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

2021-12-23 23:49李嘉欣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价值意蕴科学内涵

摘要:红船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酝酿创建时期,是宏观意义上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升华和凝练。2005年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红船精神”并将其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探赜红船精神的生成逻辑与科学内涵,对于新时代讲好党的初心故事、丰富思想建党的内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意蕴。

关键词:红船精神;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6-048-007

2005年6月習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首次提出“红船精神”的科学概念并将其定位为“党的先进性之源”[1]。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在瞻仰中共一大上海会址和浙江嘉兴红船的途中,指出这里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2]。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重要历史关节点探赜红船精神的生成逻辑与科学内涵,对于讲好党的初心故事、丰富思想建党的内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船精神生成的内在逻辑

红船精神生成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当时中国将往何处去是摆在每个国人面前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各种救国方案纷纷失败之后,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发展带来了曙光,中国革命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为红船精神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红船精神的生成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关键时刻,前往嘉兴南湖是各种偶然因素之下不得不做出的历史性选择。因而,可以说“红船精神是宏观意义上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3]。

(一)理论逻辑:红船精神生成的理论之钥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能够切实解决中国的道路问题并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发展。

第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深深吸引着当时的国人。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剥削压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对于深陷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下的广大人民群众而言,马克思主义具有极致的吸引力。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6]。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为何在“主义时代”诸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呢?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具有内在贯通性,特别是唯物辩证法与中国古代的辩证思想内在吻合,能够迅速为广大革命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批判武器。

(二)历史逻辑:红船精神生成的历史脉络

第一,多种救国方案的尝试。为了挽救近代中国前所未有的民族危难,社会各阶层开始思考“中国将往何处去”的问题。首先,是农民阶层,揭竿起义积极开展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但由于缺乏中坚有力的领导阶级和科学的指导思想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其次,是洋务派,在器物层面“以夷为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封建旧思想制度基础上的,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再次,是资产阶级保守派,力图使西方先进观念“嫁接”传统封建统治,但由于水土不服还是失败了。最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仿效西方民主共和方案成功推翻了大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不到三个月就被北洋军阀政府窃取了革命果实最终还是归于失败。历史表明,农民战争、走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都不能挽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7]但是,这些革命斗争却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革命需要先进的领导阶级、科学的革命理论及革命方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能使中国革命走上正轨。

第二,十月革命的成功典范。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立的新局面。对于长期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又在反帝斗争中屡受挫折的中国人民来说,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是一种鼓舞与激励,更是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成功典范。从此,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选择为红船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历史依据。由此,中国革命以俄为师,沿着俄国式革命道路创建了自己的政党,改变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也改变了五千多年的历史轨道。

(三)实践逻辑:红船精神生成的实践根基

正如恩格斯所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8]红船精神作为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他并不是“偶然转移,一条小船,半天短会”偏窄的会议精神,他的时空维度应该涵括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开展、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以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等革命活动。这些都是红船精神形成发展的实践依据。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加之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良好发展。大批破产农民投身于工业生产中,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在东部沿海地区得到发展壮大。1919年5月4日前后,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爆发了一场以“三罢”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史称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积极响应这场反帝爱国斗争,以其斗争的彻底性、革命的坚决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在这场革命运动中逐渐充当主力军,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开始承担起中国革命的任务,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阶级基础。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革命在中国各地纷纷开展起来。“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9]。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等地在建党共识的影响下成立了共产主义组织,而这些组织在形成之初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后来统称为“共产主义小组”[10]。共产主义小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初步结合的产物,而联通他们二者的就是李大钊、陈独秀这样一批先进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有的人从新文化运动领导人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有的人从五四运动进步青年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还有的人从同盟会会员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先进中国知识分子们开启了中国革命实践的尝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积蓄了组织力量。特别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甚至可以说担负起发起组的职责。在各方面力量的汇聚下,才形成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合力,才有了代表们前往嘉兴南湖的历史偶然,红船精神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耦合的产物。

二、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

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上述“红船精神”三个层面的科学内涵,系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何来”“因何来”“向何去”这一历史命题。其中,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源泉;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动力;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

(一)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从上海—嘉兴出发,领导广大群众寻找中国式的革命道路。革命和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仿照,一切都要实事求是、一切都要依据国情出发。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洪流中响应人民群众的诉求,义无反顾地登上历史舞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首创精神是一种关乎“破”和“立”的革命斗争精神。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1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就是因为中国没有主动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尝试了多种救国方案,都以失败告终。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2]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才有了三个“深刻改变”,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前与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耦合。首先,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方法。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创建过程中特别重视人民群众和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在成立后不久就组建了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公开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各地开展工人运动。再次,中国共产党首创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学习苏俄经验的过程中,中共领导人逐渐意识到照搬照抄并不符合我国的具体情形。为了更好地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革命队伍走上井冈山,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执政党,正是因为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这种先破后立的首创精神是推动党和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始终占据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整个过程。

(二)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担当起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时代大任。这种奋斗精神,是党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铭记“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初衷,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坚持执着。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的深夜,李达、李汉俊等13名党组织代表汇聚一堂,讨论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事宜。在白色恐怖中,艰难地辗转嘉兴南湖,顺利召开了中共一大并完成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在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进步分子的白色恐怖中,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以生命捍卫革命信仰。贺龙、徐特立等人在大革命最低潮的时候入党,坚决跟共产党走到底。他们身上彰显的就是这种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不断支撑着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从弱到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调整革命方针,提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纠正了党内三次“左”倾错误,突破了一次次国民党“围剿”封杀,历经爬雪山、过沼泽,跨越两万五千里的征途北上抗日……经过长期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带领人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奔向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就是凭着这种不怕风吹雨打、不畏艰难险阻的坚强信念,诠释着奋斗的深刻意义,不断推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向前迈进。

(三)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紧密结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奉献精神不仅是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体现,更是共产党人“孺子牛”“燃灯者”人格的彰显。建党之初,一批仁人志士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群众同甘共苦,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生死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共二大的组织章程明确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阶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13]一批又一批早期共产党人不计个人得失,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信念和宗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各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土地法》,带领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使众多地区的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基本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真正翻身成为农村的主人。随着日军侵华野心的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积极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从而形成了空前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献出了自身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尽自身最大努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恪尽职守、勤勉工作,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始终坚守自己的人民立场,用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政治品格赢得了民心。

三、红船精神生成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由上海—嘉兴出发,经历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从酝酿到创建、从雏形到完善的艰辛历程,才发展到今天拥有九千多万成员的政党。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2]。

(一)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原点

上海—嘉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确立之地,在这里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和使命担当。伟大实践召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成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但“初心易得,始终难守”[12],只有时时回到革命原点叩问初心,只有时时思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才能在新时代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打好基础。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原点,能够时刻激活和感召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使命与担当。这种初心感召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红船精神是一种无可替代、意义特殊的价值符号,以独特的价值情感、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价值评价,凝聚着、感召着千千万万中共党员,树立起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中共“一大”的亲历者董必武在回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留下了“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14]的诗句,红船始终是留在中共党员心中鲜明的红色符号。在中国革命史上,红船不仅仅是中共一大召开的临时场所,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还是无数中共党人为之向往的崇高信仰和心灵慰藉。

另一方面,红船精神不仅是中共党人对初心的首次表达,更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精神起源和伟大建党精神具体体现,历史地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投身革命的实践成果。习近平认为中共一大“由上海转至嘉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1]。中国共产党从红船扬帆起航,带领广大革命群众走向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向瓦窑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向西柏坡建立我们的新中国,走向深圳讲述春天的故事,走向神州大地奔赴我们的新时代。

(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理论宝库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执政党诞生于一艘小船。从此,这艘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红船扬帆起航,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不懈奋斗、甘于奉献、理论探索……但绝不能缺失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自我革命,换言之就是打铁仍需自身硬。而红船精神作为“党的先进性之源”[1],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原点,而且是党的先进性教育、思想建党不可替代的重要思想载体。在新时代,弘扬和发展红船精神,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理论宝库,进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红船精神形成于浙江嘉兴南湖,其背后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是独特而珍贵的政治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首创精神能够推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适应时代的发展;奋斗精神能够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树立崇高信仰,为思想建党固本培元、补钙壮骨;奉献精神能够时刻警醒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设身处地解决人民群众的难题,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由此可见,红船精神是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中不断培养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思想纯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理论宝库。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彰显,不仅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寻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更是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15],我们要永远牢记近代中国黑暗的屈辱史,要永远牢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了怎样的灾难,要永远牢记中华儿女是在经历多种救国方案的失败后才找到马克思主义,探寻出属于自己的道路。红船精神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形成的,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需要我们弘扬与发展红船精神,以此不断推动中国的繁荣昌盛。

四、新时代红船精神的弘扬与继承

习近平同志强调:“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十四年抗战、历史性决战,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6]。

(一)拓宽红船精神的教育渠道

首先,强化嘉兴南湖红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保存。加强与红船精神、红船文化相关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的建设,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库的作用,把红船故事讲得生动活泼、深入人心。其次,发挥好各地基层党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针对各地基层党员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党校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在年龄偏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以务农或者外出务工为生的农村党员教育中,需要把红船精神讲得通俗生动;在广大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中,通过邀请高校研究紅船精神的专家来讲解红船精神,实现党员教育专业化。最后,依托嘉兴、浙江和上海等地的高校系统,建立研究和弘扬红船精神的协调机制,组织高校学生参观红色基因库,把弘扬红船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以活动的针对性、模式的专业化、方法的多样性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大思政课的教育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知道嘉兴南湖红船,更要学习领悟红船精神。

(二)形成常态化的弘扬机制

建党纪念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文化表现形态。在“逢五”“逢十”的年份,都会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来梳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脉络,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它们一般分为文本纪念、会议纪念和艺术纪念三种形式,通过搭建多种纪念载体来实现弘扬红船精神的常态化。在中共一大的周年纪念日,举办大型纪念大会、座谈会、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专题展览、专题纪录片来纪念中共一大的十三名革命青年并学习他们身上的红船精神,以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教育和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红船精神,不断加深对中国革命精神的认知和认同。

(三)搭建现代化的弘扬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大数据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承载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捷、适时互动交流、受众面广等优势,弘扬红船精神。

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和5G信息技术搭建起宣传、教育、影视、融媒体、红色旅游等部门分工协作一体化社会传播机制,不断提升弘扬红船精神的力度。另一方面,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等工具,制作具有故事情节的红船纪事,向群众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程;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红船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学习软件,使人们能够在智能电子产品上随时随地学习红船精神;可将红船背后的建党故事改编为银屏上的电视连续剧,使人们能够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意识地感悟红船精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

[2] 习近平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 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 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N].人民日报,2017-11-01.

[3] 高福进.红船精神与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关联[J].人民论坛,2019(3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3.

[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34-37.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9]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7.

[10]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共产主义小组[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5.

[11] 陈独秀.独秀文存·论文(上)[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8:64.

[1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2.

[14] 邵维正.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18.

[15]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6]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2019-03-04)[N].人民日报,2019-03-05.

The Formation Logic,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the Red Boat Spirit

Li Jiaxin

(School of Marxism,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 The Red Boat spirit was born in the history of preparation and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t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 the macro sense,and also the sublimation and  concise summary of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mission of the CPC. In 2005,Comrade Xi Jinping formally put forward the Red Boat spirit. The spirit of the Red Boat is a pioneering spirit,a spirit with a firm ideal that remains indomitabl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and a spirit of dedication to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and running the Party for the public good. At the important historic point of celebrat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exploring the generative logic a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Red Boat spirit has important value implications for telling stories about the Partys original aspiration well,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Red Boat spirit;Formation logic;Scientific connotations;Value implication

責任编辑:任德靖

作者简介:李嘉欣(1996- ),女,广东四会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价值意蕴科学内涵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
读懂名师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