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机制研究

2021-12-27 10:34韦彪陈敏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新媒体

韦彪 陈敏

摘要:突发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以及危害性,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抖音、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正逐渐成为舆情信息传播的新路径。而各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突发事件往往与网络舆情相伴相生。正确对网络舆情就行引导和管理,不仅事关高校的名誉口碑,更关系着整个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基于此,本文对在新媒体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机制进行简要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因为社会环境、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而在高校突然爆发的,不以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社会、高校或个人带来损害或威胁的事件。[1]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仅限于传统媒体,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媒介的崛起使得高校突发事件中舆情引导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征

(一)传播媒介和内容的多样性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新媒体媒介平台迅速崛起。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初期的各类专业贴吧论坛、到QQ空间、微博、微信再到抖音等视频平台。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正在从单一走向多样。特别是抖音、微博这些媒介载体,已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桥头阵地。

不仅在传播媒介上。随着互联网5G技术的发展,舆情传播的内容也从以往单一的图文形式向表情、动图、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内容传播,呈现出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给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

(二)舆情传播的互动性与随意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往往是单向和滞后的,互动和反馈相对稀缺。而新媒体传播的即时互动性,恰巧莫弥补了这一点。使得舆情的传播变得具有即时互动性,不再受传统媒体的内容禁锢,大众可以主动从各类新媒体媒介中轻松的获得各种信息。在无意识中又从一名舆情的观看者转换为传播者。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特点,大众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被掩盖,使得大众可以在网络空间中随意发布自己的观点、利益诉求等。这种随意性往往就会导致各种偏差言论以及网络暴力情况的出现。

(三)新媒体环境下出现“反沉默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德国著名的传播学理论家诺依曼于1974年发表的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中提出的观点,该假说主要内容包括: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首先会判断和比较别人的观点,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与群体意见一致处于“优势”时,就会果断发表自己的观点,踊跃地参与到讨论中去;相反,当发现自身的观点与大多数人所持观点不一致,属于“较少数”或者处于“劣势”時,担心“被社会孤立的恐惧”心理会促使他们选择保持沉默。这样,如此的循环往复,就造成了一方愈来愈强大,另一方却愈越来愈沉默的螺旋式发展过程。[2]

由于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脱离了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大家都可以匿名平等的方式表达和传播舆情内容。“从众心理”的弱化,使得个体不再惧怕孤独而沉默。另外由于新媒体媒介平台得准入门口降低,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得网民发言的自主度得到了极大提升。因此“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空间不断被打破。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坚持疏堵结合,加强情绪疏导通道建设

当高校突发事件还处于萌芽期时,高校就要通过前期机制化的建设,

整合资源,对抖音、微博、微信、等媒介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实时关注网络舆情的走向。当事件发生后,更要及时公布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处理的进展和结果。同时也要重点关注和排查恶意的虚假言论,并从源头上捕捉网络舆情的初始人员信息,找出问题症结,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阻止危害进一步的蔓延。

其次,要通过日常的制度化建设畅通情绪疏导通道。借助各高校部门、学院的官方渠道开设如院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栏目。引导广大师生表达观点和看法,及时发布师生关心、社会关切的相关信息,将问题解决在线下。

(二)三全育人全监测立体式占据舆情主阵地

在舆情进入爆发期时,学生群体内的舆论往往会呈现极端化态势。班主任督导员或班级学生干部在掌握消息后,应立即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利用好各学生干部,对相关舆情在班级内传播动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存在情绪极端化的学生。并积极开展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从而在关键时期占据互联网舆论的主阵地。

(三)注重培养“意见领袖”,取得高校舆情引导主动权

新闻传播学揭示过一个规律:没有你的声音,就会有别人的声音。[3]在自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意见领袖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引导的作用越发明显,其言论可以快速被公众所认可,推动网络舆情的扭转。在众说纷纭的意见中向主流意见靠拢。

但同时,由于受学生学习周期的影响,高校对于意见领袖的培养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对于意见领袖人员的培养,应选择有影响力且有良好沟通能力的青年教师与部分优秀学生为主。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并提高他们在高校群体中的威信,发挥意见领袖的正面作用,从而借助他们的话语来引导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取得高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四)妥善处理事后“形象建设”,转化危机为转机

突发事件后,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高校的形象。但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往往也会伴随着转机的出现。所以各高校在善后处理时应充分理清大众网民对于突发事件的疑点,认识到突发事件给高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应对来面对质疑,在其官方平台及时公布结果,回应疑问。并表明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决心,此来重新获得师生以及大众对于高校的信任。事后更要认真反思在事件处理中的不足之处,提高高校在处理危机中的公信度以及师生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李余华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2]陈力丹.(1999).沉默的螺旋理论简说.当代传播,04,32-33.

[3]孙华.美国大学校园危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程教育研究,2007,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新媒体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