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1-12-23 17:02梁春影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0期
关键词:劳动力机械化生产

梁春影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新立城镇政府,吉林 长春 1300119)

因为受到种种制约,导致我国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基于此,在乡村振兴前提下,农业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大力改革,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农业机械化现状概述

纵观当前的农业生产不难发现,我国的农业生产除了一些平原地区能进行规模化生产之外,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都比较零散落后,在广袤的南方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采用传统的手推犁拉等的方式十分普遍。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不断突破,现代化农业机械发展也不断提高,加上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以及各项政策扶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农业生产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相比于工业等领域进步比较缓慢,加上农村人口基数大、自然条件不一、地理条件限制等原因影响,导致农业生产受到的限制较大。农业生产工具不先进、农业设施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机械化应用落实较少等特征比较明显。

2.农业机械化的特点及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截止2018年,人均耕地仅1.4亩,这个数字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非常之低。并且,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有600多个市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联合国所设定的最低警戒线以下了,总耕地面积也触碰到了18亿亩的红线,形势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基础设施与世界相比,相对比较落后,一些农业高新技术虽然科研投入大,成果突出,但是在应用上却乏善可陈,土地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受到了制约。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农业机械化,促进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成为农村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3.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

3.1 地理条件限制了机械化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有高山、有丘陵、有平原、有高原,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导致农业生产条件不一,农业生产的问题也因为地理条件限制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机械化的机器设备投入农业生产,往往会因为地理条件限制,受到巨大影响。例如,地势差异所造成的南方丘陵地区土地零散、农业生产多样化,导致大型机械化设备无法实现规模化采摘或者种植、收割。山坡采茶,田野稻谷收割,山地水果采摘等等仍旧依靠人力完成。

在东部、北部广大的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整、规模化种植发展历史久、农业产业较为单一,规模化的生产比例较高,如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等大多数小麦种植区域,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高,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广泛推广应用与高产值的发展。而西部、南部地区,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土地未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且自然条件不允许,农业生产难度大,专业化机械的作用发挥空间比较小,大型机械更是无用武之地。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机械,对于路面要求较高,而很多山区土地都是弯曲山路,几乎没有大路直通,大型机械根本无法达到田地。再者,山区土地多为分散,或者阶梯式分布,机械应用无法连续开展。因此,当前山区的农业机械发展也只是一些小型机械的零散应用,如稻谷收割机、修剪机、挖地机等,体积小、便于运输转移、操作便捷、成本低的简单机械。大型机械应用则比较匮乏。

3.2 城市化与劳动力的变化导致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以及高薪诱惑,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面对低廉的农业生产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打工潮”,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加上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市行业种类增加,农村人口进城,轻轻松松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并且获得的回报收益远远大于种地。因此,很多人口尤其是年轻的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甚至,伴随着时代发展,不年轻一代外出务工进城定居已成潮流,农村资源进一步闲置,农村缺乏活力,经济发展进一步被制约。理论上说,按照劳动力市场供需来看,劳动力匮乏是普遍现象,但是,从实际来看,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有技能的劳动力匮乏,城市劳动力充足。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城市劳动力也匮乏,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农村农业生产活动由于机械化的支持,使得劳动力需求降低,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才能提升,变相的也实现了劳动力的充实。另外,由于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文化思想影响,农民的地位不高,且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很多人对于农业工作比较排斥,专业人才更少,农业院校少、专业培训人员少、愿意从事的人少,导致农业人才短缺,农业科研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在一定程度上,人才的短缺,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4.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分析

4.1 提高生产效率,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传统的农业生产以人力为主,农业器具主要是木制、铁器等农具,人力投入较高,生产速度慢,致使生产效率低下。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能够代替传统的人力与畜力,合理分配各个农业生产要素,在翻地、除草、播种以及收割的耕作全程实现机械化,有利于农业生产往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规模效益增长。同时,降低劳动力劳动强度,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例如拖拉机、无人机、排灌装置、耕地机器、采摘机器、加工机器等,都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畜力,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还推动了一些地区由一年一熟的生产模式慢慢转化为一年两熟的模式,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为粮食安全、粮食增产、高产提供有力保障。

4.2 减少成本,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技术型农业从事人员越来越多,传统农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农业机械化使得各生产要素与资源重新进行分配,实现合理化,推动了土地流转的进程,节约了大量人力,同时也解放了劳动力,降低单位作业区域内的成本支出,能够更好地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过程中,推动了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4.3 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传统农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导致产品质量不高,合格率低,农业经济发展阻碍严重。随着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在同等生产资源下,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质量也有更大的保障。同时,以机械化为支撑的规模化生产,更是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效益。利用农业机械化设备,高效开垦土地,提高耕种效率,能够更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其次,机械化生产还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之际,快速完成首个或者处理工作,有效挽救损失,降低经济损失。

例如:干旱天气可以利用滴灌喷灌系统或者水泵等完成土地灌溉工作。还有如暴雨之前,可以迅速完成小麦收割工作,避免遭受经济损失。还有大数据监控,一旦发现有病虫害现象,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精准喷药或者大面积喷药,有效预防虫灾,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发展,从而确保农业经济效益。

5.农业机械化的改进措施

5.1 秉持创新理念,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断与时俱进,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立足于国际农业发展趋势,不断引进更新机械设备,不断优化,确保机械设备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确保机械设备能够与国际农业发展趋势接轨,以高效率、高性能的机械设备来为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提供保障。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机械化设备都不算太先进,甚至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还采用的是传统的生产耕作模式,机械化发展空间非常大。相比现代化农业而言,其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亟须发展。对此,一方面各相关农业行政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以及特征等,加大农业机械投入,并拓展农业机械利用推广面,大力推广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提高耕作效率。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当地现有机械设备情况,做好维修、推广、更新换代等的工作,积极引进新的机械设备,创新农业耕作模式,创新农业发展链条,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提供更好的助推力。

5.2 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机械化本身所需要的经济要求非常高,一方面,其成本比较高,小型机械尚且可以承担,大型的一些现代化机械农户根本承担不起,或由于土地条件限制,或种植面积太小,或地理条件不适合等原因,导致机械化利用效率低。对此,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机械化要想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大的作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降低农业劳动力消耗,提升作物产量,提升农业竞争力,就必须要从政策等层面上加大投入力度做好铺垫。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必须要受到农业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辖区内大力推广机械化农业模式,并推出多项优势政策或者补贴等,提升机械化的利用效率,降低机械化推广阻力。例如推出农机采购补贴,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农户购买农机可以一次性享受多少补贴,降低农户采购机械化设备的成本,提高农户的机械化采购和农业生产机械化转变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购置先进的农业机械,投入生产,促进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农机服务组织给予一定的倾斜支持,给予资金扶持、政策扶持等,促使其优化农机作业服务。提供专业的农机使用指导人员、推广农机使用技术、做好农机后续售后服务保障等等,解决了机械化生产的种种问题,满足了大规模种植户的机械化需求问题,解决一些劳动能力薄弱的农户生产需求,并解决了农户技术不精、使用不熟练、维修不专业等问题。让机械化组织成为当地农业生产中的“排头兵”。

5.3 提高作业效率

现代化机械农业的突出特征就是效率高、消耗低、效益高,以高科技含量为依托,促进农业机械在提升农业作业效率方面不断攀升,提高农业作业效率,提升农业作业量,并降低劳动成本,避免了因为劳动力限制而产生的农业生产阻碍。因此,为了确保农业机械的大面积广泛应用,确保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效率,应当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设备,并大力推广,满足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老旧农业机械的报废、修理、维护、更新等也需要加大重视力度,充分利用当前的优势政策条件,适当地更新一批性能更好、效率更好、节能环保更高效的机械应用推广,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收益。

5.4 科学合理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并且要求壮年劳动力,对于体力要求十分高。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农村的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加深,为降低劳动力要求、成本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既能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问题,合理地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经济收入,又能充分利用起农村闲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率,切实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另外,对于使用人员、维修管理人员等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但是很多农户文化水平本身不高,缺乏机械专业知识,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机械化在农业领域的普及发展。鉴于此,农村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同时,还需要促进劳动力的专业化培训学习,使其提升机械化操作水平以及各项维修、技术、应用等的水平。除此之外,由于机械化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村经济发展还需要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鼓励一批适合的劳动力走出农村,转移到汽车、电子、服务等行业,既能实现收入增长,又能为机械化人才培养等提供优质的储备力量,实现农村机械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6.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农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机械化推广方案,以及机械化利用领域,选择合适的机械化设备,使其符合当地的农业发展特征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为实现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劳动力机械化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