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栽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2021-12-27 15:40高克利宗晨月陈文慧
南方农业 2021年17期
关键词:鳞茎灰霉病栽培

李 霞,高克利,宗晨月,陈文慧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园艺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2.江苏省中药科技示范园,江苏泰州 225300)

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浙产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以其干燥鳞茎入药,主要活性成分为贝母甲素、贝母乙素等,具有止咳祛痰、清热散结等功效。浙贝母主产地在浙江,其他地方也有栽培,野生较少。目前人工栽培区域主要集中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和福建省等地。但人工栽培出现产量较低,鳞茎较小、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等情况,影响了浙贝母的品质。因此,从不同种源、繁殖方式、种植模式、田间管理和加工方法等角度探究提升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

1 种源

浙贝母为大宗常用中药材,主要栽培于浙江省、江苏省等地,湖南省、安徽省、福建省也有少量种植。商品浙贝母主产于浙江省磐安县、鄞州,东阳市、缙云市、永康市等地。张彦南等对浙江省、江苏省浙贝母主产地栽培品种与生产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两省品种不仅出现混杂现象而且栽培技术不配套,导致产量和品质不高[1]。张晓明等研究发现,浙贝母异地种源存在生长优势,这种异地种源优势现象,对栽培产量的高低产生较大影响[2]。沈秋等研究了不同产地和品种对浙贝母主成分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产地对浙贝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较大[3]。郑坚等研究了江苏省南通市、浙江省文成县、浙江省鄞县等产区的浙贝母种(鳞)茎产量水平及其与种(鳞)茎营养元素、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的关系[4],结果表明,江苏省南通市种茎较浙江省产区种茎高产,主要是由于南通市产区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较高,从而导致浙贝母鳞茎总体营养水平偏高。因此,加强浙贝母育种工作,建立浙贝母种苗繁殖基地,改进浙贝母栽培及加工技术势在必行。

2 繁殖方法

浙贝母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是种子繁殖,浙贝母种子繁殖需低温打破休眠,且出苗率不高,故在大规模生产中较少使用。而无性繁殖出苗率高,操作简单,主要有鳞茎繁殖和组织培养等,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郑小东等选用浙贝母鳞茎做种,鳞茎需芽头饱满、抱合紧密,在播种前需用甲基托布津浸种30 min 后晾干播种[5],此方法繁殖周期短,商品性状好。组培繁殖不仅能保持原有品种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快,繁殖规模大,生产效率高。浙贝母的组织培养始于1977 年,苏新用MS、White、Ls 三种培养基对浙贝母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MS+2,4-D 1.0 mg·L-1+6-BA 0.6 mg·L-1+水解酪蛋白300 mg/L 和MS+IBA 0.5 mg·L-1+6-BA 1.0 mg·L-1培养基诱导浙贝母愈伤组织的效果最好,能较好的促进浙贝母种胚成苗[6]。罗伟人研究发现,BA 2~4 mg·L-1、2.4-D l~2 mg·L-1、NAA 0.5~1 mg·L-1、KT 1~3 mg·L-1的配合使用能有效促进愈伤组织和芽的形成[7]。

3 种植模式

3.1 连作

为满足集约化农业的发展,受耕作土地的限制,浙贝母重茬现象日益严重,并影响了主产区浙贝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连作使得浙贝母长势变弱、发病率增加、产量和品质下降[8]。廖海兵等研究结果表明,浙贝母连作的土壤易酸化,从而导致真菌增加,影响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变化,抑制浙贝母的生长,使得浙贝母中总生物碱含量偏低[9]。虞和平等对浙贝母连茬连作和休耕栽培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连作生产的浙贝母个头较小、商品行较差,且病害严重[10]。

3.2 轮作

近年来,在各地区已经成功探索出了浙贝母-单季稻[11]、浙贝母-竹荪[12]、浙贝母-甜玉米[13]、浙贝母-番薯[14]、浙贝母-青毛豆[15]、浙贝母-生姜[16]和浙贝母-烟草[17]等轮作模式。浙贝母轮作栽培技术不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浙贝母菌核病与灰霉病的发生,还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显著提高经济效益。以丽水市云和县“浙贝母-单季稻”高效循环种植模式为例,每公顷产值达36.91 万元,纯收益18.1 万元,实现了钱粮双丰收,可见轮作已成为浙贝母主要栽培模式之一。

3.3 间作

浙贝母与其他作物间作不仅可以提高浙贝母的光合效能,促进高产,而且还能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海门市研究人员探讨了浙贝母与葡萄间作,该模式充分利用葡萄架下的土地空间种植浙贝母。浙贝母也可与藁本 间作,藁本喜荫,且根入土深;而贝母喜光,根入土浅,二者互补[18]。浙贝母还可以间作在林地和果树地,形成立体高效栽培模式,且管理方便,土地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显著。

3.4 套作

套作是充分地利用土地空间,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的栽培模式。东阳市千祥镇采用浙贝母-水半夏[19]、浙贝母-春玉米-秋大豆旱地新三熟种植技术的套作模式[20],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解决了前后季作物间的季节矛盾,产量高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东台市通过推广桑园套种浙贝母,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效方式[21],既拓展了蚕农的致富途径,又提高了蚕桑抗风险能力,促进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还有的地区以浙贝母为主,套种小番薯、夏阳菜、大豆和夏秋白菜等农作物,获得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及生态效益。

4 田间管理

4.1 施肥管理

浙贝母的产量和品质与肥料的施用关系密切,石子建等研究发现,硼肥可促进浙贝母鳞茎对硼的吸收,提高产量[22]。卢晓等发现使用有机鸡粪作为基肥时,菇渣作覆盖时浙贝母鳞茎最高[23];陈天德等研究发现,每公顷施用钾135 kg、磷105 kg、氮240 kg 时,浙贝母产量最高[24]。何伯伟等对浙贝母1 号的不同生长时期的肥料施用研究发现,用腐熟农家有机肥或商品有机肥作为基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搭配作为追肥,能显著提高浙贝母1 号的产量[25]。郎晓平等研究发现,适量的黄腐酸钾有机肥用作浙贝母后期追肥,效果较纯化学肥料磷酸二氢钾好[26]。邬小红等研究不同钾肥品种及配施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浙贝母生产中推荐选用氯化钾和硫酸钾25∶75 配施作为钾源,以提高浙贝母产量和品质[27]。崔迪等减量施肥与优化配施及密植栽培相结合,能实现浙贝母增产节本增效[28]。

4.2 病虫害防治

灰霉病、黑斑病是浙贝母栽培中常见病害,科学防控浙贝母病害,能促进浙贝母产量的提高。叶加亮介绍了灰霉病、黑斑病、干腐病和软腐病等浙贝母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并提出了合理的综合防治技术[29],宗侃侃等探明了浙贝母灰霉病的发病流行规律,并提出浙贝母灰霉病的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30]。邓曹仁等用5 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发现氟菌·肟菌酯、唑醚·氟酰胺2 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效良好[31]。徐云飞等研究了浙贝母黑斑病的致病菌,发现链格孢菌和细极链格孢菌是主要的病原真菌[32]。郑明子等发现生防菌剂“宁盾”在浙贝母根腐病的生物防治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用来替代浙贝母的化学防治可行性较高[33]。刘玉红等调查了浙江省浙贝母主产区的病虫害发生及农药使用情况[34],指出浙贝母病虫害防治应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为主,适量使用化学防治,并优先选用环境友好的农药剂型。

5 加工方法

浙贝母常见的加工方法主要有硫磺熏制法、生切烘干法、贝壳粉吸附法、冷冻干燥法和微波干燥法。硫磺熏制法是较为古老的加工方法之一,田玉军研究认为硫磺熏制使得药材增白,外观较好[35]。王又迪等发现硫熏在一定范围内能增加浙贝母有效成分的含量[36],但卓诗勤等认为硫熏降低了浙贝母中总生物碱、总皂苷的含量,且低于鲜切饮片[37]。任建萍等认为硫熏影响浙贝母的口感,对人体不利[38]。我国于2010 年版《中国药典》已取消了硫磺熏蒸的加工方法,逐步实现浙贝母无硫化加工。生切烘干法和贝壳粉吸附法在加工浙贝母的过程中,会使得浙贝母芯芽脱落,降低浙贝母的生物碱含量。程斌分析了贝壳粉吸附、生切烘干、冷冻干燥、微波干燥4种加工方法对浙贝母外观和质量的影响[39]。研究发现,冷冻干燥处理的浙贝母的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最高,微波干燥和生切烘干次之,贝壳粉吸附含量最低。微波干燥法不仅能保证浙贝母生物碱含量而且速度快且无污染,适宜推广应用。

6 结语

浙贝母作作为重要中药材被广泛应用。许多地区都对浙贝母的种植栽培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因产地及种植模式的差异,导致浙贝母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所差异,因而需建立规范化的种植技术操作规程,以保证药材的安全、有效、稳定和质量可控。在繁殖育种方面,组培繁殖速度快,培养周期短,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应加强相关研究。在施肥方面,要探索出氮磷钾与微量元素的配施对浙贝母鳞茎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关系。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制速度以替代化学防治。在加工方法方面,应不断改进加工工艺,提高浙贝母的成品质量,从而提升其商品价值。

猜你喜欢
鳞茎灰霉病栽培
百合鳞茎的采收与贮藏保鲜技术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百合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迷你文心兰养护手册(下)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淮安地区野生薤繁殖技术研究
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