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及应用研究

2021-12-27 03:06
南方农机 2021年16期
关键词:草种底肥牧草

娄 芬

(贵州省大方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毕节 551600)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速度较快。在传统畜牧业发展中,往往会受到牧草、场地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畜牧业难以持续发展。而山地生态畜牧业则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畜牧业面临的问题,其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基于山地资源来实现牧草种植和畜牧业的有机结合,既可以促进山区农业的良性循环,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又可以促进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山地生态畜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而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关键是牧草种植,鉴于此,笔者深入研究“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及应用”,对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及助推山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山地生态畜牧业概述

基于我国畜牧业发展角度而言,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传统化畜牧业、工业化畜牧业、生态化畜牧业。其中,传统化畜牧业指的是以家庭零散养殖为主的原始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方式具有明显的落后性。而工业化畜牧业指的是选取优良品种并全程使用饲料,同时辅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等,不断提高畜牧业效率,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畜产品的基本需求。但是在工业化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滋生十分严重的污染问题,具体包括土壤环境污染、水体污染[1]。不仅如此,工业化畜牧业还容易引发疫病、抗生素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生态化畜牧业指的是利用生态化措施来解决工业化畜牧业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旨在促进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的协同高效发展。生态化畜牧业是现代生态文明的产物,当下的生态化畜牧业以山地生态畜牧业为主[2]。

基于场地条件角度而言,丘陵、草原、低山地区等的面积较大,使得其具备发展养羊产业的优势条件;在温带、亚热带中高山地区,由于牧草茂盛,往往适合大力发展牛、马等牲畜的养殖;在高寒、干旱山区,由于牧草低矮且覆盖面积不大,往往适合发展牦牛、马等牲畜的养殖。当前,我国在大力发展生态化畜牧业的过程中,出现了牧草缺乏问题,这使得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成为解决牧场缺乏问题的重要途径。

基于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角度而言,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既可以解决当地肉食产品、畜力、肥料等现实问题,又可以为平原地区提供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牲畜及牲畜产品。不仅如此,在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牧草资源优势,促进牧草种植业及畜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促进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为关键的是,在牧草种植业大力发展的同时,山区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3]。另外,在丰富的山地资源的支持下,我国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具有先天性的资源优势。因此,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时,应同步落实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避免出现水土流失,以此确保山地生态畜牧业和生态环境的协同高效发展[4]。

2 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及应用分析

基于上文分析可知,我国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我国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这使得我国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仅凭借现有丰富资源优势,仍然是不够的,还要注重牧草种植技术的落地,才能更好地为山地生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关于牧草种植技术及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全耕草地种植技术

在山地牧草种植过程中,全耕草地种植技术是一项常见的技术,可以为山地生态畜牧业解决牧草缺乏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我国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在实践中,全耕草地种植技术具体应用涉及场地选择、地面处理、苗床准备、施加底肥、选择草种和预处理、播种等几个步骤,具体如下。

2.1.1场地选择

在山区内种植牧草的过程中,虽然都是在山地区域内种植牧草,但是由于各地山地的实际气温、气压、土壤条件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牧草的生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5]。因此,为确保牧草种植的成活率,严格控制牧草种植成本,应结合牧草品种来选择合适的山地进行相应牧草的种植。在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充分考虑牧草种植对光、热、水等因素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到合适的场地进行牧草种植,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牧草种植成活率[6]。

2.1.2 地面处理

在山地种植牧草的过程中,之所以要进行必要的地面处理,是因为山地的地表条件复杂,且山地土壤条件基本不满足牧草种植要求。如山地的地表中往往有大块石头,且石块的数量偏多,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设备进行整理。不仅如此,山地在开发利用之前,由于无人管理而长满了杂草,需要使用除草剂清理干净杂草[7]。在清理工作完成之后,应对山地的土地进行疏松,一方面,要确保土地平整,另一方面,要确保土地疏松,才能为牧草种植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8]。

2.1.3 准备苗床

在山地牧草种植过程中,准备苗床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牧草种植成活率。在牧草播种之前,往往要根据规定来严格检测苗床的土壤含水量,并做到反复检测,以此确保土壤含水量与牧草种植要求相符[9]。同时,在苗床准备时,应确保地面平整,并做好20 cm~30 cm的深耕工作。若在平地上种植牧草,则要按照5 m间距来设置30 cm左右的排水沟,避免雨季过多地沉积雨水,而影响牧草的正常生长。若在坡地进行牧草种植,则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坡度来进行自然排水,不用专门设置排水设施。

2.1.4 施加底肥

在牧草种植之前,为确保山地的土壤能够为牧草正常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应结合牧草的正常生长需求,科学施加一定量的底肥,确保牧草种植之后,能够持续供应其生长所需要的肥料,为提高牧草成活率提供支持[10]。在实践中,底肥施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耕前广撒,后翻耕。具体来说,就是在种植区内广泛撒入肥料,随后采取整体翻耕的方式,使得底肥能够均匀地分布在牧草种植区域内。在此过程中,底肥选择往往以有机肥、过磷酸钙、钙镁磷肥、氯化钾为主,通常情况下,不同类型的肥料使用量有所不同,具体如下:有机肥15 000 kg/hm2~37 500 kg/hm2;过磷酸钙150 kg/hm2~300 kg/hm2;钙镁磷肥300 kg/hm2~375 kg/hm2;氯化钾120 kg/hm2~150 kg/hm2。二是先土地翻耕,后与草种一同撒入。具体来说,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先进行土地翻耕,随后开沟,并将底肥和种子一同撒入相应的穴内,底肥往往覆盖在种子上,以此确保牧草在生长过程中可以持续得到充足的肥料供应。在此过程中,所用肥料无论是农家肥,还是化肥,都应以不影响种子发芽为宜。

2.1.5 选择草种和预处理

在草种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类因素对不同草种的影响,确保草种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为牧草种植成活率的提升提供保障。在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山地地区的实际环境条件,同时考虑畜牧养殖动物的采食特点,以此选择合适的草种,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单播种的牧草品种及用种量的关系、混合播种牧草品种组合及用种量的关系,以此确保能够选择适宜的草种。在草种选择好之后,要确保牧草种植成活率,还要对草种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即牧草种子的浸泡处理。不同的种子所采用的处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豆科牧草种子的预处理,往往是1 kg的种子要使用2 kg~2.5 kg的温水,浸泡12 h~16 h;禾本科种子的预处理,往往是1 kg的种子要使用1 kg~1.4 kg的温水,浸泡一天到两天。任何类型的种子在浸泡预处理之后,应放置于阴凉处,每隔3 h进行1次翻动处理,待种皮干后即可播种。

2.1.6 播种

在草种播种过程中,也要区分草地类型来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才能确保牧草种植成活率。通常包括收割草地和放牧草地两种类型,具体如下:首先,收割草地。在这类草地上播种,应充分利用上季度牧草残留在土地里的有机物,将其作为肥料来选择合适的牧草种植。这样可以构成良性循环,对牧草种植效果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根据黑麦草和燕麦不同的生长特点,酌情选择一种种植,燕麦最适宜生长的季节是4月上旬至9月上旬,而且可以生长3年到5年。其次,放牧草地。结合山地的实际情况,若当地的土层薄且土质差,则可以采取多种不同草种混合种植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种子不发芽的问题,原因在于众多草种中总有一种适应这种土质。但需强调的一点是,不同牧草种子的宜种时间应保持一致,每年的2月上旬到9月下旬都可以播种,并且播种深度不宜过深。在此过程中,不同草种的种植深度有一定的差异性,豆科牧草种植深度不超过2 cm;禾本科牧草种植深度不超过5 cm,若土壤都比较潮湿,牧草种植适宜深度应比上述数据要稍微浅一些;反之,若土壤比较干燥,牧草种植深度应适当地加深一些,原因在于土地越深水分相对更充足。总之,具体的种植深度视具体情况而定。

2.2 免耕草地种植技术

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除了全耕草地种植技术之外,还有免耕草地种植技术。相比全耕草地种植技术而言,免耕草地种植技术的应用相对简单一些,在选择合适的种植场地之后,即可通过人工、机械方式来清理干净选定种植区的杂草、石块等,在此过程中,往往会使用除草剂、人工等。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往往会考虑直接用火来烧掉种植区的植物,并将遗留的灰作为种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节约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但是在火烧的过程中,必须做好消防工作,避免山区发生严重的火灾。在此基础上,对选中的种子进行预处理,即可进行种植。这种种植技术的使用可以大量降低人工成本,还可以节约大量资源,不仅如此,还可以直接省略一部分的种植环节,无论对提高牧草种植的经济效益,还是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2.3 田间管理

在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无论应用何种类型的牧草种植技术,都需要在牧草种植之后做好相应的田间管理工作,才能确保牧草正常生长。首先,追施苗肥。通常来说,牧草在种植之后要确保正常的生长势头,应源源不断地吸取所需要的养分。在此过程中,一旦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不足,则会影响牧草的正常生长,甚至出现牧草枯萎的现象。因此,在草苗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时追加苗肥。通常来说,在草苗生长出3到4片叶子后,应追加相应的肥料来确保草正常生长过程中的肥料充足供应。同时,在草场利用之后,都要进行追施苗肥来补充草损失的肥料。在苗肥追施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避开草的快速生长期,尤其是尿素肥料的施加,以此避免根瘤菌固氮而影响草的正常生长。其次,日常管理。在牧草生长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草场的具体情况,做好日常杂草清除工作,并根据草的生长情况,及时地做好药物喷洒及水的灌溉工作,以此确保草在生长期间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在除杂草时,应选择草结籽之前的时间进行操作,避免杂草对草的正常生长带来负面影响。

2.4 牧草加工与利用

在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应用中,草地利用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也是牧草种植技术应用价值体现的重要一环。在实践中,草地利用往往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刈割利用、放牧利用、加工利用。具体说明如下。

2.4.1 刈割利用

刈割利用即牧草在生长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可以开始收割操作,但是在收割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应的标准留茬,确保牧草具有再生长能力的持续性。在此过程中,科学把控刈割时间至关重要,这是直接关系牧草是否高产、优质的关键。刈割时间过早,则会导致牧草产量过低;刈割时间过晚,则会让牧草难以保存营养成分,从而不利于牲畜从中获得应有养分来实现健康成长。因此,往往要在牧草产量和牧草营养产品之积最大时进行刈割操作。通常情况下,禾本科的刈割最佳时间在抽穗期至拔节期,豆科一般在初花期到结荚期。一般中等高度的牧草留茬高度控制在3 cm~5 cm,高大草本留茬高度控制在5 cm~8 cm。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霜之前的最后一次刈割,应适当地增加留茬高度,目的在于避免低温冻伤牧草根部而影响牧草的再生能力。除此之外,在刈割利用过程中,要科学确定刈割强度,具体是根据牧草的生长情况、当地的气候条件及经营水平来予以合理确定。通常情况下,在牧草长势、气候条件、无霜期长等条件较多且好的情况下,相应的刈割次数多一些,否则相反。

2.4.2 放牧利用

放牧利用作为山地地区中常见的草地利用方式,在放牧之前,必须对原有草地牧草量进行预估,随后科学确定载畜量,在此过程中不得放牧过多的牲畜,避免超出草场的最大承受力,对草场带来不可恢复的破坏。这样就可以确保草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2.4.3 加工利用

在牧草加工利用过程中,常用方法主要有调制干草、青贮两类。前者具体包括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方式。自然干燥顾名思义,是不用借助于任何特殊设备,在自然条件下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实现牧草的脱水干燥处理。此方法既简单又实用。而人工干燥则是人工借助于常温鼓风干燥设备、高温快速干燥设备等,将牧草调制为干草。后者指的是基于乳酸菌原理,利用青贮技术将多余的牧草保存下来。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畜牧业中,山地生态畜牧业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畜牧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牧草种植是山地生态畜牧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方面着手,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牧草资源,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带动山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的过程中,应结合山地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用不同的牧草种植技术,并且要在实践中密切注意一些问题,如选择合适的牧草种类,既要关注牧草的产草量和营养价值,又要充分考虑牧草的适应能力,同时要结合不同类型的牧草,选择不同的种植方式,才能确保牧草种植技术应用价值的充分体现,继而促进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草种底肥牧草
番茄“2+x”试验总结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浅谈玉米种植中底肥施用技术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草种业快速发展
销售伪劣种子罪的司法认定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不同牧草替代紫茎泽兰的试验效果调查
如何防治黄瓜长势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