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2021-12-27 12:13编者
劳动哲学研究 2021年0期
关键词:人权哲学论文

读者手中拿到的这本《劳动哲学研究》专辑,涵盖内容实际上不仅仅是关于劳动问题的哲学研究,而且也涉及其他诸多学科。劳动问题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的共同任务。

《劳动哲学研究》第二辑收录的论文主要来自第三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的征文。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发起和主办,多家单位联合承办,每年4 月中旬定期召开。第一届和第二届论坛征集到的论文大部分收录《劳动哲学研究》第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年4月版)。本专辑主要收录的是第三届论坛的应征论文,共计30 余篇。总体来说,这些论文除了数量多、质量高之外,还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研究视域越来越广泛。论文涉及劳动人权(即劳动幸福权)与劳动本体论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研究、劳动解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研究、互联网及现代科技发展与劳动价值反思研究、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劳动精神与劳动文化问题研究等。特别是将劳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话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充满了新时代气息。第二,跨学科性正在凸显。从作者的专业分布来看,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价值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第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展示出多样性的特征。有纯理论的研究,也有综述性研究,还有实证研究。总之,从论坛所征集到的论文可以看出,对劳动问题的多方面研究充满活力。研究者们正在汇聚力量,共同研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劳动理论。这代表了广大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理论兴趣,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魅力。

在对论文进行编辑整理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劳动哲学研究》第二辑全面反映了第三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的主题。每次论坛我们都会设定一个主题,第一届论坛的主题是“构建人人可通过诚实劳动获得幸福的体制和机制”,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尊重劳动,实现劳动幸福”,本届即第三届论坛的主题定为“保障劳动幸福,彰显社会主义精神”。显然,迄今为止,三届论坛均是围绕关键词“劳动幸福”展开的。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劳动创造人,因而劳动展现人的类本质,人通过劳动获得类本质,于是,劳动在本真意义上就应该是幸福的,而且应该是最高形态的幸福。不过,这里的前提是劳动本身必须是自由劳动,只有自由劳动才是最幸福的劳动。然而,问题是现实中各种社会的因素、人为的因素、主观和客观的因素等导致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在某些场合失去了自由的本质,因而就降低甚至完全消解掉了劳动的幸福感。这就必然提出如何回归劳动幸福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劳动幸福是最大的人权问题,因为劳动幸福权是人人拥有的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人的一切权利都必须为保障劳动幸福权而展开。任何正义与非正义、合理与不合理的标准都是依据劳动幸福权是否得到保障而制定的。劳动幸福作为一种权利,代表的是每个人应享受到的幸福程度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在总体上相适应。劳动幸福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劳动者应该获得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各种发展机会,其劳动强度、劳动安全、劳动所得、劳动条件、劳动保护标准应该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匹配,劳动者在劳动中应该有尊严,不受歧视和不合理的非人折磨。这些都是劳动幸福权应该予以保障的。社会主义不同于其他任何制度的地方在于它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个人的劳动幸福权。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发扬诚实的劳动创造精神,尊重所有的劳动创造,让劳动创造成为快乐和充满享受的过程,这些对幸福劳动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应有的精神品格。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大力推动对劳动与人自身的关系问题的研究。

我们设立劳动论坛的目的正在于此。我们希望大家形成一股整体力量去研究劳动的一些根本问题。我们认为,对劳动问题的现象学研究,形而下研究,肯定也是需要的,但还不够。我们需要深入的理论思考,包括如何看待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劳动幸福与资本逻辑的矛盾,劳动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等诸多问题。虽然“劳动人权”的概念已经提出来,但对这个理论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关于劳动问题的阐述,还需要我们深入去挖掘。从“劳动创造人”和“自由劳动使人幸福”的两个原初假设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权理论的整个系统都是围绕劳动幸福展开的。离开劳动创造的根基谈论所谓幸福,那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热切希望大家把劳动问题深入拓展开来,成为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独特的话语空间。我们将论坛的论文编辑成册,定期出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对劳动问题的深入研究。

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努力实现上述目标。参加《劳动哲学研究》第二辑编校整理工作的主要是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团队。本辑由何云峰担任主编,认真审校整部书稿;朱丹担任副主编,负责协助主编进行统筹安排;张蕾、江闻颖、范琦、李嘉君、徐幹、薛峰、吴荣、武祥达、王绍梁、潘二亮、施雪玲、刘利威、李晓霞等同志参加了具体的编辑校对和文字整理工作。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蒋传光教授、陈泽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书俊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岩博士等众多学者为本辑的面世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上海教育出版社刘芳、邹楠、戴燕玲、李玮、陆弦等同志为出版提供了大量帮助。于此,一并深表谢意。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文字编校中肯定有不少疏漏之处,敬请学界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人权哲学论文
人权不应成为西方话语霸权工具
数字时代的人权何以重要:论作为价值系统的数字人权
残疾人体育权——一项国际人权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微软向人权高专办提供500万美元 利用新科技帮助实施推动人权项目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