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六指示信”对中共满洲省委斗争的影响

2021-12-28 05:50叶晓娇
兰台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满洲义勇军游击队

叶晓娇

1933 年1 月26 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央的名义,给中共满洲省委发来《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1],信中指出,建立健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对于转变路线和东北地区革命斗争有重大指导作用。

一、“一·二六指示信”发出前的东北形势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关东军迅速占领南满、安奉铁路沿线的重要城市,又向长春等地发起进攻,快速占领了辽、吉、黑三省和东北特别行政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令东北人民愤慨不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辽宁民众奋起反抗,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救国军,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东北各地义勇军发展迅猛,到1933 年夏,抗日义勇军已达30 万众。

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帝国主义、国民党一致压迫与屠杀中国革命民众宣言》的指示精神,提出了创建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的方针。然而当时王明以共产国际的名义取得了党中央的领导权,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使东北的抗日斗争陷入了低潮。到1933 年初,30 万众的抗日义勇军队伍崩溃瓦解,就连我们党直接领导的游击队也受到致命的打击,东北的抗日力量丧失殆尽。面对这种局面,东北的党员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向中共代表团和共产国际反映,并提出了合理的意见。

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更加丧心病狂,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对东北的侵占, 侵略的脚步继续向关内逼近,此时华北地区的安全受到威胁。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共产国际和中共代表团重新考虑东北地区的问题,1933 年在莫斯科召开了专门会议, 讨论东北的路线问题。“中央清楚地估计到了‘满洲’的具体实际情形、‘满洲’革命运动的弱点和优点,客观地分析了‘满洲’反帝民族革命发展阶段上的阶级力量的相互关系和配置的特殊情形、‘满洲’反日游击队的种类、游击运动的性质及其前途。”[2]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如果想要改变东北现有的局面,就要制定符合东北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加上共产国际这时对东北的态度也有所转变,1933 年1 月26 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央的名义发出了“一·二六指示信”,明确提出了在东北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3]。

二、“一·二六指示信”的具体内容

虽然受到了“左”倾思想的一定影响,但指示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是正确的,其中所提出的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方针也是十分符合东北实际的。“一·二六指示信”客观分析了东北抗日战争中四种抗日武装部队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应对策略,从四方面阐述了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第一,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已经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并想要把东北变为它进一步侵占全中国和进攻苏联以及与美国争夺太平洋霸权的战略基地,日本侵略者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使得东北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强烈的不满。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因为日本侵略军的民族压迫及广大群众政治地位的日益恶化,于是不仅满洲的工人、农民、苦力、小资产阶级(小手工业者、学生、城市贫民)对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表示极端敌视,一部分的有产阶级对侵略者也抱敌视态度,因为他们是利益的竞争者。”[4]一般的地主、资产阶级从革命的对象变身为革命的同盟者。在东北,无产阶级力量雄厚,可以团结其他爱国力量在自己周围,夺取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已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第二,分析了东北的抗日游击运动中四种游击队的性质和作用。信中指出,当时东北各种抗日武装“约有30 万人”,这些队伍按其武装力量、社会成分、政治领导及影响不同,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由旧吉林军部队组成。他们的领导是张学良部队的将领,他们服从国民党的指挥,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第二种是像王德林类型的队伍,由农民、小资产阶级、工人义勇军组成。它们受国民党影响较小,容易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可以对其实现上层的统一战线。第三种是“各种农民的游击队(大刀会、红枪会、自卫团),其中有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其成分多数是农民”[5]。这类队伍政治不成熟,军事素质差,没有走上正确的抗日道路,在革命分子的影响和领导下,仍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和方法。第四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赤色游击队,是一支有最先进战斗力的革命队伍,是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虽然目前力量尚属薄弱,但是其政治影响仍然在不断扩大,有许多游击队主动要求受其领导,在进一步发展中完全有可能动员千百万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完成收复国土的重任。

第三,信中提出了建立全民族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在统一战线中夺取巩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日本侵略东北导致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根据东北当时的情况,该信提出了“一方面尽可能地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地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的反日方针[6],并指出党的任务是巩固在反日群众运动中的领导权。要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并对统一战线中各种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此外,指示信还规定了领导工人斗争、农民斗争以及对满军、对小资产阶级、对少数民族的具体策略[7]。

第四,提出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信中指出:“在组织上政治上发展和巩固我们党在‘满洲’的组织,只有我们在‘满洲’强固的党组织,才是革命运动到底的唯一的和有力的领导者。”[8]为了使我们党更能适应群众反日斗争的开展和党的统一战线总策略方针的贯彻,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我们的党。所有的党组织都要打入一切游击队伍和重要企业及一切群众组织当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斗争,在斗争中发展党组织。

三、“一·二六指示信”的实施开创东北斗争新局面

“一·二六指示信”既提出了建立反日统一战线,又保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非常符合当时东北抗日斗争的要求。东北抗日斗争第一线广大党员和干部对指示信表示普遍欢迎。1933 年初,“一·二六指示信”传到东北后,中共满洲省委积极贯彻落实,有效推动了路线的转变,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我党迅速纠正了“北方会议”的错误路线,成功实现了抗日策略的转变。将苏维埃的名称改为“民众政府”,将“红军”改为“抗日游击队”和“人民革命军”,将“没收一切地主土地”改为“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财产”,使我党和党所领导的游击队改变了孤立无援的处境[9]。

第二,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路线转变以后,各地狠抓党所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建立工作。由于转变路线,我党及领导的赤色游击队同各种抗日武装改变了关系,许多抗日武装主动接受党的领导,并要求改编。满洲省委派出许多党员到各地抗日武装队伍中做政治工作,使整个抗日斗争有了很大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我党孤军奋战的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完善。

第三,抗日统一战线逐步形成。1933 年10 月,杨靖宇任总指挥的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成立,联合了十余支抗日队伍。1934 年7 月,王德泰任总指挥的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成立,联合了十余支山林队、义勇军。1934 年2月,周保中任办事处主任的绥宁反日同盟军办事处成立。各个指挥机构的逐步建立,标志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一·二六指示信”在东北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在它的指导下,东北抗日斗争出现了重大转变,为东北反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个全民族抗日的大好形势初步形成。

猜你喜欢
满洲义勇军游击队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竹叶亭杂记》中的满洲萨满遗风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青年义勇军军歌
指挥员
夜幕下的满洲
青山忠魂——父亲刘流与西山游击队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