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2021-12-23 04:24陈利娟
时代商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建议

陈利娟

摘要:会计核算历来都是保障一个单位运转的核心工作,会计核算质量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全面优化会计核算质量,提升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是每一个事业单位应该重视并推进的工作。对此,本文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阐述,如: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制度执行不够科学到位、财会人员专业水平及素质有待提高、会计核算不规范,缺乏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预算财务管理薄弱等。并就以上问题提出了注重对政府会计制度的深入了解及执行、提高财会人员管理水平及专业素养、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加强内部监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等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建议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提供突出保障,它承担政府的公益职能,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坚力量,会计核算作为事业单位运转中记录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它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意义

(一)会计核算有利于资金运动反映得更加完整、真实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记录一个单位完整资金运动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以货币资金为主要计量形式,以收入、支出、债权债务等为主要核算内容,在相关业务流程结束后,由财务部门对其真实性,合理合规性进行审核,避免原始资料失真、核算不实、账实不符。同时办理结算手续。对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记账、结账、并出具相关报表。对内对外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核算有利于决策制定

会计信息是单位运营情况的集中体现,会计信息中各项指标将为决策者提供运营预测与分析。比如经费自给率,它可以反映事业单位收入的能力和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的程度;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它可以反映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不同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人员状况,通过与以前年度的比较,分析本单位支出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是否合理,还可以与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横向比较,了解本单位与先进单位的差距等。

(三)会计核算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于2019年1月1日施行政府会计制度,基于此前提,双要素相互协调,双分录相互衔接,双报告相互补充,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质量将大大提高。单位整体核算水平也将大大提升,并将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反映得更加完整、真实。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制度执行不够科学到位

首先,预算会计科目的新旧衔接不够精准,新制度设置了“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结存”等预算科目,在新旧制度转换时,需对原账及对应科目余额进行逐项分析,从而调整相关因素对预算科目期初余额的影响。比如在确认“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余额时,就涉及“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余额构成的分析,目前,很多单位在原财务数据核算上不够精细,导致无法按要求剥离相关数据。其次,在核算、记账过程中,对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理解片面、缺乏整体性的问题,在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时,由于每个财务人员的理解角度与理解能力不同,导致针对同一事项存在两种不同的处理结果,进而影响一个单位的整体账务处理效果。

(二)财会人员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1.人员招聘制度不科学

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制度一般都偏向于对专业成绩的考核,人员选拔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关注应聘人员毕业院校,二是单位内部出专业考题考核应聘者,三是面试。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确定用人对象。此种招聘方式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重要指标,那就是对应聘者的职业道德的考查。无形中增加了财会人员腐化风险,更增加了财务风险。

2.事业单位岗位设定不合理,且缺乏完备、合理的人员考核机制

首先,目前有些事业单位财会人员被划分为管理岗和技术岗,两种岗位均与人员绩效挂钩。管理岗是每三年自动上调一级岗位,重新匹配与之相对应的绩效标准。而技术岗是需要取得相应技术职称才能获得与之相对应的绩效标准。这样就造成了两种岗位之下绩效机制失衡,严重影响财会人员工作积极性。其次,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对人员考核不够细化合理,岗位职责、岗位流程及工作标准不明确甚至没有,导致在工作中无法考核财会人员工作质量、工作标准及规范性等。

3.员工缺乏竞争压力,上进心不足

受事业单位体制影响,职工往往没有竞争压力,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误,自己的工作将不会受到威胁,基于这种环境,会计人员往往缺乏上进心,思维观念固化,不愿意接受新技能新知识。

4.會计人员职业教育不被重视

事业单位往往忽视对会计人员职业教育的延续性,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制度,单位领导并不重视,甚至忽略。导致会计人员知识更新存在滞后,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会计核算不规范,缺乏管理

1.支出管理不规范

经济业务支出流程是:业务部门签订合同,开具发票,会计针对发票等相关材料审核,确认正确后进行付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票开具日期在合同签订日期之前,或者发票开具后不及时履行报账手续,甚至是跨年报账。

2.审核把关不严格

某些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为加快执行进度,在审核报销环节疏于管控,针对无合同、协议支付劳务费用、房租、课题费等也批准开支。或遇到原始凭证附件不规范、支付凭证信息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等诸类问题没有严格执行单位财务报销制度,批准开支。

3.记账不规范

在实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背景下,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设置未结合单位自身情况规范科学设置,随意性较大,在记账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片面理解,随意入账。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首先,很多基层事业单位由于人员规模问题,只在财务部门内部加设一个审计岗,甚至没有独立的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也不直接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次,审计的核心是独立性。一个单位的业务活动最终体现在财务部门,比如资产、负债、收支等部分都是由财务人员安排或经手的。如果将审计放在财务部门,内部审计评价结果将失去客观性、公允性,审计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也将缺失,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五)财务预算管理薄弱

1.预算编制不科学,不严谨

首先,预算编制前,对来年要开展的工作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导致在预算编制时,预算内容随意性比较大。其次,预算编制时,测算方法不严谨不科学,导致预算执行偏差甚至预算项目混用。例如:第一,编制资本性支出——设备购置费预算,应该对所需设备参数做充分论证,市场调研。但往往是在编报预算时缺乏前期准备工作,待购置时发现市场上无法找到能满足需求的设备或只能部分满足,这就导致预算金额不准确。第二,日常办公经费的定额标准设置不合理,导致实际开支金额与预算金额存在偏差。第三,某些事项已经明确在单位来年的发展规划中,但在预算编制中,未做充分考虑与测算,预算编制数过小,在预算执行时却发现需超额列支预算。

2.缺乏预算绩效管理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缺乏完整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或绩效管理标准不够清晰,不能科学有效地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在预算环节中,只注重资金申请环节,想尽办法多要钱,但缺乏后期的资金使用管理及考核。绩效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注重对政府会计制度的深入了解及执行

在新旧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财务领导必须重视,将此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来抓。组织财务人员对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做专业、系统、全面的学习,并形成工作方案。首先是新会计制度科目的设置及期初余额的过渡,着重梳理和分析各项结转结余资金的构成和性质,按规定确定新账中各项预算结余科目及资金结存科目的余额。其次是在制度执行中,加强记账的规范性,避免出现由于对新制度解读不深入,造成了记账的错误,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二)提高财会人员专业能力及专业素养

首先,提高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准入门槛,强化招聘考核制度及标准。严审应聘人员资料,除考核硬性条件外,建议对其过往就业史做充分调查,特别是重点关注其从业生涯中,是否有过违规违法记录,注重职业道德考查。其次,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制度。实行绩效目标制,将财会人员工作质量与绩效考评结合起来,有奖惩机制,强化财会人员责任意识,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最后,重视转变财会人员工作思维方式,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新制度,有针对性的着手宣传学习,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操作能力,以应对会计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

一方面,建立完备的财务规章制度、财务审批报销流程。规章制度是一切会计行为的准则,是对保障会计核算规范化的制度支撑。而财务审批报销流程,是基于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所做的补充。它可以帮助单位规范员工行为,降低人为差错率。一般而言,审批报销流程如下:预算申请,预算批复,资金下达,业务部门签订相关协议或合同,对方开具发票,向财务发起报销,财务人员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再按报销环节中审批流程签批,最后出纳完成付款。强化预算管理,将资金使用与预算紧密结合,无预算超预算原则上不予开支。开支时,嚴格执行财务审批报销流程。加强审核,遇到原始凭证附件不规范不真实、支付凭证信息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等诸类问题暂缓开支或不予开支。按照以上流程的优点在于一是确保预算执行无偏差,二是减少付款错误,三是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四是减少管

理风险。

另一方面,单位应当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规定正确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在不影响会计处理和编制报表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或减少某些会计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并进行明细核算。记账时,首先保障后附资料齐全,比如合同、发票、验收单据、收款收据、内部自制原始凭证如入库单、领料单等。其次,记账时,一定要对经济业务做充分分析,按照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不同要素分别确定会计分录,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四)加强内部监督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制度越来越严谨,要求越来越规范,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风险也不断增多。事业单位应该完善监督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建议单位一定要加强内审机构队伍建设,配备精通业务的审计人员,重视内部审计业务发展,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规范会计核算。同时,单位应建立内部审计考核机制,将财务相关工作质量纳入内审考核范围,在内部审计的监督下,迫使相关财务人员确实负起责任,主动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操作能力。

(五)加强预算财务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主要包含几方面: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事业单位领导应重视预算编制工作。提高认识,将预算编制工作作为专项工作来开展。在预算编制开始前,应做好充分的前期规划、调研。财务部门应根据上级预算单位的相关要求及预算最新政策,积极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对预算支出透明化、具体化,尽量做到每一笔预算都有理有据,避免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准确、不合理。

2.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在执行过程中,预算资金务必专款专用,严禁超预算开支、无预算开支。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科学性、权威性。

3.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统筹规划本部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延伸至资金使用终端,把预算绩效管理的推动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并形成制度,规范实施。

4.压实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

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人为各部门负责人。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人为项目负责人。实行“谁申请资金,谁负责执行”原则。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支出绩效实施。单位财务部门负责明确年度具体任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的指导、监督、审核。

5.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按照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对象,建立健全其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各工作环节管理流程,确保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有效衔接。使绩效指标规范化,标准体系科学化,有力支撑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运行监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等工作的开展。

6.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监督问责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纳入单位内部审计和财务检查范围。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较好的部门在预算安排中予以优先支持。对因自身原因导致绩效监控、绩效评估评价失真,或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偏离较大且已经造成重大损失或风险的,应按有关程序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应该注重对政府会计制度的深入了解及执行、提高财会人员专业能力及专业素养、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加强内部监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等,促进会计核算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发展,为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罗祥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2):158-159.

[2]陈娟.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会,2021(02):72-73.

[3]马艳梅.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21(03):74-75.

[4]左晓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21(02):77-77+79.

[5]欧海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2020 (01):170-171.

猜你喜欢
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建议
涂料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
探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
地勘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相关问题及措施
关于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三代人的建议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