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民初“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析岭南画派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

2021-12-23 01:29肖衡娟
河北画报 2021年24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画派中西

肖衡娟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近年来,随着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社会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关注日益密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广东,清末民初曾在这片热土孕育出一个全新的画派——岭南画派。为何岭南画派会在清末民初这一时期在广东萌芽?它与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有何关联?笔者试图从清末民初时海丝绸之路的变迁状况,结合岭南画派的艺术特色,探求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海上丝绸之路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变迁及其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因主要运输丝绸而得名。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其形成于秦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接触,且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汉代。 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之后因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明朝中期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明朝中后期开始实行海禁政策,清朝中期政府宣布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惟一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南海丝绸之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入清朝末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被迫开放沿海口岸,中国海权丧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掠夺中国资源和垄断中国丝、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贸易,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变迁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清末民初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无疑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经济上,大量鸦片输入,白银外流,使得贸易失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艰难,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急剧下降。政治上,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外国侵略者利用军事技术、工业技术上的优势,不断发动战争,肆意干涉中国内政和对外政策,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港口。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宣扬,给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思想带来巨大冲击。无论是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张之洞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体现了近代中国知识份子变革图强的艰辛探索。清末民初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打开了中国长期闭关的大门,海外文化思想如洪水猛兽般涌入中国。国家落后,政府无能,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一些优秀学者、知识分子、企业家开始探寻实业救国、艺术救国、革命救国等救亡图存道路,这些探索同时促使了一个新画派——岭南画派的诞生。

二、清末民初海上丝绸之路变迁对岭南画派艺术特色形成的影响

岭南画派正是在清末民初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立的,它是一个由广东籍画家组成的地域性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 “二高一陈”的艺术创作较之前传统的绘画流派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在保持传统中国画笔墨特色的基础上,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对传统中国绘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创造出融汇中西,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强烈变革精神的新型画派。清末民初海上丝绸之路变迁给近代中国带来重大影响,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均受到巨大冲击,这些无疑对岭南画派艺术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促使岭南画派“融汇中西”艺术特色的形成

清末民初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大量口岸被迫开放通商,进一步打开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思想,许多爱国青年也纷纷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先进技术。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促使了岭南画派“融汇中西”艺术特色的形成。

说到清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十三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则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可以说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也是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群体,其最著名行商家族为“潘、卢、伍、叶”四大行商。虽说到了清末民初十三行不如从前,但十三行商仍是当时最早地接触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是吸纳西方科学文化的先行者,十三行商中有部分行商及其后代热衷绘画艺术,对岭南绘画影响巨大。如伍氏行商之后——伍德彝曾拜岭南画派的奠基者居巢、居廉为师,常邀请居巢、居廉等画家来家中赏画,作画。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自幼拜居廉为师,其后又拜同门师兄伍德彝为师,常出入于伍家,观其所藏。期间伍德彝介绍高剑父结识岭南名流世族如吴荣光、潘仕成、张荫垣、孔广陶诸家,使得其画学突飞猛进。而后高剑父在万松园还结识澳门商人伍汉翘,得其资助就读岭南学堂,方有机会向旅居澳门的法籍美术教师麦拉学习西洋木炭画,这些对其后来将中国水墨画与西洋画技法结合都有一定影响。可见,十三行商间接的促使了岭南画派“融汇中西”的艺术特色的形成。

除了十三行商的影响,当时大量外销画贸易也是促进岭南画派“融汇中西”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之一。十三行外销画是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典型代表,十三行的外销画兴起于十八世纪中期,十九世纪初达到鼎盛。所谓外销画,就是由广州画家为满足外国人的喜好,采用西洋的绘画方法绘制的带有风俗、风景写生或纪念旅游性质的商品绘画,主要销售到欧美等国家,因此称为外销画,外销画的种类有很多,如布本油画、象牙油画、玻璃画、纸本水彩画、通草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纸画等。我们从居巢、居廉画中,可以看到类似西方立体、明暗光影的表现方法,可见十三行外销画对二居绘画风格有一定的影响,奠定了岭南画派“融汇中西”的艺术特色。

另一方面,广彩外销瓷的创作与岭南画派“融汇中西”的艺术特色形成也有密切关系。广州彩瓷也称“广州织金彩瓷”,是十八世纪广州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风貌的陶瓷艺术种类。广彩瓷作为我国主要外销瓷品种之一,始于清康熙,至雍正时期初具风貌,成熟于乾隆年间。清康熙晚年到雍正年间,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广州商人从景德镇购进素瓷胎,再依照订货商要求及喜好进行加彩烧制后销售海外。为迎合西方人的实用要求和审美情趣,广彩瓷与以往的中国外销瓷截然不同,它既保留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又融入了西方的绘画技法和审美情趣,是典型的中西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的产物。随着清末民初海上丝路的变迁,许多文人和文人画家希望通过实业救国,纷纷组建社团,从事广彩瓷的研究、创作和烧制。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少年时生活艰苦,曾靠画瓷器工艺品谋生。辛亥革命期间,抱着实业救国、艺术救国的理想,高剑父先后在景德镇开办“中华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与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高剑父强调写生,注重笔墨,讲究透视、明暗、体积、光线的表现,常用水墨和色彩渲染,创造融汇中西的独特艺术效果。这些与他早年从事陶瓷绘画的熏陶不无关系。陶瓷绘画对高剑父的绘画影响深远,让他发展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国画理论,并令他找到艺术救国的道路。

清末民初海上丝路的变迁,同时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国内许多学者、青年纷纷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探寻救国图强的道路。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曾先后远赴日本留学,学习绘画,学习先进文化。在日本他们看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艺术将传统与创新结合得非常融洽,于是深受启发,希望借助日本及西洋绘画来改革传统中国画,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岭南画派创始人的海外留学经历,是促使岭南画派“融汇中西”艺术特色形成的直接原因。

(二)影响岭南画派“抒写时代”艺术特色的形成

艺术作品具有时代性,是时代的写照,我们无法脱离时代来谈艺术。然而,纵观历代绘画流派,从来没有哪个画派如岭南画派那样旗帜鲜明的抒写时代。岭南画派萌芽于清末民初,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广东作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受海上丝绸之路变迁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地方,这也许正是岭南画派萌芽于清末民初广东的原因。岭南画派的画家均生活在广东,深刻感受到海上丝绸之路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这些我们可以从岭南画派画家的艺术作品与创办的报刊中窥见一二。

岭南画派主张绘画要反映时代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岭南画派强调写生,反映现实。我们可以从高剑父1932年创作的《东战场的烈焰》作品中看到强烈的“抒写时代”艺术特色。该艺术作品描绘的是上海淞沪战争时东方图书馆被炸毁的情景。画作中被炸毁的东方图书馆只剩一片废墟,战火的余焰未熄,且火光冲天。前景除了杂陈的瓦砾和电线杆外,还依稀可辨东方图书馆西式的门廊,而后景则是被炸后巍然屹立的断壁残垣。高剑父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痕,一片废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正是画家亲眼所见,也是他对现实的写照,具有鲜明的抒写时代性,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岭南画派强调绘画不仅要体现时代脉搏而且要服务社会革命。岭南画派的画家们不仅是艺术家,也是大胆的革命者。辛亥革命胜利后,岭南画派的“二高”在得到了广州新政府赞助的一笔可观经费后,从岭南广州来到了上海,创立曾经在当时美术界轰动一时的《真相画报》。该画报为时事性图画杂志,是辛亥革命后,反映中国现实的报刊。目的是“讨论民国之真相,缅述既往,洞观现在,默测将来”,以“监督共和政治,调查民生状态,奖进社会主义,输入世界知识”为宗旨。《真相画报》共出版发行了17期,其最后一期(1913年第17期)刊载了《谋杀宋教仁先生之关系者》、《谋杀宋教仁先生之铁证一斑》、《徐宝山军长被炸记》、《上海乱党谋夺制造局记》等一系列国内外新闻照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革命现状。因如实揭露了各种政治阴谋和内幕,《真相画报》在名声大噪的同时,也因为道出了宋教仁案的“真相”而被迫关闭。《真相画报》不畏权贵,尊重事实真相,体现了“二高”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三)激发岭南画派“革命性”艺术特色的形成

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国家民族已经处在一个不得不变革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革命意识的先进青年。先是康有为等人的“戊戌变法”,后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广东人,受海洋文化影响,较容易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具有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激发岭南画派“革命性”艺术特色的形成。

“革命性”是岭南画派与其他画派的根本区别。“岭南画派 ”从其诞生起就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创始人“二高一陈” 三人均为同盟会会员,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特殊经历使他的作品不仅题材创新,技法创新,而且具有革命精神。辛亥革命后,岭南部分画家不满当时中国画界临摹、法古、守旧之风气,认为“中国画至今日,真不可不革命”。他们从绘画题材、绘画技法、艺术思想上进行大胆变革。在绘画题材上,高剑父第一次以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战争现实场景,以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战争现实场景,打破了潘天寿曾说过的:“中国画自有中国画的格调,只宜于表现清远淡逸的东西,过分激烈、过分麻烦的情景,战争同流血之类的事,无论如何是不能放进去”的美学格调,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在绘画技法上,也是一反传统国画中的勾勒法而用“没骨法”,以求其真。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基础上,采用西方艺术的写实方法、 光影渲染技法,实现中西艺术的融会贯通。在艺术思想,也是非常具有革命性,他主张“艺术救国”,希望创立“中华民国之现代绘画”。他曾在《我的现代绘画观》中自述:“兄弟追随(孙)总理作政治革命以后,就感觉到我国艺术实行革新之必要。这三十年来,吹起号角,摇旗呐喊起来,大声疾呼要艺术革命,欲创一种中华民国之现代绘画。” 高剑父以文艺结合爱国救亡运动,倡导文化革命,形成了岭南画派“革命性”的艺术风格。

三、清末民初海上丝绸之路变迁对岭南画派艺术特色形成影响的思考

“国家不幸诗家幸”。清末民初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但同时却对岭南画派的萌芽、创立和发展起到了促进加速的作用。从清末民初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变迁的现状出发,分析岭南画派艺术特色形成与时代及地缘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时代变迁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历史证明,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全球多样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各国艺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在国际化视野下进行文化开放和交流,是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构想,将进一步促进各国贸易、经济、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加快了对外输出的步伐,将不可避免地与各国优秀文化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如何在这一交流融合过程中,既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又保持自我文化内核,推动岭南绘画在新时代创新发展,需要当代艺术工作者深入思考。分析清末民初海上丝绸之路变迁对岭南画派艺术特色形成的影响,或许能给当代艺术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画派中西
长安画派应有时代尊严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双栖”画家孙志纯 行走风景 融会中西
立体画派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
中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