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文史类专业女生防灾教育研究

2021-12-23 06:10于晓欢杨国涛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防灾应急满意度

于晓欢,杨国涛

(华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

0 引言

我国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多发国。高校学生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2021年7月河南暴雨灾害中,位于新乡的河南师范大学处于本次水灾重灾区,在校学生通力合作积极对抗水灾,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担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0届高校学生中,女生和男生占比分别为52.04%和47.96%,女生已经超过男生。这预示女生今后从事的多元化工作中,在不同岗位的作用更加凸显。此外,女性在培养、教育后代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提高女大学生的应急意识、丰富其防灾、救灾知识和能力有利于社会发展。据统计,2002-2018年间本科阶段,女生占比持续增长,尤其是高校中文史类女生所占比例较高。为了解高校理工类与文史类女生在应急素养、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第一次调研中按照理工类、文史类分类进行了问卷调查,来自8所院校的77名理工类女生的各指标均值均高于文史类女生,理工类各项均值分别为:学习情况指标均值4.14,防灾意识及能力指标均值4.08,高校机制体制与设施指标均值4.22,满意度指标均值4.19;文史类各项均值为学习情况指标均值3.89,防灾意识及能力指标均值4.00,高校机制体制与设施指标均值4.09,满意度指标均值4.05。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文史类女生实践能力、应急能力等较理工类女生偏弱,因此以文史类女生进行深入研究,利于高校应急教育、管理。

截至2021年8月1日,以“高校应急”为索引词模糊查询期刊论文3890篇,论文多集中在2002年以后、2018年以后,出现两次高峰,这与两次公共卫生疫情有直接的关系(2018年后的高峰还与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组建有关)。文献多围绕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机制、参与主体、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提高大学生应急能力研究以及应急事件影响下学生心理疏导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在提高大学生应急能力方面,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对突发事件的主动认知性不足,提出应该深化宣传和实践演练、锤炼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应急意识[1];有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危机意识淡薄,心存侥幸心理,不具备冷静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部分大学生基本掌握应急救援的知识和技能,但存在急救知识盲区,缺乏实践经验、应急知识和实践能力[3];因此有学者提出要体现“生命教育”的导向,正确引导加强大学生应急技能的培养,通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参加应急急救机构合作、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模拟实训演练、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应急技能的掌握[4];认为组建大学生应急救援队是构建平安校园的有利保障[5];此外有部分研究分析了高校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6,7],认为高校学生总体安全意识水平不高,安全意识教育成效较低,需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个别文献中以女学生为研究对象,较为深入的讨论了女学生安全教育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及效果[8]。

但整体看,对于大学生对高校应急机制、体制、教育方面的研究不足,特别是尚无对于女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研究。为此,本研究基于全国20余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601名文史类女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文史类女大学生防灾知识、技能掌握水平、了解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体制、设施建设情况,从而对解决我国高校文史类女生应急管理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北地区21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共回收调查问卷1151份,其中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52.22%。在有效样本中,全部为文史类专业女生,其中大一学生181份、大二学生147份、大三学生158份、大四学生115份。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首先,根据研究对象需求,清洗样本;其次,筛选答题认真程度剔除异常样本;最后,通过反选的13题与其他正选题的答案对比,去除不认真填写的数据。最终得到有效、真实、客观、科学样本601份。

为较准确测量高校文史类专业女大学生的应急认知、相关知识掌握以及相对学校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本研究采用了多维度测量方法,构建起基于女生防灾、救灾等应急知识学习、防灾意识及能力、高校防灾体制机制与设施、总体满意度4个指标。测量题目分为“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共分为5个选项,分别赋值5、4、3、2、1分。其中4个指标体系分别使用“WD1”“WD2”“WD3”“WD4”进行标示。问卷内容主要包含4个方面,分为高校应急教育、高校应急教材使用、应急教育方面师资配置(含实战专家、指战员)等教育、学习情况;学生应急救援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应急意识、素养、能力情况;学校防灾、救灾的基础设施、应急机制体制等情况;学生对高校教育、应急机制体制等方面的认同情况。

2 调研数据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1.1 描述性统计

从频数分析表1可知调查对象为高校文史类女学生,年级分布合理,覆盖所有年级,符合研究大学生各年级情况的样本要求。

表1 频数分析结果

专 业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文史类601100.0100.0100.0

年 级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大一18130.130.130.1大二14724.524.554.6大三15826.326.380.9大四11519.119.1100.0合计601100.0100.0

2.1.2 统计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统计量的均值(表2)可以发现整体情况较好,除学习情况维度偏低外,其余三个维度的情况说明全国高校文史类专业女生的对高校应急机制、体制、制度、防灾意识和能力认可度较高。

表2 描述统计量

2.2 问卷信效度分析

2.2.1 信度分析

根据Cronbach’s Alpha信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表3),该量表对应的Cronbach’s Alpha值大于0.7,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所以本次调查的结果信度极好。

2.2.2 效度分析

凯泽(Kaiser)的度量标准认为,一般而言当KMO超过0.7时,可以认为应考虑因素分析的标准。本研究学习情况维度KMO为0.937,防灾意识及能力维度KMO为0.931,防灾体制机制与设施维度KMO为0.898,满意度维度KMO为0.871,各维度的因素方差解释率均超过70%。总体而言,原始变量的信息内容损失较少,因子分析的实际效果良好。因此,该问卷的维度变量内部效度较高,问卷有效,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

2.3 问卷相关性分析

从表4可知,利用相关分析研究学习情况,防灾意识及能力,防灾体制机制与设施分别和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去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具体分析可知:学习情况与满意度之间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是0.744,意味着学习情况与满意度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防灾意识及能力与满意度之间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733,意味着防灾意识及能力与满意度共1项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防灾体制机制与设施和满意度之间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是0.875,意味着防灾体制机制与设施和满意度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

表4 Pearson相关-标准格式

2.3.1 相关性分析

本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满足误差呈正态分布以及误差和预测变量不相关的前提假定。学生应急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平均分为3.9101,学生防灾意识及能力平均分为4.0001,高校防灾体制、机制、设施建设平均分为4.1351,学生对高校应急管理工作满意度维度平均分为4.0545,整体来看,我国高校文史类专业女学生的应急知识储备较为充足,防灾意识较强,具备一定应对灾难、灾害自救能力,并对学校应急管理相关工作有较高的评价。

图1为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变量与残差关系图,直观显示了预测变量与残差直接的关系,横坐标是预测变量的标准化值,纵坐标是残差的标准化值,在以横纵坐标0分值交叉处为中心,以正负2为边界的椭圆中,聚集了绝大多数观测量,这说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误差呈正态分布且误差与预测量之间不相关,满足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前提。回归方程的解释力(R2)超过了50%,其残差与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图与图1的模式基本相同,说明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可信度较高。

图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变量与残差关系图

表5 相关性

续表

表6 模型汇总b

2.3.2 拟合度分析

复相关系数R为0.897,因变量原始值和回归方程得到的因变量预测值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强度。R2表示3个自变量作为一个整体能够解释因变量总变异程度的80.4%,校正R2也为80.4%。同时标准估计的误差值也较小,说明回归方程的预测能力较强,拟合度好。

表7 Anovaa

表7显示F(3,597)=818.817,p<0.05,说明R2显著不为零,回归方程整体预测力显著。

表8 系数a

学生防灾、救灾等应急知识学习情况与对学校应急管理成效满意度成明显的正向关系。高校防灾机制及体制的建设与学生对学校应急管理成效满意度成明显的正向关系。防灾意识及能力维度未达到显著水平(t=1.107,df=597,p>0.05),但是因为在计算回归系数时,使用的是强制回归法,尽管防灾意识及能力对回归方程贡献较小,但仍有一定的意义。三个预测变量中,“高校防灾机制及体制建设”(Beta=0.669)和“学生防灾知识学习情况”(Beta=0.261)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列第一和第二位。这说明掌握知识情况好的学生和对学校应急管理机制、体制了解的学生对学校的应急建设就越积极。

本课题中校正R2为0.804,容差标准为0.196(1-0.804),所有容差值均高于此值,并且VIF值小于5,说明各自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9 共线性诊断a

条件指数最大值为27.974,小于30,说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基于以上的全部分析,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为:WD4=-0.280+0.669*WD3+0.261*WD1+0.034*WD2

(1)

3 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及建议

3.1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基于文献分析及SPSS回归分析发现如下问题:

(1) 在学生学习情况方面,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开设的应急相关课程不多,没有较好的配套教材,如急救,逃生等应急相关技能掌握情况一般,缺少应急救援方面的实战专家、指战员、教师的指导”,相关选项平均分较其他题目低,说明国内高校开展的应急教育教学未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尚有提升的空间。

(2) 在应急技能和素养方面,学生普遍认为“遇到突发事件中,易慌乱,不能非常熟练的使用灭火器、防毒面具等救援设备,人工呼吸、海姆立克急救法掌握情况一般,有必要加强防灾意识培养”,通过分值可以发现文史类女学生应急意识薄弱、动手能力以及日常的观察能力不足。

(3) 防灾体制机制与设施方面,学生认为学校举办防灾、救灾相应的培训活动较少,无法满足个人需要。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应急机制比较完善、消防栓、安全通道、急救包、安保人员配置、避难场地等防灾、救灾设施齐备,消防通道、安全出口指示清晰。

(4) 学生给予的建议中,认为学校应该“加大对应急救援方面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关设施”、“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定期进行实战演练”等建议出现频次非常高。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日益重视校园安全、在应对突发事件、灾难、灾害时,具有较为完备的机制、能够及时、快速、科学的进行处置。但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也折射出目前高校应急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建议

(1) 进一步加强高校应急体制机制建设。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应急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具有防灾、应急特色大学应重点关注的任务,亦是全国所有高校不容忽视的工作。应急管理需系统化、精细化、学校成立应急组织委员会,校领导进行管理咨询调研,统筹安排协调好教务处、后勤部门、校医院、图书馆、学生处等部门工作,制订详细应急预案,加强资金投入力度,调整机构人员工作内容,修订、完善应急管理、奖励、问责制度,将应急工作常态化。

(2) 加强教育教学。首先要明确目标定位,完善课程体系。高校需站在国家发展需求的高度,注重学生应急素养的培养,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体现应急素养、能力。以大学生应急素养、危机意识培养、应急知识丰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为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对开设的应急方面相关课程性质、教学内容等进行研究,既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应急元素,也可以通过通识必选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学习。教学重视多学科交差、多专业知识交融。例如文科女生比例最高的外语专业,可重点突出外语专业知识与应急服务、文化、管理等知识的融合,建立相对较为完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群。另外也可以通过国外应急机制、体制、制度、典型案例翻译实践,在提高学生翻译水平,掌握应急素材翻译技巧的同时,了解国外应急管理方面好的经验,为我国应急事业发展做出贡献。重视应急知识渗透的同时,不能忽视应急语言服务的社会需求。可根据需求适当开设应急管理案例阅读(外语)、应急常识(外语)、应急语言词汇、应急语言翻译、应急文本写作、应急数据统计分析、应急语言服务管理等专业或通识类课程,并深入研究课程群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在管理学科专业中,适度引入国外公共管理、防灾管理、导游应急救援等课程。在艺设专业中,可开展救援产品设计、应急广告设计、应急宣传手册设计等活动,将专业与应急素养相结合。总之,专业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应急素养”的教学模式。其次,构建“校内教师和校外专业指导”模式,共同培养具有较强应急能力水平的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质量和素质是关键,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借助“外援”力量,充分发挥社会人士的作用,聘请高校专家、消防救援部门相关人员为做客专家、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中。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讲座,每学期联合当地消防部门、公安部门、医疗部门等进行仿真演练1~2次等。此外,针对女学生动手能力弱、易产生恐惧心理以及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冷静处理等问题,学校可安排心理咨询教师参与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慢讲解、亲动手、多训练,通过尝试反复模拟实训,提高女学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高校给与支持,鼓励教师编写适合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积极借鉴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编写与学生需求匹配度高、内容丰富、知识点清晰、目标明确、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应急能力和素质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3) 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防灾信息交流平台。高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立虚拟的消防、防灾博物馆或者是虚拟实验室,官方网页中可开设防灾准备、网上灾害图书馆、大规模灾害介绍、防灾手册、防灾教育、灾害启示、避难场所图等模块,学生可以通过校内网络直接感受灾害的真实情景,了解应急知识,掌握应急避免技巧等。

4 结 论

(1) 作为高校需要提升文史类专业女大学生的防灾意识、救灾能力和素养,提高全体学生应急、防灾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注重提升女学生应急能力,设置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教材研发工作、开展系列实践活动,搭建防灾信息交流平台,以满足学生学习、实践的需求。

(2) 本文给出了提升中文史类专业女学生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议和举措,但仅使用了SPSS软件从宏观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下阶段,将运用AMO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深入分析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防灾应急满意度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应急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