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十四五”装备制造业的新担当

2021-12-27 11:58李毅中
军工文化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十四五机械制造业

李毅中

我们要看到装备制造业的差距和问题,在变局下强链、固链、补链,落实具体措施,为双碳目标提供设备和技术保障。

2021年10月22日,工信部工业文化中心和沈阳市共同举办主题为“变生新机,转创未来”的“第六届制造强国高峰论坛暨‘十四五’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峰会”,讨论在世界经济大变局下装备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我在受邀发言时,从三个方面作了交流。

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装备制造力争较快增长

2006年以来,我国工业和制造业在GDP 中占比出现了过早过快下降的严峻趋势,工业从2006年的42%下降到32%,制造业从32.5%下降到27.7%。我国还在工业化进程中,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关注和中央重视。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特别强调,要“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巩固和壯大实体经济根基”,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在我国工业构成中,按照国家统计局分类分为三个板块。一是采矿业,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金属矿、非金属矿等;二是制造业,以能源资源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大体分为离散式和流程式两类;三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三个板块体量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当今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大约占工业的87%,采矿业近5%,电热气水等近8%。制造业在工业中占比是不断变化的,从2006年到2020年,从77% 逐渐提升到87%,所以制造业在GDP中占比下降的斜率相对平滑。

落实五中全会的要求,一方面是力争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和GDP增幅相当或略高,另一方面是力争工业、制造业投资增幅和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相当,且投资占比要和在GDP中占比相当,以保持发展的后劲。

在工业增加值中,机械制造业约占1/5,再加上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制造等,合称装备制造业约占30%,对工业、制造业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机械制造业的年增幅均明显高于工业。2016年和2017 年明显高于GDP增幅,在2018年和2019年略低,但在2020年有了明显改变。从历史数据看,可以说机械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属于一个良好的增长极。

显然,提高机械制造业增加值不能再主要依靠量的增加。在新常态、新格局下,我国机械工业国内外市场需求放缓,国内钢铁、煤炭、电力、石化等机械工业主要用户多处于产能过剩调整和产业转型期。2015年,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速高达10.2%,2018年下降至2.6%,2019年为-0.9%,2020年为-7.1%,市场需求总体趋软。

增加机械制造业增加值,要靠质量品牌,提质降本增效。提升机械制造业在报告期内的总产出,同时减少在报告期内除固定资产投资外的其他要素投入,差值即增加值将保持稳定增长。从产出层面看,增加值的构成是折旧+薪酬+税金+利润,前三项是刚性的,不能减少,利润是最活跃的因素。我国机械制造业去年销售利润率是6.4%,高于工业的6.08%,要继续保持并提高。当前机械制造业遇到了困难,主要是由于大宗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增加。1—9月我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高达9.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为6.7%,消费价格指数(CPI)只有0.6%,中下游包括电气机械、通用机械、专用设备、仪表仪器制造等受到拖累,更加要求要在提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

应对疫后经济变局,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疫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美国把我国视为最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其盟友对我国遏制、封锁、打压,高科技产业是必争之地,这将是其长期战略。二是疫后各国也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更加重视本土化、区域化。同时降低对我国进口依赖,增加储备备份,利用绿色低碳制造新贸易壁垒,如欧盟拟实行“碳边境调节机制”,把我国列为“弱环保国家”征收额外进口税。三是目前疫情还在全球蔓延,经济还未恢复,我国需进口的一些材料、零部件、设备等可能会中断。美国等超发货币,易引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同时外国会形成对我国产品的阶段性高需求,1—9月我国出口额增长22.7%,应冷静分析应对。

再次审视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差距和问题。一是不少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大量依赖进口。高端轴承、齿轮、液气密件、传动及联结件、弹簧及紧固件、模具、传感器等基础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去年德国一家中介机构调查显示,我国有5个行业20个细分行业高度依赖进口,包括半导体设备材料、航空航海和汽车发动机、高端设备、智能仪表仪器、高端医疗器械等,这些都属于机械制造业。二是技术设计自给率低。如30 万千瓦及以上重型燃气轮机整机的核心设计技术还待掌握,集成电路设计软件(OED)、无级变速(CVT)和机床行业高性能软件等受国外大公司控制。

我们要看到差距,在变局下强链、固链、补链,落实具体措施。就机械制造业来说,第一要增加科技投入,分层次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如我国仪表制造和新能源装备制造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工程机械制造和核工业设备制造约是3.7%~4%,比例不算低,但和国际同行仍有较大差距。至于共性技术攻关,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组建了17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有7个属于机械制造业,如动力电池、增材制造、机器人、智能传感器、轻量化材料、农机装备、智能网联汽车;在“十四五”期间,全国要建成45个,其中仍会有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对已经转制的研究院和设计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把重点放到科技创新特别是行业共性技术攻关上,明确其在基础性、公益性、国家战略性科技开发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要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产学研后加一个“用”字,一个含义是研发的目的全在于“用”,只有用才进入了市场,在使用中试错改进;另一个含义是要和用户密切结合,带来了用户体验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升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我国工业门类多、体量大,产业链配套齐全,本应发挥在科技创新转化方面的优势,但实际上发挥得不够。问题在于对使用环节重视不够,组织用户自始至终参与研发设计不够,行业内部零部件、整机企业和用户信任度不高、配合不够,应大力改进。

为“双碳”目标提供装备和技术保障

2015年底,习主席在巴黎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响应《巴黎协定》倡议,向全世界承诺我国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6年来我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2020年9月以来,习总书记再次强调碳达峰目标并提高了水平,同时提出2060年前碳中和。双碳目标是全世界防止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共识和行动,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戰略决策。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形势严峻。2019年我国生产消费活动产生的CO2高达100亿吨,占全球331亿吨的30%,且年增幅约1.5%。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56.8%是国际水平27.2% 的2倍。从达峰到中和发达国家有50年以上,我国只有30年。

实现双碳目标首先要梳理碳排量和碳足迹。CO2主要源于化石能源的燃烧或者作为原料在化学变化中释放。在全国CO2总排放中,其中电热气水生产供应业占46%,煤、石油天然气等采矿业占5%,制造业占28%,交通运输占10%,民用和其他占11%,显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是重点。具体到机械制造业,虽未被列入上述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但在制造中要消耗部分煤、油、气及大量电能,而电力构成中火电占67.9%,耗电则间接承担了碳排放;同时制造过程还要消耗大量材料物料;而且其他行业的用能设备及生活用能器具,大多数是由机械制造业生产的。

机械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要为双碳目标提供设备和技术保障。在节能环保领域,要生产高效锅炉、电机、发动机等节能机电设备,以及高能效的空调、风机、泵、空压机等终端设备。三废处理先进高效环保装备的需求将会增加,整机及关键部件的再制造潜力巨大。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煤电要采用超超临界和双水内冷发电机组提高效率;天然气发电要采用高效燃气轮机;水电使用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核电采用第三代压水堆技术和设备;风电陆上2兆瓦风机和海上10兆瓦风机;光伏发电使用多晶硅生产太阳能面板等设备。同时,除抽水储能外,要积极发展电化学储能。上述能源结构调整所需的高效、智能设备,也出自机械制造业。

传统产业的改造更新、转型升级,要靠机械制造业。我国规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超110万亿,老旧设备的淘汰更新数量不小。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绿色制造、数字化转型等对设备更新提出了新需求。以石油化工为例,如特大型超深钻机、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以及年2000万吨的炼油、年150万吨的乙烯等大型化设备等。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用品用具绿色低碳。如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轻工纺织产品、食品饮料、文体旅游设备、医疗康复设备等消费类产品需求将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也将不断升级。

要做好机械制造业自身节能节材降耗减碳工作。实现自身智能制造,采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等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同时提高产品的智能水平,绿色低碳水平。机械制造业是用电大户,使用大量金属、非金属材料,要注重节电节水节材,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良品率,也都是减碳减排。发展增材制造、废料回收、再制造。有数据表明,机械制造业“十三五”期间能耗强度平均每年降6%,是全国降低值的近2倍,做出了表率,“十四五”要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十四五机械制造业
调试机械臂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简单机械
按摩机械臂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