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潘集区乡村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2-25 09:54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1期
关键词:林地绿化村庄

张 玉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安徽 淮南 232082)

1.前言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而乡村绿化正是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环节,是推进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从长期的绿化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了淮南沿淮地区乡村绿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对策分析。

2.现状概述

潘集区位于安徽省中部、淮南市北部,地处淮河中游北岸、黄淮平原的南端。全区国土面积88.51万亩,耕地面积45万亩,水域面积10.15万亩。近年来,潘集区先后实施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创森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等,乡村绿化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蓄积量同步增长。截止到2020年底,全区林地面积10.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2.79%,创建省级森林城镇6个,森林村庄42个。

3.现存问题

3.1 绿化空间不足,绿化覆盖率低

像潘集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平原农业大区,乡村绿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绿化空间不足,绿化覆盖率低,而且绿化面积呈减少趋势。全区绿化主要集中在淮河等河流和交通道路的防护林上,这些防护林由于采取不同的造林方式,有的是地方政府种植管理,有的是分户承包种植,导致林木权属不明,存在管理混乱、林分质量不高、林木保存率低的问题。此外,林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承包的林地上经营用材林和苗圃,也严重影响了森林功能的发挥。以淮河大堤北侧林地为例,河道管理部门将大堤林地承包给造林大户经营,部分林农将大堤林地作为中山杉种植基地,地块内中山杉在幼龄阶段就会被移栽买卖,这样的造林方式很难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益。

其次,乡村绿化分布最多的是村庄周边和村庄房前屋后的片林。但是随着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乡村道路硬化面积不断增加,老旧房屋翻建、庭院硬化的普遍化,使得村庄像一个个待开发的小城镇,缺少了“绿树村边合”“榆柳映后檐”的诗意景致。

3.2 认识不到位,建设主体积极性不高

在乡村建设的各个时期,由于乡村绿化缺少明确的制度规定和量化的评价指标,部分领导干部对乡村绿化的重要性和整体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在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成为建设的主体,绿化则被当作是建筑工程的收尾和辅助。笔者就曾遇到一件很无奈的事:一个村庄进行美好乡村建设,房屋翻修、道路广场硬化、池塘坡岸硬化等建筑工程都已经完成,才发现没有进行绿化,到处光秃秃的。于是找到笔者帮忙做植物景观设计,但此时的村庄公共空间几乎铺满水泥,植物绿化无从下手。此外,地方财政困难也是潘集区乡村绿化不足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乡村居民作为绿化土地的所有者和生态环境的受益人,理所应当是乡村绿化的建设主体。但是,在长期的绿化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与引导,群众对乡村建设的参与度并不高。在潘集这样经济相对落后、地方政府绿化投入不足的地区,如何激发乡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绿化自觉性,是发展乡村绿化的有效途径。

3.3 乡村绿化建设缺乏“乡愁味道”

很多人对故乡的回忆,是村头庭荫如盖的大树;孩童时代的一大乐趣,是采摘清香的槐花或者榆钱儿。但是,现在不少村庄在进行环境绿化时,盲目效仿城市中的绿化模式,种植大量风景树、灌木球、草坪等。城市精细化的园林绿化形式,在绿化管理粗放的乡村,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景观效果,还会增加经济负担,甚至会丢失乡村植物特有的乡愁记忆和村庄的乡土特色。乡村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建设逻辑,我们的乡村振兴绝不是把乡村建成城市。因此,在乡村绿化中探索保持乡土特色,留住乡愁回忆,是今后乡村绿化的目标。

3.4 后期管理工作不到位

乡村绿化后期管护不到位是本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乡村虽然按照要求完成了绿化任务,但却没有进行后续的管理与养护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经费不足,缺少专门的管护人员和相应的配套管护设施,无法进行浇水、修枝等基本的管护工作。

4.对策建议

就如何提高潘集乡村绿化面积,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明确参与主体责任,提高重视程度

地方政府应提高对乡村绿化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今后乡村绿化工作务必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乡村绿化工作的基础性地位,综合考虑地区特点,从整体入手做好统筹和规划,将乡村绿化布局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信随着乡村工作的推进,在环境绿化方面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地方主管部门要抓牢政策东风,趁势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切实提高乡村绿化水平。

居民是乡村绿化工作的主体,乡村绿化工作要尽可能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只有居民自愿营建起来的绿化成果,才能保证质量和效益。如何调动居民的绿化自觉,应该从保证居民利益、增加经济收入等方面切入,通过适宜的绿化机制和科学的方法引导,做到兼顾生态效益和产业收益。

4.2 因地制宜,制定乡村绿化方案

一是对于淮河、茨淮新河等湿地红线范围内的林地,要落实严格的保护制度。政府可以统一收回承包土地,科学种植水杉、柳树、芦苇等耐湿植物,打造自然野性的湿地景观。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林带植物配置,如在林下种植鸢尾、二月兰等花卉。而后以湿地和森林景观为背景,通过改善沿线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发展森林旅游、农事体验、乡村美食等旅游服务业,探索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途径。

二是对于225省道和淮阜铁路等交通干线两侧的林地,建议政府统一征收,建设森林长廊,形成全区的绿化骨架。

三是对于顾高新河、利民新河、架河等河渠沿线的集体林地,建议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划片经营。由林业部门提供若干林业产业经营方案,村集体讨论决定具体采取哪种经营方式。例如,可以发展以生产木材为主的商品林,将速生用材林和珍贵用材林搭配,由村集体或者地方财政补助种植,然后村集体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交给个人管理。这样不仅解决了林地权属不明、管理粗放的问题,而且可以将投入和管理成本较低的林业产业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渠道。

四是对于村庄片林,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绿化意识,引导居民进行住宅周边绿化。乡村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家每户都拥有一个独立的院落,适宜的植物配置,既能完善庭院功能,又能彰显乡村居住特色。比如,在庭院栽植银杏、玉兰、柿树等庭荫树或者果木树,不仅花果飘香,而且能够在夏天撑起一片阴凉。也可以在家禽棚舍或者工具房旁边种植槐树、榆树、香椿等乡土树;另一方面,林业部门可以提供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目录,提高乡村居民进行绿化的积极性。比如,浙江省实施的“一村万树”工程,在村庄栽植珍贵树、乡土树,形成了一个个“银杏村”“楠木村”“金钱柳村”。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乡村环境绿化,而且还能增加农户经济收益,必然会调动乡村居民的绿化自觉。

五是在提高农田林网建网面积方面,因为农田林网“保护一大片,影响一条线”的特性,导致沿线农户意见较大,毁林案件频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修筑农田生产路时要提前规划,留足林网空间。第二,要选择树冠较窄的树种,如落羽杉等,尽量减小胁地效应。第三,采取挖沟断根、覆膜隔离等相应的工程措施减少树木根系对于农田粮食作物的侵害。

5.结束语

尽管我们的乡村绿化工作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会有更多的利好政策和资金投入。在未来的工作中,只要从现实情况出发,进一步加大对乡村绿化工作的宣传和指导,带动乡村居民参与其中,一定能够提升乡村绿化水平,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林地绿化村庄
朱屺瞻《绿化都市》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我的小村庄
Summer Is Coming
村庄,你好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我爱绿化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