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耐特承认理论视域下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借鉴

2021-12-27 02:07赵嘉竞
理论观察 2021年9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个体主体

赵嘉竞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党史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党史教育对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应对纷繁多样文化思潮的冲击具有重要意义。党史教育只有符合民众需求,赢得民众认可,才能深入人心,激发民众党史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教育目标。提高认可度仍是摆在党史教育前的一大课题,因此从霍耐特承认理论角度改进理想信念教育不失为一种可行路径。

一、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基本内涵

阿克塞尔·霍耐特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出生于1949年德国二战战败、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之际,1989年东欧剧变,东德政权危机,1990年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1992年霍耐特著作《为承认而斗争》一书出版,正式提出了承认理论。由此可见,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提出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基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呼唤,即两德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制度不同,因而个体的价值观念同样大相径庭,当时社会中存在“为承认而斗争”的现实难题。如何消弭主体间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霍耐特借助了黑格尔的“为承认而斗争”理论,吸收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借鉴了米德社会心理学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主张通过主体间相互承认来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满足,形成团结和谐的价值共同体,旨在以道德与伦理方式化解主体间矛盾与冲突,重构主体间互动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霍耐特借助黑格尔承认理论建构了三种承认形式“爱、法律、团结”,又补充了三种蔑视形式“强暴、剥夺权利、侮辱”〔1〕,三种形式与分别与个体自信、自尊、自豪〔2〕相对应,从道德动机视角对社会冲突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在承认形式中,爱的承认是自信培育的起点,爱是人与人之间首要的基本承认形式,霍耐特的爱不再局限于男女之爱或父母亲情,而是将两个个体亲密关系所产生的友情、同情等自发的情感关怀纳入爱的范畴,这种两个个体间的以爱为主导的承认关系,使个体能在他人认同中逐步获取自身独立性,是个体培育以初步自我认同为表征的自信基础。法律承认是自尊培育的动力,法律赋予个体的权利与义务,使个人得以以类共同体的形式与他者成为平等存在,个人跳脱出爱的承认中个体仅能为他者中的具体存在的局限,以具体而普遍化的存在为社会他人所接受,获得对自我身份的确证。团结承认则是自豪培育的基础,当部分个体的独特优势与价值为社会所承认且获得平等的身份与尊重时,这一价值共同体内各主体将获得自豪的共同体认同并增进对共同体社会价值的认可重视,自觉自愿维护共同体利益,团结的关系就此实现。

在蔑视形式中,强暴是对主体自信的破坏,强暴主要是指对主体实施的强奸、虐待、暴力等肉体折磨手段,是个体对个体实施的非爱的否定形式,这种否定将消解个体对于自身安全感和社会信任感,损害自信。剥夺权利是对主体自尊的打击,当个体实际享有的制度保障权利被普遍化他者所否定时,个体与他者的平等地位就被打破,个体丧失了共同体社会身份的完整性,主体间承认与自我承认无法弥合,个体自尊就会受到损害。侮辱是对主体尊严的伤害,对个体的人格和名誉的侮辱实际上是对个体以个体能力与贡献获得社会认可的可能性的破坏,个人价值缺少社会意义的肯定,个体的荣誉受到伤害,逐渐被边缘化,对集体的荣誉感也将降低。

在承认理论视域中,社会冲突遵循的都是“为承认而斗争”的模式。在蔑视中主体承受的认同危机消解着主体间承认关系,这种精神压力赋予个体消灭蔑视体验和获得承认的道德动机,产生了“为承认而斗争”这样从道德伦理视角对社会冲突产生问题的全新思考,致力于以激发主观能动性弥补了政治经济等利益角度思考的不足,霍耐特承认理论强调主体的认可对社会团结的重要价值,因而对于解决价值观念冲突动摇问题,坚定民众理想信念,实现凝心聚力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承认理论视域下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原因

个人的理想信念是个人社会意识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政治立场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个人奋斗目标上的体现,是价值观的核心体现,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将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十四五规划。但也不能忽视,中国迈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传统的内外部政治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变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民众中因此出现了信念不坚定、理想动摇、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

一是情感认同缺失,对教育对象需求关注不足,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减弱。理想信念教育并不仅仅是政治立场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是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远大理想紧密结合,将青春梦融于中国梦之中。但当理想信念教育过于强调集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片面强调个人牺牲,忽视受教育者利益关切,教育内容与现实情况有脱节,个体践行理想信念的标准过严过高,与个体能力不相适应,同时以政治性文件、视频,难以企及的完美榜样和高深的理论分析作为教育素材,将难以引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甚至使个体自信心遭受打击,产生畏难或抵触心理,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思想认可但行动退缩,最终影响个体追求理想信念行动的积极性、坚持性。

二是教育制度不完善,涵盖主体不全面,教育内容不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低。目前,我国理想信念的教育人群主要集中于青年学生群体和党员干部群体,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有许多规章制度与方针政策可供参考遵守,但对于其他群体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规范则较缺乏,比如在国外留学生群体、农民工群体等,这部分人面对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极易引发内心的强烈冲突,更需要理想信念教育为其坚定信心。在教育内容上,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以线下授课的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的教育与灌输,并辅助以相应的学习考核制度,但是在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结合不够紧密,理想信念教育缺少相应的实践学习机制,理想信念对广大受教育者而言就成了与我无关的事,例如在网络世界中义愤填膺,甚至谴责他人,在现实实践中却缺少责任担当意识,认为理想信念是普遍他人的责任与义务,自己无能为力,造成理想信念教育收效甚微。

三是社会价值失衡,利益多元化与文化多样化影响下的价值认同迷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也带来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的思想意识,而有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又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人民群众面临价值认同的困境。面对新时代下的利益调整关系与社会冲突,面对书本知识与多样的社会、媒体的声音,部分群众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仅将教育与工作谋生联系,重视技能培养教育而忽视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迷失个人的价值判断原则,个人因社会认知的矛盾而无所适从,甚至陷入追名逐利、沉湎享乐、不思进取的漩涡,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信念摇摆动荡。

三、承认理论在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借鉴

在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中,需要重视对受教育对象的情感关怀,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发展,推进协同育人模式,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自信、自尊与自豪,帮助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

一是重视情感关怀,提升主体实践自信。重视情感关怀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情感关怀是主体自觉得到承认的基础,也是建立平等关系的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应是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共赢,有了情感关怀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以其真情实感打动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需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正视人民自我发展的需求,正视社会现实问题,将理想信念厚植之路视为主体成长成材之路,实现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同时,理想信念教育要讲好人民的故事,充分挖掘人民的身边事,既要树立典型模范,鼓励志存高远,也要充分挖掘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工作中的鲜活事例,勉励民众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二是完善教育制度,提升主体自尊心。法律是主体身份得到普遍认可的关键,被赋予法权的个体,其个人的能力与价值才能得到大众的重视,获得自尊体验,缺少完善的法权保障,理想信念教育的操作与遵循将迷失方向,缺少监督与反馈机制,教育的实效性、创新性提升困难,教育内容科学性与稳定性无法得到长效保障,个体的学习与实践参与积极性也无法有效提高,而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机制将有助于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系统全面、与时俱进地发展。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应建立起涵盖更多类型主体,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3〕,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大覆盖,以使人民获得最广泛的普遍尊重,肩负起时代奋斗之责。同时,全过程育人也能更好衔接理论学习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涵盖过程监督与结果反馈的长效化教育方案和教育机制。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使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以培养主体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及时应对不良价值观念的侵蚀,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三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提升主体自豪感。更加关注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发挥的独特价值及其社会贡献,自豪感的获得源于个体在社会中更进一步的发展,为了提升个体自豪感,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应更注重对个体差异性与主体间同一性〔4〕的关注,通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帮助个体实现个人价值的展示,进而提高个体对集体的认同与归属感、自豪感。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当下,市场投机与利己功利思想意识的影响下,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由对人的知识、能力与社会贡献的承认转变为对物的承认,对文凭、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的承认,并以此判断个人的社会价值。因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5〕,同时灵活调整宣传教育策略,对党政机关人员、高校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留学生、农民等群体,分别结合其实际需要和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教育策略,对待普通大众更要以通俗话语宣传核心价值观,宣传坚定理想信念与躬行实践的重要价值,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个体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论碳审计主体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何谓“主体间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