主持风格;二是对科尔伯特在节目中的语言表现,分析他是如何通过对时事的评述和与嘉宾的访谈,从而影响观众;三是查阅和整理了一部分关于《扣扣熊》节目的分析文献,以及关于美国脱口秀节目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供撰写论文时参考引用及参考使用。

一、《扣扣熊》的节目介绍

(一)主持人科尔伯特

史蒂芬·科尔伯特(以下简称“科尔伯特”),是《科尔伯特报告》的主持人,时任美国脱口秀节目《晚间秀》的主持人兼节目监制,写有《我是美国(你也能如此)》一书。他曾主演过美国喜剧频道的《有糖果的陌生人》、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大战外星人》等喜剧及电影,而他参演的作品大多是以讽刺喜剧为主,可见他的个人风格在早期便已形成。

科尔伯特出生于1964年,正处于美国电视网黄金时代的初期。而他的成长则是在美国电视的黄金时期和再创新时期,耳濡目染之中,他对美国新闻媒体的转变也非常了解,这对他之后的主持工作也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他是赶上了好时候,看过社会巨大变化的人,说出的观点也会让人更加信服。

(二)节目内容与嘉宾

《扣扣熊》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The Wrd”,第二部分是嘉宾访谈,节目长度通常在25分钟左右。

“The Wrd”这个环节有点类似于中文所说的说文解字。科尔伯特会选取近期的热点词汇,以“伪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讲述,而这些词汇通常会出现在电视屏幕右侧。在这个环节中,词句的不断更换与主持人不间断的语言,再加上科尔伯特带有丰富表情的“扑克脸”,倒像是有人在实时发送消息上榜,他现场进行“互动”。环节中出现的新闻片段,也能体现出美国社会中的特殊现象。而这个环节,也很能体现出科尔伯特的功底。他在讽刺某个人物时,通常会将其套入电影人物,而发生在这个重要人物身上的事情,又总是与电影人物的尴尬经历相似,观众们也就心照不宣的笑个不停。创造性是《扣扣熊》的一个特色,这个特色在“The Wrd”中一览无遗。第一期节目科尔伯特便创造了一个新词——“Truthiness”,即真实感,这个词还被收进了牛津字典。

在嘉宾选取方面,科尔伯特总是会邀请与近期重大新闻事件或是最受欢迎的娱乐事件相关的人物。访谈环节通常在5~15分钟之内。

二、 科尔伯特主持风格的体现

(一) 舞台设计、节目道具与副语言

1.舞台与背景设计中的科尔伯特风格

场景设计是体现一档节目舞台风格的第一表现,通过对场景设计的观察,观众也会对节目产生第一印象。所以,具有特色的场景设计也奠定了观众对该节目的关注度与感兴趣程度。在《扣扣熊》中,科尔伯特主持风格的初体现表现在节目舞台与背景的巧妙设计上。

《扣扣熊》第一个环节的场景设计,跟新闻节目很相似,科尔伯特身穿西装坐在主持台上,乍一看以为他是在报道新闻,实际上,这里的场景摆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首先,是主持台,设计成一个巨大的红色字母“C”,而主持人坐在“C”的弧度之中,仿佛被字母包围,也衬托出了节目是以主持人个人表现为主。主持台的正面以及上下台阶的侧面,都印有“Colbert Report”的字样,背景板的最上端有一个大大的“The Colbert Report”,这些字符的设计,都能让观众对脱口秀的名字印象更加深刻;其次,整个主场景的色调,以“蓝”和“红”为主;最后,从美学角度来讲,蓝红两个冷暖色调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度,从而更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而巨大的视觉冲击更能让人感到兴奋,对于调和现场气氛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节目舞台的独特设计,似乎能让观众在第一印象中奠定对科尔伯特主持风格的了解:以主持人讲述为主、内容具有冲击力、抓人眼球。

2.节目道具中的科尔伯特风格

在“The Wrd”环节中,科尔伯特很擅长使用道具。这些道具既符合节目内容,也使现场气氛更加活跃。例如,2014年11月3日的一期,科尔伯特介绍美国迪士尼推出一款新型婚礼蛋糕,迪士尼官方的解释是,新人的浪漫史会出现在蛋糕的表面,就像是施了魔法,而重点是蛋糕可以吃。实际上,这个蛋糕除了能倒影出影片画面,并没有比其他蛋糕漂亮多少,反而售价高达12 000美元。科爾伯特在吐槽这个债务会跟随新人一生的迪士尼婚礼时,也现场拿出了自己做的绿色糖霜蛋糕,可以在蛋糕上播放小影片,是迪士尼的风格,而且也更便宜。这不仅暗示了迪士尼的浮夸作风,同时也让节目现场变成一个小剧场,在笑声中也能感受到主持人的用心良苦。

有时,节目嘉宾如果参演了某部卖座电影,这期节目的室内场景就会根据电影来精心摆设。曾经有连续三期的节目访谈嘉宾是电影《霍比特人》的演员,所以这几期访谈的背景都与电影里的场景相似,把地板设计成草地,地上有装满木柴的小推车,背景板变成了一扇圆形的“玻璃窗”,透进来的是窗外的“草坪”和“湖”。采访桌下放着一篮苹果,墙上挂着一串串的粮食还有铁锅等用品,连演员都认为这里是高仿版的霍比特人的住所。这样的场景设计,对电影还原度高,让观众看到就能想起电影的片段,除了能致敬电影制作,也能引起观众集体共鸣,让观众的注意力无法从节目中脱离而去。

还有几期节目,科尔伯特会把整档节目设置成《扣扣熊》出品的“扣扣熊读书俱乐部”。其中一期是讲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一上场,只见科尔伯特穿了一身美国西部牛仔的衣服,扛着一杆长枪,很符合美国人心里的个人英雄形象。他坐下来就拿起桌子上的红酒,一边喝一边开始讲述海明威的故事,节目现场的装潢也换成了和海明威时代相符合的陈设。这样的现场设计,总是能给观众新鲜感和惊喜感。因为综艺节目的好坏,以及综艺节目能否吸引人们的眼球、提高综艺节目的收视率,关键一点就在于舞台设计创新[1]。

3.科尔伯特主持风格中的副语言体现

在节目中,科尔伯特最吸引人的除了他犀利的、具有创造性的语言以外,他对副语言的运用也是娴熟自如。在每期节目的开场,观众们热情欢呼“史蒂芬”,而他每一次都是张开双臂作为回应,高兴的笑一笑拍拍桌子,然后左右手轮流出掌,以示欢迎每一位观众。开场的一连串动作,比起只说“谢谢大家再次回到《扣扣熊》”更让人觉得亲近。这一系列的动作,看起来像是科尔伯特在餐厅里看到了自己的熟人,热情的招呼熟人一起坐下来,也很有一种回到家里准备坐下闲谈的亲切感。科尔伯特每讲一句话都会有相应的肢体动作,或是伸出手掌,或是耸耸肩,也会根据情境低下头若有所思,这些副语言的使用,让科尔伯特看起来像是和观众随意闲聊、老友叙旧,适当时候也在调整节目的节奏。这样的做法,增加了节目的亲和度,也让观众觉得主持人并不是架子十足、一板一眼的。好的有声语言的运用可以增加节目的传播效果,良好的副语言的运用更能够锦上添花。有声语言当中的真实情感能够通过副语言的展现得到更好的诠释[2]。

嘉宾采访是在主持台旁边的另一个独立空间进行的,这里长期放置一张圆桌和两张高度相当的电脑椅,而背景则设计成长方形玻璃窗的样子,“窗外”是美国高楼大厦的夜景;旁边还有一个壁炉,里面烧着“火”,在壁炉上方是一幅巨大的科尔伯特的油画像。这样的布置很像传统美式家庭的客厅。每一次在主持台介绍完嘉宾之后,科尔伯特都会从凳子上蹦起来,快速转身并且跑向进行访谈的场所,虽然看上去有些夸张,但也给节目带来了一个小高潮。

(二)节目互动环节中的科尔伯特风格

1.科尔伯特与嘉宾的交流方式

《扣扣熊》已被认定为是新闻类节目,但嘉宾访谈在节目中也占有巨大比重,时长通常在5~8分钟。有一些人认为,科尔伯特在与嘉宾进行访谈时,总有一种步步逼近的感觉,不那么讨人喜欢;但实际上,他在这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逼”人说话。受访者来到这个节目,真正的目的不是和主持人家长里短、述说自己的人生经历,或是分享演员在拍戏现场的难忘经历。在《扣扣熊》的访谈环节没有人打感情牌,双方说话都很直接,为的就是通过这短短的几分钟,宣传一个人,或是宣传一部作品。

科尔伯特在采访美国热门电影《饥饿游戏》的女主角詹妮弗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时,有以下的对话:

科尔伯特:“跟那些与世隔绝的人解释一下,你是奥斯卡和金球奖影后。出演过《冬天的骨头》《X战警》《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当然还有《饥饿游戏》系列。所以,《饥饿游戏》的下一部是叫:救我出去?”

詹妮弗:“是自由幻梦,第一部分。”

科尔伯特:“因为这是罕见的四集型三部曲的第三集?”

詹妮弗(笑):“别用数学耍我。”

在这一小段对话中,台下观众的欢呼声是非常大的。首先,科尔伯特在一开始就已经细数了詹妮弗所拿到的奖项,紧接着列举了她的代表作品,这无疑是让所有观众都能感受到詹妮弗的演艺生涯是受到很大的肯定的。而且,这句话中顺带介绍了詹妮弗主演的其他电影,许多观众也会因此专门去搜索这几部电影,为这些电影进行了另类的宣传。这段对话中,让观众知道了新一部《饥饿游戏》上映之后,还会有下一部的出现。由于爱屋及乌的心理,很多观众会悄悄在心里记住要继续观看这部电影,这也为新电影带来了不少隐性票房。整个采访接近7分钟,科尔伯特和詹妮弗一直在互相调侃,但是却让观众了解到,詹妮弗为了拍摄《饥饿游戏》专门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学习射箭;也在采访中探讨了她对未来的一些想法。整个采访中,詹妮弗一直是笑声爽朗,表现得搞怪可爱,这让观众对她更加喜爱。可以说,这是宣传她个人以及她的新电影很好的方式。

2.科尔伯特带动观众进入节目的方式

《扣扣熊》的每一次开场都是直奔主题,但科尔伯特不会直接告诉观众今天要讲什么,而是通过讲故事或是类比或是说反话的方式来作为开场白,从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增加节目的神秘度,通过幽默新奇的方式带动观众进入节目。

其中一期节目,内容是关于著名电视台CBS王牌节目报假新闻的事情。一开场,科尔伯特没有选择直接告诉观众这件丑事,而是先夸观众们是难得一见的人,如果大家都是忠实观众,希望观众都知道《扣扣熊》对于事实真相有着激光般的专注。“真”是“假”的另一面,用反话来带出下面的内容,主持人也从侧面强调《扣扣熊》的内容是绝对以真相为主的。

3.科尔伯特推进节目内容的方式

衔接过渡在一档节目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如果衔接得不自然,会导致节目内容不完整、观众对事件理解出现脱轨或是造成理解偏差。在《扣扣熊》中,科尔伯特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播放其他电视台的视频资源,对节目内容进行补充讲述以及过渡衔接。从另一方面看,他也是通过视频告诉观众,他只是根据他人的话延续分析。

有一期节目中,科尔伯特准备跟观众讨论书籍价值是否等同于科学价值时,科尔伯特先是提起如果某一天温度低于往年平均温度,那么人们是否会忽略全球变暖这个事实?接着他播放了来自福克斯电视台的一则新闻短片,内容是说在Twitter上有网友拍摄了一本叫做《无法忽视的真相》的热卖书,售价竟低至1美元,而且还是“超值购买”。科尔伯特反问观众,既然这本书籍打折了,那么书里的科学成果是否应该打折呢?可是又有什么科学成果是只值一美元呢?以这段影片作为引子,主持人带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书籍价格与科学价值是否成反比?由此,观众会根据主持人所讲去思考自己的观点,这样也带动了所有观众参与到节目中。

三、结 语

通过对《扣扣熊》各期节目的观看总结,总体来说科尔伯特在节目中的主持风格是诙谐幽默的,但他的幽默是建立在反思的角度上,既娱乐轻松又不失理性思考与引导启发,这无不与他的经历与背景有关。他对节目场景的精心设计,能给人视觉冲击、抓住人的注意力;在讲述热点话题时,他总是擅长使用道具,不断给予观众不同的新鲜感;他时常模仿他人的言行,活跃整个节目的气氛,让观众觉得主持人更像是个分享生活趣事的老朋友。在第一个环节的新闻讲述部分,他会播放其他电视台的新闻片段。各种片段的剪辑与拼接,不仅能提炼事件重点,还能增加笑点。他不是一本正经地评论热点,而是通过侧面嘲讽来达到点评效果,科尔伯特的节目言行,更像是用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自演自述,不仅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还能让他的观点深入观众内心;第二个环节的嘉宾采访中,科尔伯特的语言简洁而明了,语速加高且强硬。他会用自嘲的方式,衬托嘉宾的言语。每一次的采访,时间基本都是在5~15分钟之内,采访中科尔伯特的语言紧凑、一针见血。

通过对各期节目和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科尔伯特在主持时擅长利用自己的评述,让观众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令观众沉浸在节目中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思考;除了对时事和各领域事实的理解,科尔伯特更善于将这些事件结合穿插,形成自己特殊的语言和主持风格。

参考文献:

[1] 郑希武.电视综艺节目的舞台设计创新思路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284.

[2] 辛逸乐.浅谈主持人副语言在节目主持中的运用[J].视听,2015(1):72-73.

[3] 鲍玉珩.当代美国文化与电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4):128-133.

[4] (美)加里·R·埃杰顿著.李银波译.美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58.

[5] (以)济夫著.陈中亚,周瑶明,等译.幽默的民族风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6.

[6] 胡中健.媒介威望和收视率的双赢-科尔伯特报告-的成功之路解析[A].黑河学刊,2015.

[7] Jody C Baumgartner & Jonathan S. Morri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Electronic Media[A].Dec2008,Vol.52,Issue4.

[8] Baumgartner, J., & Morris, J. S. The Daily Show effect: Candidate evaluations, efficacy, and the American youth.American Politics Research[R].34, 341-367.

[9] 翁紅宇.风雨五十载—美国电视发展的回顾与评说[J].国际新闻界,1998(Z1):68-70.

[10] 张璐璐,谭晓闯.美国脱口秀节目的成功之道[J].传媒,2015(21):56-57.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