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2021-12-23 17:02侯庆峰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0期
关键词:生产农业农村

侯庆峰

(山东省新泰市小协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新泰 271221)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农业生产和发展是促进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从整体上看,虽然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优化完善,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农业经济发展仍然受当前现代化经济模式的冲击,这就需要就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因此,要做好、做强农业生产经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就需要关注和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体系和制度的优化完善、促进资源分配的合理化水平、创新技术手段以提升生产经营水平,要不断追随时代发展的潮流,科学有效地开发农业生产相关的新技术,改善和更新农业相关的生产相关设备设施,针对农业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制定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

1.新农村建设发展背景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体系的规范完善和方式方法的优化改善,需要围绕当前时代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进行,因此,分析当前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性地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是十分重要的。这对农业生产力的集聚和有效管理具备重要积极影响,同时在科学化、合理化经济管理环境下,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充分调动,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带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 推动农业发展创新

当前时代发展趋势朝着科学化、信息化方向迈进,若仍然沿用传统低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坚持旧的经济管理理念,不仅与时代发展潮流不符,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机械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势必向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强,并颁布各种农业相关的政策,予以相关补贴,核心目标就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改革,促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有效性,促使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保证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优势资源在配置方面得以优化并合理利用,农业生产力集聚和生产效率得以有效提升,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制,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1.2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单一且低效,农业大多以种植业为主,且因生产力效率低下,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提升,大大制约了农业工作者的经济收入,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可加强对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关注,及时优化调整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推动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通过客观寻找市场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可有效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并带动与农业相关的其他行业发展,可以与乡村人文特色进行有效结合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甚至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这是促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势必会大幅提升农业经济的效益,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方面存在的缺点分析

实现农村经济经济建设促进其管理有效性是当前关于农业政策相关的核心目标,也是当前农业生产发展根据总体市场需求情况和市场发展规律的重要表现,依照国家经济政策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情况进行明确。在针对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需要从生产入手,了解生产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储备及各项生产活动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效分配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促进各环节协调发展的同时,保证农业经济建设朝着科学化、高效化和合理化发展。但就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方式和相关体系建设未能及时与时代发展同步

就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农业地区的经济建设模式仍然受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影响,导致部分地区农业经济建设模式仍然以低效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这与我国时代发展方向不符,对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水平低下,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进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劳动力不足,生产管理效率更为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 农业经济发展体系下财务制度与产销联动机制建设效率低下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各项政策的不断推动,其主要目标就是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类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靠拢。但由于农村地区缺乏科学规范的财政制度以及合理完善的财政体系,导致我国农业经营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的科学合理化水平。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得不到科学规范的财政体系和完善的财政制度支持,政府政策的引导推动有效性也会降低,相应的产销联动机制缺乏合理规划好分配,相关的销售关联模式及策略的实施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3 农业经营理念落后于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现代化社会不断发展,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加深,针对农业经济相关建设作出了整体规划,并致力于优化调整农业地区产业模式转变,并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针对农村整体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改革。但信息化时代社会各行业领域变革背景下,农业地区因缺乏对信息化的有效认知,农业经营观念落后于时代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预期差距较大,农民的工作积极性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在规划的合理性方面还待提高。

2.4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为了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并发挥其职能作用,结合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改,并完成对农村区域的整体规划,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切实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保证农业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大幅度提升,每一工作环节都需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管理人才进行指导作业。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现况,对各类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完成相关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并针对每一环节开展审核与监督工作,并采取各种激励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从实际完成情况来看,部分基础管理者因片面注重政府政策要求,忽视了政府政策书面内容与实际生产情况的有效结合管理,导致具体管理工作效果不佳,部分基层管理者由于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充分,针对农业生产相关的经济活动很难实现有效的科学指导,生产体系规划方面的科学合理性难以达到预期,没有制定有效的经济管理方案,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缓慢。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动力,在其他的一些管理活动中也缺乏主观能动性,将基层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漏洞不断放大,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收效甚微。

2.5 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亟待改善

结合目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低下,这也是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原因,与之息息相关的农产品销售行业也因生产效率低下导致行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难以提升。究其原因发现,目前基层政府关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政府无法对农业给予足够的金融财政支持,相应的农业科技人才因缺乏资金支持而造成农村地区人才流失,难以实现社会效益。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有效策略分析

3.1 结合新农村建设环境,优化完善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制度

农业生产和发展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有效管理就需要从制度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为农业经济管理及相应的控制工作做好科学有效的规划和完善,促进相关管理工作有效发挥其推动作用。在宏观调控下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对经济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这是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先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并围绕具体发展现状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将农业经济管理提升到新的标准高度,并根据具体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目标。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时更新内容,做到经济管理与时俱进。

3.2 加大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及时掌握时代发展趋势。首先,作为农业生产者,为农业经济发展转型和农业经济效益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比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应发挥其导向作用,带领农村生产者和管理者充分挖掘当地优势资源,促进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销售专业化,将农村地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方面作为推广重点并加强宣传,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经营管理者也要对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凭借此使农产品价值链得以拉长。具体来讲,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应该对本地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进行发展,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力,保证农产品生产效率提升并做好相应的质量管控,为农业工作者经济效益提升提供助力。

3.3 注重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基础设备设施建设不完善而阻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就需要农业生产经营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自动化。针对基于农业生产实践需要结合各项生产活动的具体特点和需求来健全完善相应的设备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针对农村地区水利工作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促进农村地区水资源的有效分配,实现有效灌溉,长期保持稳定生产。此外,在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发展,推动机械化水平提升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优化完善各类农机设备,针对不同区域及其生产特点,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并加强农机市场的制度建设与监督管理,从而使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得以形成。

3.4 加强人才体系的投入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建立相关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体系是十分重要的,有效引进技术型人才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之一。农民作为农村以及农业生产的主要群体,在实施乡村振兴策略中,不能忽视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因此,针对乡村人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建设具有高学历水平的乡村人才队伍,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管理者奠定基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要不断壮大农业生产领域内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培养和加强人才储备。如何有效地引进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农村建设宣传工作,让技术型人才充分意识到自身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和未来发展方向。同时,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能够投身于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中来。农村还要发挥自身乡土人情的力量来吸引人才回乡,同时也要增加农民在农村经济领域内进行自主创业发展的机会,促进和推动农民发展致富,致力于乡村现代化建设发展。

4.结束语

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人们的幸福感。因此,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完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何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提升我国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注点,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生产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