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性建构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12-27 19:09张艳涛
理论与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代性建构现代化

张艳涛 杨 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内容,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内在地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是建设“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核心是养成“现代个人”,在国内建构起文明和谐的国民关系,在国际树立令人尊敬和向往的国家形象。14亿中国人的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不仅改变中国面貌,而且深刻影响世界格局,为世界实现现代化开辟新的道路、提供新的选择,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路径依赖”。

一、破解“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制度导向

世界怎么了?世界向何处去?我们中国应该怎么办?面对这些“世界之问”,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不能缺场和失语。无疑,世界历史力量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崛起是一个重大世界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不仅影响到人们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和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评价,而且加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三大奇迹——实现了一个大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奇迹”,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贫困人口的“脱贫奇迹”,实现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奇迹”。这说明,人类实现现代化和现代性道路是“多”,而不是“一”。因此,“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7页。。卢梭在《忏悔录》中曾指出,“我已看出一切都归源于政治,而且,无论我们作什么样的解释,一个民族的面貌完全是由它的政府的性质决定的”(2)转引自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科学阐明了要坚持和完善的重大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全面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总体把握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展望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新中国70多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实践表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原创性和开创性,一开始就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走向成功,创造了中国奇迹,更进一步吸引了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价值逻辑的关注。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依靠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只要我们有创造历史的激情,有实现梦想的能力,有续写奇迹的信心,亿万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一定会使中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制度维度

从现代性视角看,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现代化是现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到战略高度,全面提升国家的制度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是因为,制度先进是最根本的先进,制度落后是最根本的落后,制度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治理体系是关于治理的制度的体系。没有制度的合理建构和完善,谈不上国家治理的现代化。”(3)陈培永:《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路考量》,《理论视野》2017年第9期。在人类文明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比较优势,把制度优势和比较优势有效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的关键密码”(4)张艳涛、孔凡星:《人类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

《决定》从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第一次系统总结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明确了坚持根本制度的必然性,阐明了创新和增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必要性,明确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低层次是经济竞争,中层次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竞争,深层次则是制度竞争和文明竞争。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提升制度执行能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有效应对 “大变局”“新时代”提供制度和治理支撑。

首先,要奠定制度基础,通过科学理论厘清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阐明“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关系。《决定》从新时代、新视野、新高度出发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页。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根本性和重要性,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和保障,国家治理是制度的集中体现。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此才能保障国家治理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此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迈向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此才能把制度优势更好、更快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以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发挥,又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保障制度优势。

其次,要坚定制度自信,通过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制度优势进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有效应对“大变局”“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用“中国之治”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归根结底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一“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实现“中国之治”。在新时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巨大成就,坚定信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进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维度对国家制度、国家治理效能作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6)《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6页。这一战略规划与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目标高度契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最后,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特征,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9页。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多年来对如何推进制度建设和提高治理效能的经验总结,更是党在新时代对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国家稳定健康发展提出的自我要求。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奔小康”再到“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一同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70年来道路多艰,然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也正因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的信任,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总之,“中国之治”的现实出场有其历史必然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改什么、怎么改必须是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8页。。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中国现代性”建构进入关键期。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联系起来,以制度优势驱动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从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战略性目标的实现。

三、新的现代文明形态:“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制度效应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要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制度和治理优势有效应对“新时代”和“大变局”,推进中国的整体转型升级。

第一,中国快速发展离不开不断提升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强大的现代治理能力。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的历史境遇下,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对这一根本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这一命题切中“中国现实”与“中国问题”,其本质和核心是增强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现代性特质。从现代性视角看,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有助于对内提升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度,对外提升国家的制度创新力和竞争力。成为现代国家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从必要条件来看,中国只有成为现代国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呈现更多的现代性特质,才能真正支撑起中国大国崛起;从发展目标来看,中国的国家发展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成为现实任务。为了准备好这些必要条件和实现重要目标,当前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从而为中国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第二,中国快速发展为世界创造新机遇。中国影响力的提升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中国动力”、为各国人民福祉提供“中国创造”、为国际合作共赢提供“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价值”。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但是,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依然是中国第一要务。“作为一个经济和人口大国,中国也要承担与自身地位相适应的责任,这种责任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就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改善民生,增进福祉,让国民享受到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的成果,这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对外首先是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推动亚太地区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发展对周边的外溢效应,让世界都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同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对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和平稳定作出的巨大贡献。”(9)金灿荣等:《和平发展:大国的责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页。

第三,中国快速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当代中国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目标,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无疑需要正确处理国家、市场、社会、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步调整与优化,“强国家、弱社会、弱个人”的社会管理模式正在转变为国家、社会、个人协调发展的现代治理模式。当前,中国人的发展正从“生存性需求”转向“发展性需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改革发展既要注重公平正义,也要注重大国责任。发展起来的中国要为亚洲乃至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承担更多责任。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和文明意义同样值得重视。“中国道路的成功代表了一种新的现代性文明的出场。现代性的中国话语,超越了西方的现代性逻辑,注入了中国的原创性内涵,承载着复杂的现代性使命。”(10)陈曙光:《现代性建构的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哲学研究》2019年第11期。

综上所述,现代性作为当代人类社会经验的基本方面无疑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重心之一。在当代中国研究现代性问题,必须保持两方面的警觉:一是自觉的“中国现代性”建构意识,这是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得以实现的前提;二是广阔的“全球视野”,这是中国作为绵延不绝的文明古国的“历史优势”和“文化优势”得以实现的基础。从文明的高度看,“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全面的建构,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性的目标。这是因为,当代中国人不仅要成为“当代历史的同时代人”,也要努力成为“当代思想的同时代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种种努力与成就必将影响深远,极有可能开辟“一种新的现代性文明形态”。

猜你喜欢
现代性建构现代化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