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与慈竹凋落物持水性比较研究

2021-12-23 07:30唐源盛王戈曾祥波付利军蔡天文杨礼通张文静辜云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竹林水量速率

唐源盛, 王戈, 曾祥波, 付利军, 蔡天文, 杨礼通, 张文静, 辜云杰

1.大熊猫国家公园什邡管理总站, 四川 什邡618400;

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四川 温江611130;

3.彭州市国有林场, 四川 彭州 611900;

4.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 成都610081

森林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结构层次,作为森林植被对降雨再分配的第二个作用层[1],具有较土壤更多更大的孔隙,能够截持降水,保持水分,抑制地表水汽蒸发,促进水分下渗作用,减轻或者防止旱灾[2-3]。不同植被群落其凋落物组成差异较大,可能具有不同的水文效应[4]。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作为都江堰地区大面积引种的竹类,对当地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5],而大面积的雷竹种植是否会对当地的生态产生负面作用?这是目前急需解决和研究的问题,目前对雷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雷竹的栽培技术[6]、退化特征及土壤等方面[7],而对雷竹林下凋落物持水性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都江堰浦阳镇大面积发展的雷竹、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两种重要的人工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水法对其进行凋落物持水性研究,旨在为人工竹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1 研究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蒲阳镇,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属于浅切割低山地貌类型。年均温度15.2 ℃,极端最低、最高温度分别为38 ℃~10 ℃,降雨量为1 243.8 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024.2 h,无霜期可达到269 d。雷竹林种植于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是在农用地上人工更新形成的(见表1)。

表1 雷竹林下草本物种组成Tab.1 Tab.1 Composition of herbaceous species under Phyllostachys praecox plantation

2 研究方法

在试验地分别按慈竹(未分解层)、慈竹(分解层)、雷竹(未分解层)、雷竹(分解层)4种凋落物层随机收集人工竹林下的凋落物,并分别装入带袋子带回实验室备用。分别将其按照100 g的标准进行称量,并装入布袋中完全浸泡到清水中,每隔0.5、1、2、4、8、10、12、24 h分别取出直至凋落物不滴水为止(约为5 min)迅速称量凋落物湿质量,重复3次。每个时间段称得的凋落物湿质量与烘干质量差值为凋落物不同浸泡时间的持水量,该差值与浸泡时间的比值为凋落物的吸水速率。凋落物持水量、凋落物持水速率以及凋落物吸水速率分别按以下公式计算。

凋落物的持水量=(凋落物湿质量-凋落物初重质量)/凋落物干质量×1 000

凋落物持水速率=(凋落物持水量/凋落物干质量)×10 000

凋落物吸水速率=凋落物持水量/吸水时间

凋落物的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进行拟合方程为:

式中:V表示凋落物的吸水速率;t为浸泡时间;K为方程系数;b为指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雷竹林下凋落物的持水量与持水速率

采用室内浸泡研究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速率,以浸泡24 h后的持水量为最大持水量[4]。慈竹与雷竹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速率见表2。4种凋落物层中:持水量以雷竹分解层为最大,为6 970.35 g·kg-1,是其烘干质量的697.03%,慈竹分解层次之,为5 720.91 g·kg-1,是其烘干质量的572.09%,慈竹未分解层第三,为5 455.76 g·kg-1,是其烘干质量的545.58%,雷竹未分解层最低,为4 281.82 g·kg-1,是其烘干质量的428.18%。其中,雷竹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速率最高,为900.07%,慈竹分解层次之,为715.99%,慈竹未分解层第三,为701.99%,雷竹未分解层最低,为510.00%。不同竹林类凋落物的分解程度不同,其持水过程与持水量也不同,但总的表现出分解层的持水量和持水速率高于未分解层[8]。

表2 雷竹与慈竹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速率Tab.2 Maximum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maximum water absorption rate of Phyllostachys praecox and Neosino calamus affinis litter

3.2 不同竹林下凋落物的吸水速率

4种凋落物的吸水速率从0.5~4 h吸水速率下降最快,4 h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见图1)。凋落物未分解层的吸水速率以慈竹最高,从浸泡0.5~24 h后,吸水速率由9679.98 g·kg-1·h-1)下降到227.32 g·kg-1·h-1,雷竹未分解层则从7464.16 g/kg·h下降为178.41 g·kg-1·h-1。凋落物分解层的吸水速率则以雷竹分解层最高,从浸泡0.5h~24 h后,吸水速率由10980.26 g·kg-1·h-1下降为290.43 g·kg-1·h-1,慈竹分解层次之,从11372.6 g·kg-1·h-1下降为238.37 g·kg-1·h-1。可见,慈竹分解层的吸水速率在0.5 h~1 h区间下降最为急剧,慈竹分解层、雷竹未分解层、雷竹分解层在0.5 h~4 h区间下降最快,6 h~24 h区间吸水速率则开始逐渐趋于平稳。通过单因素ANOVA分析LSD方程方差分析得出,慈竹(未分解层)与慈竹(分解层)间持水量与持水速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其余分解层间均差异显著。

图1 不同竹林下凋落物的吸水速率Fig.1 Water absorption rate of litter under different bamboo forests

由表2可见,各分解层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拟合较好。除慈竹未分解层和雷竹分解层拟合系数R2小于0.9外,其余两者均大于0.9以上。

表3 人工竹林凋落物吸水速率V和时间t的关系Tab.3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absorption rate and time of artificial bamboo plantation litter

4 讨论

林地凋落物层作为林地生态系统地独特的结构层次,其储存量是反映林地持水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储存量越大林地持水能力则越强[9],而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可以反映出凋落物本身具有的持水能力的大小[10]。本次实验表明:两种竹林凋落物中的最大持水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都表现出分解层的最大持水率大于未分解层,这说明凋落物的最大持水性能与凋落物的类型和其分解程度有着密切关系,相关研究也有类似结论[4]。在浸泡2~6 h区间内慈竹未分解层、慈竹分解层以及雷竹未分解吸水速率下降速度相对较快,在6 h后下降速度则逐渐趋于平稳,而雷竹分解层0.5~8 h区间内吸水速率下降速度较快,在8 h后才逐渐趋于平稳。将4种分解层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凋落物在吸水速率和浸泡时间上满足V=Ktb关系,经检验达显著水平,因此,可以用来模拟自然条件下竹林凋落物吸水速率和持水量的实际变化[11]。由此可以看出雷竹林凋落物与蒲阳镇本地主要竹林(慈竹)确实对蒲阳镇水文效应确实具有更大的影响。凋落物的吸水速率越大[12],将水分转变为地下径流的速度就越快[13],从而可以更好地减少泥石流、洪水等地表径流灾害的发生[14-17]。

本次实验中,在慈竹未分解层中叶与枝的比例为1.1∶1;慈竹分解层中叶与枝的比例为1.2∶1.;雷竹未分解层中叶与枝的比例为1.2∶1;雷竹分解层中叶与枝的比例为1.3∶1,各分解层中叶所占比重明显大于枝,可能是由于叶的组织与枝不一样,叶较枝易分解更利于吸收水分,涵养水分。但由于本次实验中叶片与枝所占的比例不同,对持水速率和持水量都会出现影响,在这方面还有待研究。

猜你喜欢
竹林水量速率
小水量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佳工艺选择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考点分析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知识与能力提升
微重力水电解槽两相热流动与水量分配数值模拟
寻访竹林隐士
基于水力压裂钻孔的注水量及压裂半径的应用研究
竹林野炊
莲心超微粉碎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