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鲜教授疏肝法辨证治疗胁痛临床经验分析*

2021-12-28 05:35刘高仁杨宝芹李鲜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21期
关键词:疏肝柴胡肝气

刘高仁,杨宝芹,李鲜

(河南省中医院急诊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胁痛属于一种肝胆病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或双侧的胁肋部疼痛。在现代医学理论中,胆囊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肋间肌筋膜炎等疾病均能引起胁痛[1],即中医归属的“胁痛”范畴。中医学指出胁痛的病机多在肝气郁结、肝阴不足、瘀血阻络、湿热蕴结等,故在治疗上应侧重于养肝、护肝、疏肝[2]。李鲜教授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在肝,因此主张以疏肝法为主导思想治疗此病。本文分析总结了李鲜教授疏肝法辨证治疗胁痛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74例胁痛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24~67(50.3±2.9)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22~69(52.0±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各项检查及中医诊断,中医诊断符合胁痛诊断标准,症见乏力、口苦、胁痛、纳呆、心烦,舌红苔薄白,脉弦滑,证属肝气郁结,或瘀血阻络,或湿热瘀结,或外感寒邪;(2)患者知晓本研究,并在知情协议书上签字确认。排除标准:(1)合并急性肝炎及HAV/HDV感染者;(2)存在血液疾病、消化道疾病者;(3)有原发性心血管疾病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元胡止疼胶囊(江苏省康缘药业股权有限企业)4~6粒/次,3次/天,口服;观察组采取李鲜教授疏肝法辨证治疗:(1)肝气郁结型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方药为柴胡10g,枳壳、生白芍、香附、槟榔各15g,川芎10g、陈皮12g、醋延胡索25g、大腹皮30g、旋复花(包煎)、丝瓜络各20g,甘草6g;(2)瘀血阻络型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红花、甘草、木香、桃仁各10g,牛膝、柴胡、积壳、桔梗、川芍各10g,板蓝根、当归、元胡、生地各20g;(3)湿热蕴结型予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龙胆草6g,柴胡(6~9g)加减,黄芩、车前子、泽泻、当归、山栀、生地黄(10~15g)加减;(4)外感风邪型予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柴胡20g,半夏、黄芩、生姜、枳实、党参各10g,大黄4g、大枣5枚、炙甘草6g。乏力明显者加黄芪15g、气虚者加党参12g、心烦口苦、尿赤者加栀子和车前子各10g,大便稀薄者加山药20g及白术12g,大便干燥者加大黄6g、刺痛严重者加没药9g和乳香9g。诸药加水1000ml煎至约300ml,分早、中、晚3次顿服。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停药5天后视患者病情变化确定是否进行下一个疗程,通常连续治疗1~2个疗程。患者用药过程中需忌烟酒、禁辛辣刺激食物及高脂肪、海鲜类食物,并嘱患者调节情志,尽可能心情舒畅,不适随诊。

1.3 临床观察指标(1)症状积分:对患者的胁痛、乏力、口苦、纳呆等临床症状进行评价[3],采用0分(无)、2分(轻度)、4分(中度)、6分(重度)四级评分法评价,得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2)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4]。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种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90%;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实验室指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减少70%~9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实验室指标无改变,治疗前后积分减少未达70%,甚至病情有加重趋势。(3)不良反应:观察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信息分析,计量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症状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变化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变化比较(±s,分)

n观察组对照组3737 t P胁痛治疗前4.6±1.34.5±1.20.3440.732治疗后1.8±0.52.9±1.05.9850.00乏力治疗前4.1±1.24.0±1.10.3740.710治疗后0.9±0.22.3±0.515.8140.00口苦治疗前3.6±1.13.6±1.30.0001.000治疗后1.1±0.32.8±0.517.7340.00纳呆治疗前3.5±1.03.6±1.20.3890.698治疗后1.3±0.42.8±0.612.6530.0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高于对照组的78.4%(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用药期间出现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7%(1/37);对照组出现皮疹1例、食欲不振2例、头晕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4/3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86,P=0.354)。

3 讨论

引起胁痛的病因较多且病机复杂,故临床治疗上用药也应有所区别。中医辨证理论认为胁痛的基本病机主要在肝[5],《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提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6]。肝位于胁下,与胆互为表里,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因此肝气急而易致人动怒。《内经》指出,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发挥着重要作用[7]。李鲜教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他认为胁痛具有气滞、血瘀、湿热、阴虚、外感之别,其病机虽然复杂,然在治疗上的主要着眼点应在于疏肝,或理气行气以疏肝、或清利湿热以疏肝、或活血化瘀以疏肝、或和解少阳以疏肝,或养阴柔肝以疏肝,总之,疏肝法应为治疗胁痛的主导,肝气疏泄则机体气畅血行、湿去热消并阴血得养。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症状改善方面,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达97.3%,对照组仅为78.4%,提示李鲜教授疏肝法辨证治疗胁痛具有更为突出的临床价值。从方药组成来看,李鲜教授的疏肝法根据胁痛患者的症型给予辨证治疗,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对症治疗肝气郁结型胁痛患者,主旨疏肝理气止痛;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血阻络型胁痛患者,发挥活血化瘀、疏肝止痛的作用;以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蕴结型胁痛患者,目的在于清热利湿、疏肝通络;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外感风邪型胁痛患者,以奏和解少阳、解表止痛之功效[8],并根据患者的症状特征在主方基础上加减用药,旨在对症治疗,调节患者的机体功能。同时李鲜教授认为,胁痛无论外感、内伤、虚实,均为肝气疏泄不利,气机不畅所致,因此在用药上主要以养阴柔肝、理气通络为主导[9],如柴胡、龙胆草、牛膝等药物均有疏肝、补肝、理气之功效,陈皮则有益于健脾理气,延胡索、红花可活血行气止痛,旋复花、丝瓜络疏郁结、散滞气、通经络,佐甘草发挥其实土抑木之效,增强理气止痛功效[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仅1例患者用药期间出现轻度皮疹,调整用药后很快消失,停药后未复发,提示李鲜教授疏肝法辨证治疗胁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李鲜教授采取疏肝法辨证治疗胁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风险小,临床价值高,建议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疏肝柴胡肝气
Shugan Huoxue Huayu Fang (疏肝活血化瘀方) attenuates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by inhibi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Smad signaling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的北柴胡与藏柴胡鉴别
肝气郁结是肝病吗?
基于柴胡栽培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高手过招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