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雅事

2021-12-27 22:11丁云
现代苏州 2021年23期
关键词:功名雌性雄性

丁云

秋分时,边先生家的一只蟋蟀跑出了蟋蟀盆,在屋子的角落里鸣叫,声音像碧玉般沁凉入脾。那会儿天气还有些燥热。

就是这么“诗意”的小东西,真打起来,能在斗盆里飞檐走壁,亮出“南拳北腿”“太极八卦”,情节跌宕起伏,将围观的人全部带入“剧情”之中。

有记载,早年待到小雪,江南斗蟋蟀活动才近尾声,不过直至冬至,仍会有“战功赫赫”的蟋蟀存活在世。

今时今日,没点儿关联的人想要看一场完完整整、做足功夫的斗蟋蟀,挺难。但一整套“斗蟋蟀学”中国人已玩了近千年,里面还真是广博高深,妙趣无穷。

民间斗蟋起于南方

蟋蟀的唱鸣声声入耳。边先生跑出来说,要是听过南宋贾似道贾本《促织经》里“脆儿”的叫声,那叫绝。他正在给家里的那些蟋蟀称重。边先生是画家周思梅的先生,打小跟着外公玩斗蟋蟀,对蟋蟀的品、形、色、斗、养等有很深的研究,是位高手。

“鸣不失时,信也”,蟋蟀最初是作为物候为人关注的。到南宋初期,蟋蟀活动兴起。蟋蟀争斗,也是为生存,雄性蟋蟀之间争夺配偶权。雄性凶狠好斗,展翅时发出音律不同的聲音,传递信息;雌性俗称三尾,苏沪也称三枪,不会展翅发声。蟋蟀喜新厌旧,心情不定,爱爬动另觅新欢,单身雄性展翅高歌时,附近的雌性不管是否有伴,都会情不自禁地丢下原配寻找新欢,而被抛下的雄性则会发声寻找。打得起来,斗蟋蟀的基础就成立了。

北方人管蟋蟀叫蛐蛐,苏州人叫裁节或财积,后者更是讨了个好彩头。民间斗蟋蟀起于南方,后作为一项普遍的社会活动,传到北方。清末民初,南北都有玩虫风气。南方斗蟋蟀的中心由南宋的杭州,明清的苏州,至晚清、民国转至上海。清代朱从延《蚟孙鉴》里有这么一段记述:“江浙风俗,每届秋期,率以蓄养蟋蟀比斗取彩。及至深秋,群聚于苏州,开局者预觅宽大栅场。”清乾隆至晚清、民国时,北京斗场里记录蟋蟀分量,都沿用苏州码子。

功名往事尽在功虫录

贾本《促织经》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一本谈蟋蟀的专著。作为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理应有条件见识过当世最好的蟋蟀品种。边先生说,贾本提及的“脆儿”,还分“前脆”“后脆”。蟋蟀落下斗栅要斗时,斗前叫,叫“前脆”;斗了咬了再叫,是“后脆”。

“圈内公认,‘前脆’赢不了,它这一嗓子下去,能把对面的蟋蟀唬得不敢斗了。‘后脆’呢,是先斗再叫,让对面毫无招架之力。这在异虫里,已约等于虫王,只比虫王稍微差那么一点。”边先生正说着,忆及往事。当年曾有山东虫贩,得了一只蟋蟀经常叫唤,他不懂虫谱,摆在身边听响儿。后来一位老主顾想要这只玩物,就给了。未想这只“脆儿”所向披靡,连斗十几路场场皆胜。

话说,蟋蟀们是有功虫录的,宛如《史记》里的世家、列传,将出生状况、体貌特征、功名往事记得明明白白。早年出版的一些论斗蟋蟀的著作里,甚至记录着近200年前大放异彩的某只秋虫一生。而像边先生这种玩家,说起近几十年来的往事,那也是历历在目,对历年每一位“名将”如数家珍。

猜你喜欢
功名雌性雄性
明在“知不足”
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
海马是由爸爸的肚里出世
被做了手脚的“结婚礼物”
大熊猫
剪纸大师齐秀芳
吟诗误功名的孟浩然
病后弃政从文
五月的“雪”
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