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新品种红小糯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21-12-28 04:03黄春红覃耀冠覃贵圆覃瑞德兰生葵
南方农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粱乳油籽粒

陈 宇,黄春红,覃耀冠,覃贵圆,覃瑞德*,陈 伟,兰生葵

(1.柳州市红粮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柳州 545001;2.柳州市柳江区农业农村局,广西柳江 545100;3.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西柳州 545003;4.广西农业科学院柳州分院,广西柳州 545001;5.柳州市发改委,广西柳州 545001)

根据栽培品种高粱一般分为甜高粱、饲料高粱和粮食用的籽粒高粱,籽粒高粱中又有淀粉含量在0%~5%的称为糯高粱。这其中有一种称为“红小糯”高粱原为农家扫帚用品种,经系统选育而成。由于其植株比原品种矮小、籽粒红褐色、糯性好,因此称为“红小糯”高粱。2020 年,获农业农村部登记,并定为粮用及酿造兼用高梁品种,其加工产品利用率高,可作粉条、云片糕、饼干及糕点等。

1 育种过程

红小糯高粱原为村民房前屋后及菜园边种植,其主要作为编织扫帚之用,品种来源不明。广西柳州市红粮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红小糯高粱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产品初制研发,2010 年选育者发现该品种植株有高有矮、成熟不一,有个别植株矮、抽穗早、粒多,因而在群体中选出优良植株,经过进行种植观察和多年株选培育,2017 年植株生长高矮一致、成熟一致。由于植株比原品种矮小、籽粒红褐色、糯性好,因此称为“红小糯”高粱。2020 年1 月21 日,由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登记编号:GPD 高粱(2019)450166[1]。

2 品种特征特性

红小糯生育期春播105~110 d,秋播110~115 d,穗长22~26 cm,株高1.5~1.6 m,穗粒数800 粒左右,叶宽4.5~5.2 cm,总叶数13 叶,地上部伸长节8~9 节,千粒质量13.2 g。叶色浓绿,散穗型,颖壳红色,籽粒红褐色,较易脱粒,抗病、耐旱。近年来,在桂中(广西柳州、来宾)试种示范,表现在植株性状稳定、成熟一致。红小糯高粱喜温,耐旱、耐瘦、耐贫瘠,其根系发达,再生能力强,头季收割后,将秆齐地面割平,让其再生,稍加管理,可收二季,与头季产量相当。

红小糯高粱经广西测试中心检测结果:籽粒能量1 536 kJ/100 g、淀粉60 g/100 g、支链淀粉57.2 g/100 g、粗蛋白9.85%、脂肪3.70 g/100 g、赖氨酸0.18 g/100 g、硒0.18 mg·kg-1及单宁1.15%。农业农村部定性为粮用及酿造兼用高粱品种,其加工产品利用率高,可作粉条、云片糕、饼干、糕点和酿酒等[2]。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选地整地

红小糯高粱品种具有抗涝、抗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广等特点,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土壤均可种植。但应尽量选择中等及中等以上肥力地块,以有机质含量丰富、黑土层较厚的土壤为好,土壤pH 值以6.5~7.5 为宜。最好采取秋季深翻整地,翻耕深度20~30 cm,均匀一致,不漏耕和重耕,耕后连续进行耙地,整平。高粱前茬以大豆、玉米、水稻、花生为宜。一般施有机肥11 250~15 000 kg/km2作基肥,全生育期施磷肥45~60 kg/km2、钾肥450~525 kg/km2、尿素300 kg/km2,其中25%~30%用作基肥或种肥。

3.2 科学播种

播前要进行种子处理,选择纯度高、籽粒饱满、整齐一致、生活力强、发芽率高于80%的种子为宜,播前晒种0.5~1.0 d,晒种能促进种子后熟,提前打破种子休眠,增加干燥度,改善种皮透性,增强酶的活性,而且晒种还可杀死附在种皮上的病原菌,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种子吸水能力也会增强,可提早1~2 d 出苗。晒种后用种子量0.3%的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阴干后播种,防治高粱大叶斑病[3]。

3.2.1 抢时播种,培育壮苗

当气温稳定在13 ℃以上(雨水至惊蛰)播种,红小糯高粱种子粒小,每平方千米播种量15.0~18.75 kg,行距50 cm,穴距24 cm。

3.2.2 查苗补苗,合理密植

查苗补苗是保证全苗的一项重要措施。补苗一般采用催芽补苗和移栽2 种方法。出苗前后,发现坏种缺苗时,应及时补种,补种所用的种子要先行催芽,待芽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未及时补种或缺苗严重的,可选用5~6片叶龄的健壮幼苗带土移栽,移栽后要保持原覆土深度。为确保全苗,幼苗生育整齐一致,对补种或移栽的幼苗应偏施肥水,加强管理。幼苗拥挤不利于生长发育,因此要及早进行间苗、定苗,避免幼苗互争养分和水分,减轻地力消耗。在2~3 叶期进行间苗,有利于培育壮苗。在保全苗的基础上,可于4叶期定苗。定苗时要求做到等距留苗,留壮苗、正苗,不留双株苗、二茬苗和过旺苗,同时拔去杂交种中的杂株,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高梁现行(3~4 叶)后叶龄查苗,缺行漏播及时补种;幼苗每穴留2~3 株,一般每平方千米种植105 000~112 500 株左右。

3.2.3 施足底肥,适时追肥

1)重施底肥,提倡有机、无机肥相结合,每平方千米用复合肥225~300 kg 作底肥;2)轻施提苗肥,当苗子长到30 cm 高左右,轻施一次提苗肥,每平方千米施尿素75 kg,并结合除草进行浅中耕覆土;3)猛施拔节孕穗肥,即当高粱第一节间开始伸长时,每平方千米施尿素150 kg,结合进行第2 次中耕、除草和培土。

3.3 田间管理

3.3.1 苗期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苗,发现缺苗时及时移栽补种。当高粱2~3 叶时间苗,4~5 叶时定苗,结合定苗进行第1 次中耕,要求浅铲细锄,避免伤苗。拔节前结合追肥进行第2 次中耕,可以深铲、松土,要做到压草不压苗。

3.3.2 中期管理

拔节期至抽穗期植株生长迅速,茎叶繁茂,对养分的需求量增加,要保证水肥供应。当土壤湿度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5%时应及时灌溉;追肥通常在喇叭口期进行,追施尿素150~225 kg/km2。同时,结合追肥进行第3次中耕培土,增强植株防旱保墒、防风抗倒能力。

3.3.3 后期管理

抽穗至成熟期是高粱需水最为敏感的时期,如果土壤湿度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应及时适量灌水,但此期间如果降雨过多,低洼地块要注意及时排涝,及时放秧垄,浅铲垄的两侧,达到灭草、散墒、疏松表土、提高地温的目的。高粱蜡熟期打底叶有利于通风透光、促进早熟,但打底叶必须适时、适度,不可打得过早、过多,否则会降低产量和品质。

3.4 害虫防治

3.4.1 螟虫(穿心虫)

一般可用高效氯氰菊酯在黏虫3 龄前喷药防治;蚜虫发生时可用10%吡虫啉喷雾防治。

3.4.2 大叶斑病

发病初期用50%敌菌灵0.5 kg 或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退菌特2 000~3 000 倍液+天达2116 粮食型600 倍液+天达裕丰1 500~2 000 倍液,喷施2~3 次,每次间隔10~15 d,或用50%天达腐霉利50~100 g于心叶末期至吐丝期喷雾1~2 次。

3.4.3 紫斑病

增施有机肥,合理施肥和灌溉,避免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秋收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促使病残体腐烂。

3.4.4 炭疽病

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防止后期脱肥。注意通风排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化学防治主要是用药剂处理种子,如用种子重量0.5%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可防止苗期种子传染炭疽病。

3.4.5 丝黑穗病

改进栽培技术,与丝黑穗病病原菌的非寄主作物进行3 年以上的轮作,根据温度和墒情适时播种,避免过早或过晚增加病菌侵染概率,田间植株孕穗期至出穗前及时拔除病株,带出地外深埋,减少和消灭初侵染来源。化学防治以药剂拌种为主,常用的药剂有2%立克秀可湿性粉剂,用2 g兑水1 000 mL,拌种10 kg,种子风干后播种;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2%拌种;12.5%腈菌唑乳油100 mL 兑水8 000 mL,拌种100 kg,种子风干后播种。

3.4.6 芒蝇

高粱芒蝇成虫对腐烂鱼虾的腥臭味有较强趋性,芒蝇成虫发生期在高粱地边放置装有腐烂鱼虾的溶液集中诱杀。主要的化学防治方法是用70%吡虫啉湿拌种剂拌种,或在幼虫入侵前喷施2.5%敌杀死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

3.4.7 桃蛀螟

及时收获脱粒,能有效地减少桃蛀螟的危害。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15%茚虫威乳油喷雾,最佳施药时期为各代虫卵的突增期至孵化盛期。

3.4.8 高粱蚜

高粱蚜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是用10%吡虫啉乳油,或50%抗蚜威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或40%乐果乳油等喷雾防治[4]。

3.5 科学施肥

注意增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锌肥和生物菌肥,追施足量氮肥,保障高粱植株健壮,提高抗病性能。

3.6 及时收获

在蜡熟末期至完熟期收获,即当籽粒呈现品种固有形状和颜色、粒质变硬、穗下部籽粒内含物硬化成蜡质状、粒色光亮时即可收割,此时籽粒中的干物质已达到最高峰。收获过早或过晚均会影响高粱的产量及品质。收割后每20~25 株捆成1 捆,捆后在垄上横放2~3 d,然后竖成攒,晾晒20~30 d,籽粒水分14%~16%时,拍打穗脱粒[5]。若种植面积较大,交通方便,则可利用机械收割,减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猜你喜欢
高粱乳油籽粒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籽粒形态性状分析
高粱红了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金秋时节高粱红
两种敌敌畏乳油对家蚕的毒性和残毒期比较*
油菜联合收获籽粒受力分析及损伤评价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玉米籽粒机械直收应注意的问题
10%啶虫脒乳油防治黄瓜蚜虫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