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悦享

2021-12-22 03:17彭海燕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海燕笔者

彭海燕

朗读,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师范类院校面向各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朗读训练的教学中,笔者融入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的优势,让朗读训练摆脱呆板沉闷的氛围,使课堂充满活力、灵气与美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可缓缓地触动人类思想上、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1]这段话堪称是教学艺术的高度概括,也可看作是任课教师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朗读训练时,笔者巧妙利用多媒体可以跨越时空、创设氛围的优势,配上音乐,配上视频,让学生在大饱耳福的同时,也可以大饱眼福。这就是教学中的“身临其境”,师生在“悦读”中情动于心、溢言于表。

如朗读《再别康桥》时,笔者用多媒体呈现康河的柔波、河畔的金柳、伴着略带忧伤的音乐,学生边观看,边想象,体会徐志摩通过诗表达的淡淡的离愁别绪。朗读高尔基的《海燕》前,笔者用多媒体展现一组展翅高飞的鸟儿图片,再配合著名朗诵家的配画伴音朗读,此时,乌云翻滚、雷电闪动、海燕鸣叫,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在朗读《春》时,任课教师随着散文的朗读,配上优美的音乐,如《高山流水》,同时一幅幅地展示着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从而把散文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的身心都受到感染,学生充分欣赏着画面的情景,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达到一种“情自口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情感饱满,像与声同步展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学习朗读的兴趣自然浓厚。

二、升华情感,配乐朗读

音乐固有的感染力、穿透力非常神奇。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是在“愁”字上做“文章”的,任课教师用古筝版的《渔舟唱晚》来配乐,加上朗诵名家动情的朗诵,一种对“大陆统一的无限向往与憧憬”的“愁”,一种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与对中国难以统一而万分无奈的“愁”,这股思乡的愁绪与强烈的期盼随着音乐而漫延,外出求学的游子一听眼泪就流了下来。跟随音乐,学生读得荡气回肠,将波涛汹涌般的内心情感一一演绎。音乐渲染和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其中,读出了感受,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情感,读得回味无穷。

在朗读训练时,笔者分专题进行拓展,配以不同的乐曲,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及运用恰当的语气、节奏和音色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读得有情,陶醉其中,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原来朗读是这么有趣的一件事,朗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激情增趣,创新朗读

叶澜曾经说过:“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为了让学生保持对朗读的极大兴趣,笔者在朗读教学中经常变换形式,做到常教常新、常读常新。[2]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诗歌或散文、自配音乐,自剪画面,自愿组合,当场评分,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和主动,使学生愿读喜读、乐读悦读、乐享悦享。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体会文本的音韵之妙、节奏之妙、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学生乐在其中,读得精彩纷呈,甚至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也能绘声绘色地演绎。

有位学生在朗读孟郊的《游子吟》時,先用多媒体屏幕展示青灯孤月下慈母缝衣、殷殷嘱咐、母子离别、异乡望月思母、残月念子思归等配乐画面,再娓娓读出诗词,瞬间就把听众带进游子思乡的意境中,最后又用多媒体播放一曲《常回家看看》,引导大家常念亲恩。听众被感染了,随着音乐进入角色,伴着流畅的音乐,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分享课堂成为学生朗读感悟的乐园。

信息技术的融入,让笔者的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学生既对朗读训练有了强烈的兴趣,又能感受创造美的快乐。他们饱含激情地读,摇头晃脑地读,因情自得,按得去读,陶醉其中。

朗读泰戈尔的《金色花》,有位学生配以节奏欢快活泼的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命运》;另一位学生则配以舒缓柔美的经典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不同的基调,获得不同的感悟。两位学生朗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位读得激烈亢进,如泣如诉;另一位读得沉郁含蓄,悲怆厚重。但听者能感受这两种“再创造”都是美的、可领悟的。朗读者也在“再创造”中领略成功的喜悦,这是一种“悦读”,也是一种“悦享”。他们得到的是林语堂所称赞的中国人那“亲切而温暖”的会心一笑。会心一笑,乃一切尽在不言中,意横亘于心、无可凑泊,均可晓喻,无可指责。朗读中的以乐会意,空尽多少思想,包含多少内涵,妙在不言中,是一种“悦读悦享”的美妙境界。

四、示范反馈,延伸朗读

一读一世界,读法无穷尽。朗读中需要掌握的停连、重音、节奏、语调等技巧,仅靠任课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若干范例,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当然,除了呈现好的范例,也要适当呈现反面的例子(如不正确的停连,不雅观的体态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尽情展示,相互挑战。

如任课教师在进行《海燕》的朗读训练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有效地进行延伸朗读。

第一阶段,感悟朗读。用视频加“画外音”导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勇敢的海燕畅快地叫喊着,高傲地飞翔着。它像黑色的闪电,它在大笑,它在号叫!它在期盼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学生在视频加“画外音”创设的情境中不由地对海燕产生敬意和期待;第二阶段,示范朗读。趁热打铁放录音范读散文(学生听读),借助画面的转换,学生很轻松地了解海燕的活动背景(暴风雨将近——逼近——即临);第三阶段,评价朗读。在各代表试读的基础上,学生相互评议,不断改进。现场热浪不断:评议得精彩、朗读得动情,聆听者如身临其境;第四阶段,创新朗读。随着学生朗读的兴趣一浪高过一浪,要求学生自配音乐,按自己的感受创新朗读,以便加以巩固朗读效果,真正实现从“阅读”到“悦读”,从“分享”到“悦享”。

一位爱好朗读的学生在给笔者的短信中发出深深的感叹:“从朗读训练课中我发现朗读很有趣味,也很有讲究。”另一位平时不喜欢“出头”的学生给笔者发了电子邮件:“在课堂上我一直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今天在课堂里,老师和同学指导我读了三遍,我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获得了三次不同的掌声:第一次是支持,第二次是鼓励,第三次是表扬。”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一起在欣赏名家朗读的风格中学习朗读。“朗读爱好者”“演讲与口才网”“普通话学习网”等就是一些可以学习的网站,任课教师可以下载一些音像资料,也可以和學生运用网络方式交流,使朗读训练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利用录音、录像的功能,把学生的发音、语调、态势语等情况录制下来,然后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错误,任课教师再给予及时的纠正,这种反馈效果非常好。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微格教室的多媒体技术,以全部或部分学生为对象,以较短的霎时间训练朗读技能。训练时,学生的朗读情况和当时的情景(语言、态势、表情、人物、环境、气氛、效果等)都被摄录了下来,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重放的录像,共同分析、评价其朗读训练的优缺点,再做训练直至掌握要领为止。这样的方式既能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又能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

实践证明,学生对朗读训练中的观摩与体验情有独钟。他们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与朗读艺术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在互动与观摩中培养了良好的朗读技能和心理素质,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朗读的兴趣。参加观摩体验的学生都深有感触地说:“彭老师‘爱上朗读’的活动除了让我们体验成功,还使我们学会了欣赏别人、超越自我。从此,我们真正‘爱上朗读’。”至此,朗读课也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学习乐园。

信息技术能让师生一同平等参与、及时反馈信息,给笔者的课堂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朗读训练课中,笔者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文本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既有利于将学生带入朗读文本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到满足和有成就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朗读训练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诗意整合,让笔者的课堂充满活力、灵气与美丽,让学生“爱上朗读”“悦读悦享”。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与体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线上线下模式的诗词吟诵素养提升实践与研究》(编号2021K02);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2022年度科研规划项目(编号202103G267);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1GMYSJG03);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21年度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编号2021GMYSKT07)。]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海燕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Friendship
班主任要做好任课教师的推介工作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联手经营 形成合力
赏春
赏春
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