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的渗透

2021-12-28 16:00许小燕
辽宁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红色活动生活

许小燕

(江苏省海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分支,特殊教育学校是对特殊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特殊学生红色教育,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党史教育与红色教育,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海安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红色文化教育进行了诸多实践与思考,以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为例,通过打造“1234”工程,在红色文化渗透与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一、围绕“一个”核心目标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促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学生能“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其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我校教师围绕以上核心目标,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注意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寻找、提供适切的精神供给,引导学生汲取道德滋养与红色文化精髓。

二、挖掘“两处”红色资源

(一)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教育资源

以教育部审定的培智学校教材《生活语文》为例,教材中很多内容蕴含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其中,一年级教材中的《升国旗》描绘了国歌声中庄严的升旗场景,《公园里》描写了祖国红色大地上优美的自然风光;二年级教材中的《红领巾》介绍了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中国人》抒发了浓厚的爱国情怀,《首都北京》介绍了北京作为我国首都的重要性,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我国的红色文化,体现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在上述几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分别利用红色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播放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视频,结合学校“今日我是升旗手”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播放《最美中国》纪录片,带领孩子们欣赏祖国红色大地上的壮美风光;开展“系上红旗一角,我为祖国代言”语言训练活动;播放国庆大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演习、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升空等视频,进行沟通与交往训练,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开展拼首都地图,做鸟巢、水立方等立体手工。这些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感恩思源,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挖掘区域内的红色教育资源

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促使广大智障儿童从中汲取养分,才能使得红色基因融入孩子们的血脉,根植于心灵,补足其健康成长的精神之钙。

海安是革命老区,蕴含着丰富的彰显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丰富的历史资料,带领孩子们寻访红色基地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黑白交织的战区照片,炮火连天的战斗模拟场面,深深震撼着孩子们。课堂上,教师通过给孩子们讲解解放战争中“七战七捷战役”故事等方式,引导孩子们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党爱国的种子。

海安角斜镇的特色之一是国防教育。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参加“军事体验营”活动的内容作为语言训练的内容之一。生动形象的教学图片、视频,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听、说、读、写能力和沟通交往等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将海安老坝港边防哨所、红旗民兵团团史陈列馆等校外教育资源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进生活语文课堂,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模拟寻访、参观慰问等形式,开展互动活动,让学生得到丰富的红色体验教育。

三、筑牢“三个”教育阵地

(一)筑牢课前准备活动阵地

培智学校的生活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师执着探索的问题。学校培智部教师利用课前准备活动时间,巧妙设计有趣的红色文化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热身,探索生活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新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

以《中国人》为例,课前,教师精心设计了音乐律动《中国人》。学生聆听着动人的音乐,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跟着节奏拍拍手、拍拍桌、拍拍肩,用肢体运动表达着对音乐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得到激发。

(二)筑牢课堂教学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具有引领性等特点。在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红色文化渗透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象、系统地理解红色文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特殊需要的满足和潜能开发的基础上,挖掘红色文化,并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多角度、立体化地理解红色文化内涵,拓展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含量。

在《中国人》一课的综合实践课上,教师设计了“我的祖国真美丽”“我自豪,我是中国人”“方正中国字我会写”“伟大中国梦我践行”等生动、活泼、有趣的认识探索活动,播放《我爱我的祖国》等歌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能书写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写字教学对于智障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智障学生的观察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差,写字线条不流畅,笔顺易错乱。教师在书写教学中,先教笔顺,再教简单的象形字,然后再教一些结构较复杂的字。指导书写时,教师先握住学生的手,跟学生一起描红分解的笔画;再让学生独立描红笔画;然后让学生按照笔顺描红汉字;最后放手让学生独立书写汉字。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写字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练就他们强大的心理素质。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祖国的美丽、富饶、强大。

(三)筑牢课外拓展活动阵地

课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和环境。特教语文教师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上加大了对课外活动的利用。

在《中国人》课外拓展活动中,教师组织开展“童心向党快乐成长”系列活动。例如,在“学党史、写党名”活动中,班主任讲述红船故事,带领学生和家长了解“红船精神”,指导学生书写党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一笔一划地练,对中国共产党的浓浓热爱之情流融入笔端。“听故事、画党旗”活动中,孩子们观看了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为党旗涂上鲜艳的颜色,红色的种子在其心里生根发芽。拼图是特殊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还对特殊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后拓展活动中组织学生“拼地图、颂党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拼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江苏省行政区域地图”等。欣赏着自己的拼图成果,孩子们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课外活动中,教师还设计了让孩子们动手制作主题展板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帮助制作了大量的中国结、红色花灯等手工作品。当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主题展板呈现于校园时,学生被红色文化熏陶与感染,深刻地感受到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四、精选四种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智力残疾儿童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分析阶段,缺乏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为孩子们提供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等能力。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的氛围,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前布置教室,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教学能够优化语言生活与语言学习环境,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主动参与。创设的情境应当自然兼具审美情趣,并且具有较深的文化意蕴。情境教学以“情”与“境”编织着教育的经纬线,拉近学生现实生活与语言学习的距离,让语文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教师还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栏等载体,宣传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精神。“每日一歌”,让红色歌曲成为校园音乐的主旋律;每天晨读十五分钟的红色绘本阅读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周五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红色故事我来讲”专题,让学生在讲述、聆听红色经典故事中接受熏陶教育。学校还邀请宣讲团进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受教育深。

(二)开展兴趣游戏

在特教学校,教师要上好课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智障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差,不随意注意占优势。教师将学习任务游戏化,将枯燥的学习任务变得新颖和充满乐趣是减少智力障碍学生注意力分散的一个有效方法。游戏让儿童得以生活于梦想世界中,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游戏,让学生采用多感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红色教育研学实践活动,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

《新课标》在智力障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要求“能阅读简单的绘本或儿童文学作品,累计阅读绘本或图书18本以上,能累计诵读或背诵儿歌、童谣、儿童诗、古诗18~50首”;在综合性学习方面要求“能结合生活语文的学习,参与语言活动、文化生活,参与社会生活;能尝试用文字、图画、照片、现代媒体等多种方法呈现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海安特校的教师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深入开展“八个会”与“八个一”活动。“八个会”即:红色故事我会讲、红色小品我会演、红色诗歌我会诵、红色作品我会画、红色句子我会写、红色歌曲我会唱、红色历史我会讲、红色手工我会做。“八个一”即:学唱一首红色歌曲、阅读一本红色书刊、开展一次阅读交流、创作一幅书画作品、观看一部爱国电影,举行一次诵读比赛、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八个会”和“八个一”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利用资源,精心设计,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让红色基因走进课堂。学生积极参与,感受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的红色教育蕴育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紧密联系生活

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真正的教育应在生活历程中,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下。智力落后学生的理解能力差,抽象概括水平低,教师须在了解学生生活现状及生活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上,善于把红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变抽象的知识为形象化的、简单易懂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引导智障学生观察生活,并使学生通过观察扩大视野、理解内容、认识生活、提升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加强生活与课堂教学的沟通,又让教学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增强生活经验,学会生活,掌握知识,做生活的主人,为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奠基。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红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获取信息,做出反应,依据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生活语文教学中经常性地渗透红色教育,既能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友善交流的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四)注重学科整合

智力障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举一反三,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方式不适合于他们。多学科综合,不仅能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良好心理品质。海安特校的教师遵循“小步子,多循环,螺旋状上升”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将思想品德、生活语文、生活适应、感统训练、唱游与律动等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使学生能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感知、理解所学知识中蕴含的红色文化。

红色教育是灵魂工程、基础工程、生命工程。红色教育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蕴涵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关系到智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如何更好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如何更深入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海安特教人且行且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利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递红色力量,让残疾学生更深地接受红色精神教育、红色文化熏陶,帮助他们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合格的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红色活动生活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红色是什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红色在哪里?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追忆红色浪漫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