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病虫害发生特征及防治研究

2021-12-23 15:12王敬贤王建军
辽宁林业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松材油松天牛

王敬贤,王建军

(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油松Pinustabulaeformis为松科常绿针叶乔木,是我国特有树种,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生长于海拔100~2 600 m的山地,多为纯林[1]。该树种喜光、喜干冷气候,扎根较深,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钙质黄土上均能良好生长。油松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在辽宁、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有大面积人工林。油松在东北地区有两个变种,分别为黑皮油松(变种)P.tabulaeformisvar.mukdensis和扫帚油松(变种)P.tabulaeformisvar.umbraculifera。黑皮油松分布于辽宁沈阳市北陵、鞍山市千山、锦州市医巫闾山及河北承德市;扫帚油松分布于辽宁鞍山市千山[1]。近年来,辽宁、山西等地的油松常遭受多种病虫害侵袭,阻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甚至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目前已经描述的油松病害和虫害种类包括松烂皮病、松落针病、松丛枝病、松针锈病、松材线虫病、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matsumurae、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横坑切梢小蠹T.minor、落叶松八齿小蠹Ipssubelongatus、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rubella、松果梢斑螟D.pryeri、松大蚜Cinarapinitabulaeformis、松尖胸沫蝉Aphrophoraflavipes、松幽天牛Asemumamurense、松青铜吉丁Buprestissibirica、云杉小爪螨Oligonychuspicea、松皮天牛Stenocorusinquisitorjaponicus、松瘤象Hyposipalusgigas、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落叶松毛虫D.superans、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posticalis、油松巢蛾Ocnerostomapiniariellum、松针小卷蛾Epinotiarubiginosana、松茸毒蛾Dasychiraaxutha、带岭新松叶蜂Neodipriondailingensis、油松球蚜Pineuslaevis、松黑天蛾Hyloicuscaligineussinicus等20余种。而对于油松病虫害的种类、识别特征和防治方法缺少系统性的描述,本文综述了8种严重危害油松的病害、虫害和防治方法,为林业工作者识别和防治油松病虫害提供参考。

1 油松落针病

1.1 病原菌

病原菌为针叶树散斑壳菌Lophodermiumconigenum(无性型Leptostromapinorum)[2-4],隶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斑痣盘菌目、斑痣盘菌科、散斑壳属[5],自然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6],澳大利亚和新西兰[4,7],主要寄生松属树种[6]。

1.2 危害症状

油松感病后,翌年春天在病叶上产生典型症状,先在病叶上出现纤细的横线,将病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长出0.2~0.3 mm椭圆形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渐产生较大的椭圆形黑色突起,即为病菌的子囊盘;条件适宜时从子囊盘中央纵裂缝显露出乳色子囊和子囊孢子。感病针叶由暗绿变为灰绿,后变为红褐色脱落。

1.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过冬,次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湿度较大时,子囊盘吸水膨胀出子囊孢子,孢子借风传播,从针叶的气孔侵入树体。发病后,油松植株针叶稀少枯黄,2年生针叶逐渐枯死脱落。该病菌传染期长达3个月,老叶、新叶都有受害。土壤瘠薄干旱、树木生长衰弱,4-5月份雨水渐多、湿度大,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 在辽宁的调查发现,油松落针病分布广、危害重,且常与松干蚧混合发生[8]。

1.4 防治方法

(1)在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期喷硫酸铜∶生石灰∶水=1∶1∶100的波尔多液,或用1:1 000倍碱式硫酸铜,或用9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10~15 d喷1次,连喷3次,如果发病较重,可增加喷药次数。(2)10月中旬以后,油松老叶脱落较多,人工摘除清扫落叶并烧毁,消灭病原菌。(3)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 油松赤枯病

2.1 病原菌

病原菌为枯斑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funereal,隶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盘多毛孢属。寄主有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云南松P.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油松、黑松P.thunbergii、湿地松P.elliottii、加勒比松P.caribaea、火炬松P.taeda、南亚松P.latteri及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等树种[9]。

2.2 危害症状

松针受害后初为黄色段斑,渐变褐,稍缢缩,最后呈灰色或暗灰色。病斑稍凹陷或不凹陷。病斑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常有一暗红色的环圈。

2.3 发病规律

病部散生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分生孢子盘吸收水分长出褐色或黑褐色的丝状或卷发状的分生孢子角,病斑可出现于针叶上、下不同位置,表现出全针枯死、叶尖枯死、段斑枯死和叶基枯死4种症状类型,以叶尖枯死为主[9]。幼树发病时,整个树冠下部变为赤褐色,严重者整株死亡[8]。

2.4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发病前喷施50%多菌灵(或托布津)等广谱性杀菌剂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可以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发病后喷施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或90%疫霜灵1 000倍液,每间隔20 d 喷1次;(2)清除并深埋或烧毁落地病叶,以消灭病菌初侵染源;(3)适地适树,科学造林,培育混交林,提高林分抗病、抗虫能力;选育和引进抗病虫的品种[10]。

3 松针锈病

3.1 病原菌

病原菌有黄檗鞘锈菌Coleosporiumphellodendri和一枝黄花鞘锈菌C.solidaginie。二者都属于担子菌纲、锈菌目、栅锈菌科、鞘锈菌属,都是长循环转主寄生菌[11]。

3.2 危害症状

该锈菌寄生在油松针叶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引起油松针锈病[12]。该菌的锈孢子侵染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黄皮树P.chinense作为转主寄主,在叶片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13-14]。各种松树上发生的针叶锈病症状基本相似,感病针叶最初产生褪绿的黄色段斑,长短不一,其上密生黄色小点,后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即性孢子器。随后病斑上出现橙黄色的囊状突起,为锈孢子器,锈孢子器常数个相连,成熟后不规则开裂,散生黄色粉状孢子。病叶上常残留白色膜状包被,最后病叶枯黄脱落,连续发病的油松主枝变短,严重时造成松枝干枯或全株枯死。

3.3 发病规律

各种松针锈病的发生规律相似,需要在两种寄主上完成生活史。黄檗鞘锈菌和一枝黄花鞘锈菌以性孢子器在松针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在松针上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气流分别侵染黄檗、一枝黄花Solidagodecurrens,7-9月份在叶背形成夏孢子堆,随后又产生冬孢子堆。8-9月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松树,在松针上产生性孢子器越冬。山地阴坡发病率比阳坡重,山中、下部的发病率比山上部重。

3.4 防治方法

防治时间为8月中下旬发病季节,主要措施有:(1)营造混交林时,避免黄檗、一枝黄花、紫菀Astertataricus等转主寄主与油松混交。(2)对油松喷洒1∶1∶170的波尔多液、15%粉锈宁1 000倍液、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80%代森铵5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倍液等,每间隔15 d喷 1次,共喷2~3次。

4 松材线虫病

4.1 病 原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或松树枯萎病,是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引起的特大林业病害。松材线虫病于1905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自1982年在我国发现以来,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扩散范围迅速增加。2020年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667个县级行政区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0年第4号),对我国松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给林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松材线虫可以感染的寄主有106种,其中自然感病的有黑松、马尾松、湿地松等60余种[15-16]。2012年发现自然状态下松材线虫可以侵染油松[17],2019年发现自然状态下松材线虫可以侵染红松[18]、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19]、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日本落叶松L.kaempferi和华北落叶松L.principis-rupprechtii[20]。尽管有报道认为油松是松材线虫的抗病树种[21],但来自国内黑松上采集培养的松材线虫接种4年生油松树苗的发病率达到100%[22]。接种实验发现不同来源的虫株对油松致病力不同,国外来源的虫株对油松没有致病力,而国内虫株能够使油松致病[23-24]。

4.2 危害症状

感染松材线虫后,油松与其他松树一样会出现典型症状。松材线虫病典型症状大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1)病害初期,植株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2)树脂停止分泌,蒸腾作用减弱,树冠部分针叶失去光泽、变黄,一般能看到天牛或其他甲虫侵害或产卵的痕迹;(3)多数针叶变黄,植株开始萎蔫,可以发现甲虫的蛀屑;(4)整个树冠部针叶由黄色逐渐变为褐色或红褐色,全株枯死,针叶当年不脱落[15]。

4.3 发病规律

松材线虫自然传播是借助媒介昆虫实现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因不同媒介昆虫种类而异。在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墨西哥、欧洲等国家或地区能够携带传播松材线虫的昆虫有46种,其中天牛科有37种[15,25]。在中国传播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有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和云杉花墨天牛M.saltuarius[15,26]。

在长江流域,3-4月病死松树中越冬的3龄松材线虫幼虫向媒介昆虫松墨天牛蛹室聚集。4-5月,这种分散型3龄幼虫蜕皮成为持久型4龄幼虫,通过天牛成虫的气门进入气管中,后胸器官中线虫数量最多,部分线虫附着在体表、前翅内侧等处。6-7月,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从寄主树羽化飞出,在健康松树上补充营养,而松材线虫4龄幼虫则从松墨天牛取食树皮造成的伤口进入健康松树中。4龄幼虫进入新的寄主树后很快变为成虫,进行繁殖。25 ℃气温4~5 d可以繁殖一代,随着线虫在树体内的数量增加,逐渐在树体内移动、扩散。7-8月,松墨天牛补充营养后开始产卵,卵多产于被松材线虫感染的衰弱木上,卵孵化后侵入树皮下生长。此时,大部分感病的松树在线虫和天牛的双重作用下很快整株死亡。秋末,松材线虫以分散型3龄幼虫越冬,松墨天牛则以老熟幼虫向木质部钻蛀,在蛀道末端做蛹室越冬。翌年4-5月,枯死松树中的松材线虫扩散型3龄幼虫又向天牛蛹室聚集,蜕皮变成持久型4龄幼虫,由羽化的松墨天牛成虫携带脱离枯死树,重新感染新的健康树。如此循环往复,导致松材线虫病的传播[15]。松材线虫在东北地区的媒介昆虫为云杉花墨天牛,目前关于云杉花墨天牛的传播路径还不是很清楚。

4.4 防治方法

(1)疫情监测:以地面监测为主,航空遥感监测为辅。每年4-6月和9-11月沿自然界线道路,借助望远镜等工具进行调查;在天牛成虫期,利用天牛引诱剂诱捕成虫,检查成虫携带松材线虫情况;对较大范围或地面调查较为困难的松林和重点预防区,可通过航空遥感技术获取感病松林的外部异常变化。(2)疫木检疫和处理:对可能感染松材线虫的松树通过观察断面是否蓝变、线虫分离检测鉴定等技术进行检疫;病死木清除和疫木处理方式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2018修订)严格执行。(3)媒介昆虫防治:成虫诱杀,将引诱剂或饵木与杀虫剂结合诱杀天牛成虫;化学药剂防治可使用绿色威雷等进行地面喷洒、空中喷雾;还可以使用人工释放管氏肿腿蜂,通过喷洒白僵菌防治天牛幼虫或成虫;成虫羽化初期和盛期,制作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在松树2.4 m高树干上缠绕1圈并固定。(4)健康树保护:对未出现病害症状的松树,在树干基部0.5~1.0 m处注射保护剂,常见保护剂有松线光(有效成分为3.2%阿维菌素+日产助剂SAA-32)、松材线虫免疫注射剂(主要成分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1%甲维盐微乳剂蛀干剂和2%甲维盐微乳剂蛀干剂(主要成分为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及植物源杀虫成分喜树碱)、虫线光A、虫线清等。保护剂注射量依据树体大小而定,虫线光A 为400 mL·m-3,虫线清1∶1乳剂400 mL·m-3,最好从不同部位均匀注射。注射方法可选择点滴注入法、注射器加压注射和打孔注入法。树干注射的时间至少在天牛羽化前3个月,以11月至次年3月的晴天施药为宜。注药后可在1~2年内防止树木死亡,之后需再次注药[15]。

5 红脂大小蠹

5.1 分布与寄主

红脂大小蠹,又名强大小蠹,属鞘翅目、小蠹科,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27]。该虫原产于北美洲,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国家均有分布,能够危害各种松树、云杉Piceaasperata和冷杉Abiesfabri[28-30]。该虫在我国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北京、辽宁[28-35],主要危害油松、白皮松Pinusbungeana和华山松,对我国林业造成大面积为害[27,36]。崔骁芃基于MaxEnt模型预测甘肃、宁夏、四川、吉林、西藏在当前气候条件下会成为红脂大小蠹发生的中高度风险区[37]。王鸿斌基于树种的挥发物成分认为,除了油松为高风险寄主外,发生区内华山松、赤松Pinusdensiflora、黑松、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i、华北落叶松、云杉、白杄云杉Piceameyeri、青杄云杉P.wilsonii、大果青杄P.neoveitchii、臭冷杉Abiesnephrolepis也都具有潜在风险[38]。

5.2 危害特征

红脂大小蠹的主要危害对象为胸径大于10 cm、长势衰弱的大径立木油松,在健康木和轻度衰弱木上占据优势(生态位宽度分别>0.98,>0.83),在濒死木和枯立木上不发生(生态位宽度=0)[30]。该虫在新鲜伐桩、衰弱木和受伤树上危害严重,主要入侵树干基部0~1.0 m的位置。一旦虫口密度过大,受害部位连接形成环剥时,会造成整个植株死亡。

5.3 防治方法

(1)检疫封锁:对疫区的油松木材和幼苗严格检查,对疑似被害木就地剥皮或药物熏蒸处理,剥下的树皮灭疫处理。经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或使用,杜绝带虫木材和苗木流出疫区。对辖区内的松木收购和加工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定期检疫检查,坚决制止非法购买和使用来自疫区的松木。(2)人工采伐:在红脂大小蠹休眠期(冬季土壤封冻至翌年土壤解冻前),人工采伐掉被红脂大小蠹侵害的树木。被采伐的木材运到林地以外的地方,统一剥皮或者熏杀处理,再用塑料布密闭伐根,用磷化铝片剂熏杀等方法灭疫处理。(3)树干密闭熏杀:对于刚受到侵害的植株,在成虫羽化高峰期过后,对带虫大树用塑料布包裹树干0~1.5 m 以及树干周围30 cm地面,使其呈密闭状态,每株放置3~4片磷化铝熏杀树干皮下害虫,防治效果可达90%。(4)引诱剂诱捕:红脂大小蠹为害严重的林分,在成虫扬飞期(5月上旬至9月下旬),使用红脂大小蠹引诱剂诱杀成虫。在林分边缘地带每隔20~50 m悬挂一个诱捕器,3~5 d 收集一次成虫灭杀。(5)树干喷药:成虫扬飞期,在寄主树干0~2 m喷洒绿色威雷、高效氯氰菊酯、高渗苯氧威、久效磷等药剂。(6)营林防治:在营造油松林时采取混交林和复层林的方式,对油松林及油松疏林地,采取封育措施、人工辅助天然更新等措施,提高松林健康状态。(7)选择采伐时间:由于红脂大小蠹是通过松树挥发物去识别寄主聚集为害的,发生区松林抚育采伐时间应避开红脂大小蠹扬飞期。

6 油松毛虫

6.1 分布与寄主

油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主要分布在辽宁、内蒙古、河北、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湖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不同地域生活史存在差异,每年1~3 代,在辽宁、山西、陕西等多数地区一年发生1代[27]。该虫主要危害油松,也危害马尾松、黑松、华山松和白皮松等[28]。

6.2 危害特征

3月中旬至4月上旬,油松毛虫3~4龄越冬幼虫上树取食危害;7月上中旬开始化蛹;7月中下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8月下旬为幼虫孵化盛期,10月中下旬或11月上旬,2~3龄幼虫下树,潜伏在树干基部或附近草丛下浅土层处越冬。油松毛虫的危害会影响油松生长,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具有周期性爆发特点。

6.3 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卵期或低龄幼虫使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松毛虫杆菌等生物制剂或者25%灭幼脲3号或高渗苯氧威等药剂喷洒树冠;越冬幼虫未转移危害时,在树木附近地面喷施白僵菌剂,可以防止幼虫扩散。(2)物理防治:使用黑光灯、太阳能灯或者高压电网对成虫进行诱杀。(3)生物防治:在油松毛虫卵期,林间以150 万头·hm-2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41]可以有效防治油松毛虫。(4)阻隔法防治:利用越冬油松毛虫幼虫出土后沿树干上树取食的习性,将其阻隔于树下集中消灭,包括粘虫胶涂干法和毒纸绳阻隔法。粘虫胶涂干法:在幼虫上树前5 d左右,选择树干光滑部位先刮除树上一圈老皮,然后缠一圈宽度4 cm左右的胶带纸,在胶带纸上均匀涂一层粘虫胶,用胶量1.5~2.0 g/株[42]。毒纸绳阻隔法:将纸绳浸泡在高效氯氟氰菊酯∶柴油=1∶15的混合液中3~5 h,然后紧紧缠绕在树干光滑部位2~3圈[42]。

7 微红梢斑螟

7.1 分布与寄主

微红梢斑螟为鳞翅目、螟蛾科的蛀梢型害虫,异名有松梢螟、云杉球果螟、松树钻心虫等。该虫在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西、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危害红松Pinuskoraiensis[43]、油松[44]、马尾松、黑松、黄山松P.taiwanensis、湿地松、火炬松、晚松P.serotina、长叶松P.palustris、云南松和华山松等树种[45-47]。

7.2 危害特征

微红梢斑螟在吉林1年l代,辽宁、北京、河南、陕西2代,南京2~3代,广西3代,均以幼虫在被害枯梢及球果中越冬,部分幼虫在枝干伤口皮下越冬。出现期分别为越冬代5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1代8月上旬至9月下旬,第2代9月上旬至10月中旬,11月份幼虫开始越冬。各代成虫期较长,生活史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该虫主要蛀食松树幼林主梢和侧梢,往往引起树木偏冠和多头现象,严重削弱松树生长势,对于油松的生长高度和材质等各方面都有着严重不利影响。微红梢斑螟多在新长出的松针基部产卵,幼虫孵化后,从松鞘表面和韧皮层部分钻孔,蛀成孔道,3龄幼虫会对油松木质部分进行破坏,使松鞘表面流出汁液,松鞘会逐渐干枯发黄,然后死亡。由于该虫钻蛀入松梢内危害,活动隐蔽,防治成本大且难以根治。

7.3 防治方法

(1)人工修剪防治:将虫害侵袭的树枝或者松针全部修剪掉,并将剪掉的树枝集中焚烧销毁;(2)物理方法:根据微红梢斑螟的趋光性,采用黑光灯诱杀,或者利用380 nm太阳能杀虫灯在21:00~23:00诱杀[44],或者高压泵灯进行诱杀;(3)化学方法:在幼虫孵化期喷施药剂,可选择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50%松螟乳油1 000倍液,30%桃小灵乳油2 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6 000倍液或25%灭幼脲1号1 000倍液。(4)生物防治:在微红梢斑螟排卵之后释放赤眼蜂,赤眼蜂可直接捕食其卵。

8 日本松干蚧

8.1 分布与寄主

日本松干蚧属于半翅目、珠蚧科,国内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直辖市,主要危害赤松、油松、黑松、马尾松等松属树种[48]。日本松干蚧每年发生2代,主要寄生于3~4年生枝条及10年生以下的主干上吸食危害,且多集中在树干阴面。受害严重时,枝干向阳面弯曲,针叶枯黄、枝梢枯萎,甚至整株枯死。

8.2 危害特征

日本松干蚧在树干、枝条及针叶处吸食汁液,具有较强的危害性。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次日开始产卵,3~5 d产完。交配后的雌成虫寿命5~7 d,未交配雌成虫寿命最长16 d。雄成虫寿命最短5 h,最长13 h。成虫在5月中下旬及8月下旬、9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主要产在轮枝节、树皮裂缝、球果鳞片、新梢叶基等处,平均产卵223粒,最高520粒。成虫产卵后分泌蜡丝,将卵包裹起来,形成卵囊。第1代卵期9~12 d,第2代卵期13~21 d。

初孵若虫沿树木枝干爬行,1~2 d后在背阴面的树皮缝、顶芽及鞘基部潜伏固定、寄生。日本松干蚧以1龄若虫越冬越夏。日本松干蚧雌雄异型,1龄若虫脱皮后,雌雄分化开始显露,2龄无肢雌若虫老熟脱皮后即为雌成虫;2龄无肢雄若虫脱皮后为3龄雄若虫。3龄雄若虫沿枝干爬行,在树皮缝、球果鳞片、树根附近和枯枝落叶层及石块缝隙等处,由体壁分泌白色蜡丝结茧化蛹[49]。4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越冬代若虫的显露期,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第1代若虫显露期。若虫显露期是危害寄主最严重的时期,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

8.3 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选择渗透性强的内吸性药剂,如1.2%苦参碱乳油1 000倍液、40%氧化乐果1 0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800倍液,也可以在树干部打孔注药3种药剂原液;在若虫孵化盛期喷药,蜡质层未形成或初形成时对药物比较敏感,用量少、效果好;间隔7~10 d,连喷2次。开春后喷施40%啶虫毒(国光必治)乳油2 000~3 000倍液预防,杀死虫卵,减少孵化虫量。(2)生物控制: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kuwanae,其成虫、幼虫均可捕食日本松干蚧的卵、若虫、蛹和成虫,6月份后捕食率高达78%。此外,还有寄生蝇和捕食螨等。(3)加强油松混交林的建设,并对林地严格管理和养护,冬季修剪植株以及清园,消灭在枯枝落叶杂草与表土中越冬的虫源。

猜你喜欢
松材油松天牛
试析油松的繁育技术和栽培技术
油松松梢螟防治技术
油松栽培和管理技术
我国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天牛到底有多牛
松材线虫病的侵染循环以及病原与病媒的综述
《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出台
辽西地区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研究
黑黄花天牛
巨型昆虫——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