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文艺人才队伍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2021-12-28 10:10雷家军
关键词:白毛女人才队伍知识分子

蒋 翠,雷家军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的双重交织下,以延安为发源地诞生了以创作演出《白毛女》为代表的一批新文艺人才队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一队伍始终以爱国主义的革命信念为宗旨,从思想和行动上接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意识形态和组织领导,不断传承创新,成功塑造了中国文艺界里程碑式的革命红色经典,并对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白毛女》文艺人才队伍传承的过程

《白毛女》自诞生以来,歌剧、京剧、芭蕾舞剧以及各地改编的地方剧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在70余年的传承与创新中,一大批艺术家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始终坚守对革命艺术的传承,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中国人民的自由与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为中国文艺界源源不断输送了优秀青年文艺人才。

(一)延安时期《白毛女》人才队伍的诞生发展

20世纪30年代,戏剧运动在陕北如火如荼地开展,“平凡剧团”“青年剧团”“西北剧团”等众多剧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陕甘宁地区培养了众多戏剧人才。1938年创建的鲁迅艺术学院,不仅是延安新文艺的大本营,更成为抗战时期文艺宣传、革命文艺人才培养的重要文化阵地,为《白毛女》革命文艺人才队伍的诞生奠定了人才储备的基础。

1944年,原鲁艺文学系第二期学员林漫把白毛仙姑的故事写信告诉了鲁艺院长周扬。周扬和时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的周巍峙、鲁艺戏剧部主任张庚商量,决定由张庚成立一个创作组,深度发掘该故事背后的文化价值和革命价值。张庚作为总负责人,任命邵子南为编剧,王滨、舒强、王大化担任导演,马克、张鲁、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炽负责作曲。但是邵子南根据旧式戏剧戏词写的剧本和脸谱化的表现形式在审查时受到了周扬的批评。因邵子南不接受修改意见并退出创作组,贺敬之、丁毅成为剧本执笔人,对剧本进行了重新创作。

同年,王昆、林白、孟于加入《白毛女》剧组,成为白毛女的初代扮演者。1945年,王昆、孟于加入艾青为团长的华北文工团,共赴华北,在张家口完成了《白毛女》在延安以外的第一次演出。此时在张家口传统戏班登台演出的郭兰英偶然之间观看了华北文工团演出的《白毛女》。出身贫困封建家庭的郭兰英在观看时深受震动。自那时起,她决定加入华北文工团。经过3年的训练,19岁的郭兰英正式加入王昆、林白的队伍,成为喜儿的扮演者之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白毛女》人才队伍的演变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党和人民群众新的任务和目标。作为在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重要的革命文化宣传武器,民族新歌剧《白毛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依旧占有特殊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对《白毛女》不同形式的编改大量出现。

1950年,中央电影局局长袁牧之为配合土改运动,提出将《白毛女》的故事搬上银幕。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的导演王滨接受了他的建议。电影《白毛女》的两位导演王滨、水华保留了新歌剧的大致情节,为了增强电影的矛盾冲突,他们将田华饰演的喜儿和李百万饰演的王大春的爱情作为电影的主线,将个人矛盾转向阶级斗争。张守维饰杨白劳、陈强饰黄世仁,原版编曲者马克、瞿维助力电影编曲,郭兰英负责影片喜儿唱段的配音。

1958年,受到松山芭蕾舞团演出的启发,中国京剧名家杜近芳开始思考用京剧艺术形式来表现这一故事题材的可行性。这一想法得到了老艺术家们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周恩来总理与习仲勋秘书长的支持。由马少波、范钧宏改编,阿甲、郑亦秋执导的京剧《白毛女》登上舞台。他们保留的情节大体一致,但诸多细节的修改展现了京剧的独特性。刘吉典在设计音乐时既注重京剧特色,又努力使音乐和人物形象相协调。饰演王大春的叶盛兰在表演时加入了京剧所特有的全武行,杜近芳饰演的喜儿从进入黄家就开始了自己的反抗之路。张二婶由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四块玉”之一的侯玉兰饰演,袁世海饰演黄世仁,骆洪年饰演穆仁智,雪艳琴饰演黄母。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响应周恩来总理“民族化、大众化、民主化”文化改革的号召,由校长李慕林成立创作组对《白毛女》进行片段改编,胡蓉蓉为编剧,严金萱作曲,蔡国英、顾峡美、凌桂明主演。他们的作品得到了文化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先后加入林泱泱、程代辉两位编剧,著名戏剧家黄佐临、京剧大师周信芳等亲临指导,原《白毛女》作曲家瞿维也借调到芭蕾舞剧组,对芭蕾舞剧重要音乐片段进行修改调整,共同将原本的芭蕾舞剧片段改编成大型芭蕾舞剧。

(三)改革开放以来《白毛女》人才队伍的演变发展

1985年,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和《白毛女》诞生40周年,中国歌剧院院长乔羽决定对民族新歌剧《白毛女》进行复排,邀请舒强担任导演为歌剧把关,力排众议选择了当时还不满23岁的彭丽媛担任“喜儿”这一角色。彭丽媛的表演得到了贺敬之、陈紫的大加赞赏,还被陈紫称为“第三代‘喜儿’”,这个说法随后流传开来,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认可。彭丽媛本人更是凭借“喜儿”这一角色夺得了第三届“梅花奖”的桂冠。

2010年12月,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国家大剧院决定对民族新歌剧《白毛女》进行复排。胡玫担任总导演,王昆担任艺术总监和声乐指导,贺敬之亲自修改剧本,作曲家赵季平担任音乐总监和编曲工作,青年歌唱家谭晶饰演喜儿,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饰演杨白劳,雷恪生饰演穆仁智,李心草担任音乐指挥。谭晶为全力演好“喜儿”这一角色,排练期间毅然推掉了所有的演出;当时86岁高龄的王昆更是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天坐着轮椅亲自指导青年演员的排练和唱腔。

2015年,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白毛女》诞生70周年,国家文化部决定复排《白毛女》。此次复排是革命文艺人才的跨世纪合作。贺敬之亲自参与新剧本的创作,85岁高龄的郭兰英老师专程去北京指导演员排练,张玮、孟于等老艺术家数次到现场观看《白毛女》试演,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担任艺术总监,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编剧黄奇石担任文字统筹,一级指挥刘凤德负责指挥,总政歌剧团一级舞美设计莽珊珊负责造型设计。演员部分则全部启用新一代年轻的艺术家,雷佳饰演“喜儿”的角色,张英席饰演王大春,高鹏饰演杨白劳,武猛饰演黄世仁。各行业高水平的人才汇聚在一起,不仅赋予歌剧新的内涵,更体现了几代革命文艺人才对经典的热爱与传承。

《白毛女》革命文艺人才队伍自诞生之初就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内心审美的诉求,进一步扩大革命文化的影响力,《白毛女》革命文艺人才团队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加审美多样性,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白毛女》文艺人才队伍历史演变的特点

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白毛女》人才队伍的演变自始至终都坚守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色,呈现出《白毛女》人才队伍传承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

(一)始终坚定阶级斗争的革命信念

“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1]645。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信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无产阶级对文化的绝对统一领导下,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克服落后思想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加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宣传与建设。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立了鲁迅艺术学院等院校,5年内吸引了近5万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为延安的文艺创作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随后,在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革命文艺知识分子对文艺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化对象更加清晰、阶级立场更加明确、斗争意识更加坚定。毛泽东曾号召广大知识分子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在他们中进行革命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实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由于陕甘宁地区地理、历史因素,文化普及远不如东部地区,文盲的总数远远高于知识分子,而文化的缺失就使得大部分人民群众不能很好地参与政治生活。面对这样一种情况,革命文艺人才团队从秧歌运动的成功中汲取了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原有的文化环境中吸收一切优秀文化发展转化为革命文化。通过群众在观看演出时自觉或不自觉参与创作的行为,收到在既定意识形态指导下进行自我教育的效果,唤醒人民大众的民族意识和斗争意识。

《白毛女》作为无产阶级构建新文化体系时创作的重要文艺成果,历代革命文艺人才队伍敏锐捕捉到人民革命需求的现实差异性,在党的意识形态领导下,有针对性地修改剧本,突出时代的特征,使其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为中国人民的力量凝聚、革命的胜利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二)始终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情怀

贺敬之认为:“写什么都好,都是为着吐出‘情’来。”[2]103而凝结在《白毛女》中的“情”就是革命文艺人才队伍始终坚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抒人民之情,叙人民之事”“和时代同呼吸,和人民共命运”[3]340。他们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念是对毛泽东指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4]848的拥护和响应,更是对“(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做斗争”[4]849的贯彻和执行。

为人民服务是担当,是使命,是不顾一切牺牲的奉献。“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民服务”[4]877。贺敬之曾为了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顺利完成剧本的创作,不顾身体状况连夜工作,最终累倒在书桌上。也正是因为这句话,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放弃了辞演的想法,哪怕在舞台上被愤怒的观众扔石头甚至差点被枪击中,都无法阻止他对角色的专注,因为他知道对角色的认真就是对人民的负责。

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敏锐觉察人民群众内心的诉求。作为中国革命第二条战线——文化战线的参与者,延安革命文艺人才赋予了《白毛女》“人民自己的战斗的浪漫主义色彩”[5]32。他们着重揭露现实生活中剥削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激发人民对地主的仇恨,高度肯定人民反压迫的斗志,坚定农民参与革命的决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随着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历史任务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文艺人才队伍以历史为蓝本,在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白毛女》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诠释,赋予歌剧新的时代特征和主题,引导观众学习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白毛女》在人民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激励、引导人们抗日反蒋,到鼓舞人们坚定土改的决心,再到适应外交需要的创新,这是文艺人才队伍始终与中国国情紧密相连的成果,实现了革命理想信念、阶级斗争主题与爱国主义情怀的完美结合。

(三)始终坚定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贺敬之曾表示,“假如说,《白毛女》有它的成功方面,那么这种‘成功’,即是在这样一个不断的、群众性的、集体创作的基础上产生的”[6]223。几代文艺人才在70余年中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奋斗是集聚所有人才华和心血的自发性集体创作,既实现了创作主体的大众化,更为实现文艺大众化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剧本虽然是由贺敬之与丁毅两人执笔完成,但作为 “集体创作”的产物,一个“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要想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呈现,那么优秀的导演、剧本、演员、服装、音乐、美术、乐队等缺一不可。从以王滨、王大化为首的导演,到以王昆、陈强、林白为主的演员,都参与了剧本的创作。歌剧作曲者瞿维、张鲁在回忆时曾这么描述:“所有人物关系、戏剧情节直到人物的名字都是集体设计的。”[7]“许多老百姓和学校的勤务员、炊事员常常热心地来看排演,他们提出许多好意见,甚至许多细微的地方,他们也发表了意见。”[6]340在这种集体创作的环境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携带着各种文化因素的革命文艺人才在符合革命意识形态需要的前提下,共同创作出民族新歌剧《白毛女》。

不论是1949年为了配合土地改革运动而拍摄的电影《白毛女》,还是1964年为了响应周恩来总理“民族化、大众化、民主化”文化改革号召进而改编的芭蕾舞剧,或是 2015年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复排的《白毛女》,文艺人才离开了过去他们自成一体的生活圈子,真正参与到大众的生活中去领悟人物情感,熟悉人民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想法。以《白毛女》为连接的纽带,形成了创作、演出、传承为一体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文艺人才队伍,以《白毛女》为联接的传承式红色情缘是革命文艺工作者团结协作精神生生不息的动力。

(四)始终坚持传承创新的双重融合

周恩来指出:“我国戏曲遗产极为丰富,和人民有密切的联系,继承这种遗产,加以发扬光大,是十分必要的。”[8]27以贺敬之为代表的文艺人才从民族艺术中继承其民主性的精华用来表现革命的主题,使其成为能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经典。之后又在70余年的传承中持续创新,在时代变迁中长久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延安时期中国戏剧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群众参与度得到了革命文艺人才团队的重视。他们基于民间文化又高于民间文化,以传统文化形式实现了文艺革命话语权和民间话语权的替换。张鲁特意学习了眉户调,并借鉴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创作出《北风吹》;本是晋剧名角的郭兰英,在表演中运用了戏曲的传统唱法和舞蹈表演形式;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盛行与风靡,不仅仅是因为革命文艺人才将中国本土故事与西方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结合,更在于他们以这种结合为连接点加速了中国民间戏曲艺术与传统芭蕾的创新性融合,以此成功塑造出芭蕾舞剧的人物形象,推动了芭蕾舞剧民族化的进程。

作为流传最久、知名度最广的革命经典作品之一,《白毛女》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宏大叙事和主题,还在于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满足了不同时代人民的意识形态诉求。这种跨时代性的文艺认同不是简单的复制所能达到的,而是建立在继承优秀传统并坚持创新的基础上。从王昆的土嗓子唱法到郭兰英的戏曲唱腔,再到彭丽媛将传统与西式美声唱法融合,几代艺术家都在传承前辈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赋予民族新歌剧以新的时代主题和旋律。

红色经典作品是革命文艺人才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革命文艺人才团队在党的文艺思想指导下对中外先进文化探索的结果。以传承为基础,以创新增活力,是红色经典薪火相传、永葆生命力的根本途径。

三、《白毛女》文艺人才队伍历史演变的启示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几代文艺人才在传承中创造了一部红色经典传奇,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白毛女》文艺人才队伍演变的目的不仅在于搞清楚这一传承的相关情况,更重要的是总结《白毛女》革命文艺人才队伍传承的规律,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借鉴。

(一)爱国主义是文艺人才形成、演变的基本价值取向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知识分子以“忧国忧民”这一爱国主义宝贵品质和基本价值取向为底蕴自觉走向延安,是爱国主义情感的真切流露和表征。爱国主义自古以来都是鼓舞、凝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的旗帜和精神支柱,它在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历史传承中历久弥坚,从屈原、文天祥、林则徐等传统知识分子的砥砺清节、独立不迁直至以身许国,到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五四”知识分子对传统爱国主义现代性的植入,彰显了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宝贵品质,为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中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要觉悟的成分。毛泽东所说的觉悟包含文艺人才群体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情感号召下,文艺人才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中,义无反顾贡献自己的青春。“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1]618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不可能完成的。爱国主义是文艺人才将情感融入实际行动的内在动力,没有爱国主义的内在驱动,文艺人才的形成演变不可能持续发展。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具体内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亡图存,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迫统治是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献身于祖国统一事业,献身于民族团结,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文艺人才承载着反映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使命的责任,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在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本质与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相通的。当代知识分子秉承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就应该以爱国报国为己任,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做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信仰者,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人才形成、演变的根本前提

毛泽东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4]865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整个革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4]86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任何一部脱离时代、远离人民群众生活的作品都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更不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胡绳认为,“知识分子和群众结合的密切程度,是革命成熟程度的决定因素”[9]417。文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与之息息相关。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创造了灿烂的、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文化,是历史洪流中人民智慧的积淀和结晶,是数千年来人民群众对艺术、对人生、对生命最淳朴表达方式的凝结与体现。以人民群众情感作为审美导向和基础,是革命文艺永葆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更是革命文艺人才群体能够不断传承的根本前提。只有在立足人民需要的基础上、沿着这个方向,才能不断塑造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建成真正的无产阶级文艺。

“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4]855。坚持无产阶级对文化的统一领导,是指在不违背文化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确保文化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无产阶级的文化不是远离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而是反映现实生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文艺离不开时代和人民,作为“经国之大业”的文艺创作应像《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一样,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自己从事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文艺敏锐性、前瞻性的主体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下,增强我国的文化领导权,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推动时代社会的稳步前进。

(三)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文艺人才形成、演变的重要保障

《白毛女》革命文艺人才队伍能够在70余年的传承中保持生命力和影响力,这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知识分子相关理论政策密切相关。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正确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是党领导团结文艺人才、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保障。

知识分子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1]559。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鲜明的民主政治诉求、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因此,结合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中共中央制定了符合工作实际的政策措施,对于“只赞成共产党民主领导,不一定拥护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要求不能过高,不应当排斥他们,而应把他们看做我们在民主革命的同盟者”[10]146。号召全党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在实际工作中引导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战期间,聚集到延安的知识分子人数近5万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为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总体上执行的是“团结、教育、改造”政策。虽然在一个特定时期,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问题,不能正确认识与区分知识分子的阶级政治属性,因而走了一段弯路,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调整,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11]41。此后,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的这一认识被不断强化,知识分子被视为“党的依靠力量”“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12]5。

回顾百年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白毛女》作为屹立于文艺界的常青树,研究其革命文艺人才队伍的演变不只是对其辉煌历史的回顾,更是以此为切入点来总结革命经典创作和传承的成功经验。《白毛女》文艺人才队伍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其间对革命性、人民性、时代性的内在统一与发展,为我国文艺创作及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猜你喜欢
白毛女人才队伍知识分子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白毛女”姐姐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