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与“五色”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

2021-12-28 16:00李西元
辽宁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五色信息化信息技术

李西元

(锦州市凌河区解放小学教育集团)

近年来,我校根据辽宁省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立足学生实际,开展校本化课程实践,构建以“红色德育、蓝色智育、金色体育、紫色美育、绿色成长”为内容的“五色”课程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质、高效、高速落实教育目标,学校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与“五色”课程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教育智慧云平台、移动终端为支撑,以信息化科技手段链接教师、学校和家长,以大数据服务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破解制约课程发展难题,促进课程建设,实现“五色”课程内涵提升,推动学校集团化、跨越式发展。

一、设施建设: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互联网+教育”目标,我校不断加快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为学生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一)加大硬件设施投入

几年来,我校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安排专项经费,实现了百兆光纤宽带专线入校,将每间教室、办公室纳入校园网体系,将每班原有的一体机升级为交互式触摸白板;新建录播教室、多功能报告厅;配备机器人教室、电子阅读室、创客教室以及音乐、书法、美术、实验室等专业的信息化教室,打造“互联网+教育”高地。

(二)加快软件迭代升级

我校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系统和门户网站,与教育智慧云整合,实现办公、教学、人事、宣传、招生等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打造多功能集成化教育平台,实现管理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钉钉办公管理系统”实现了云端办公,破解多校区的时空限制,全面、实时、零距离沟通教育教学工作;逐步推进新型技术和产品的选择,将畅言系统、乐智网、希沃教学助手、思维导图等教育软件引进课堂,将更多的教育资源纳入“五色”课程体系,成为学生的“数码学习港”;通过电脑、手机、Pad等学习终端,指导学生安装了超星阅读、作业盒子、出口成章等学习软件,实现了校内外的互联互通,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使课程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

二、师训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我校不断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遵循“科学规划、分层提高、按需开展、注重实效”等原则,打造四个团队,落实四项目标,构建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育信息化队伍。

(一)打造四个团队

即领导团队、教师团队、核心团队、管理团体。一是领导班子顶层设计。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专职副校长为成员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建设规划,组织管理,统一实施。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责任和工作任务,并督促各项工作有序落实,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应用奠定基础。二是学科教师深度学习。充分发挥学科教师在信息化建设上的作用,要求一线教师全员、全面、全程参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培训。通过实践操作,实现全体教师利用校园网及智慧云平台处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以应用为驱动,侧重软件应用和资源开发,不断推动信息化进程;邀请信息技术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开展微课、慕课等专题教学竞赛,并面向全体教师推送精品课例,以点带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打造了一支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和高效落实,将信息化建设和“五色”课程深度融合。三是核心团队提供支持。根据实际需要,学校组建由骨干教师牵头的软件开发、视频剪辑、新闻宣传、网络维修等核心团队,为各项活动服务,支持和保障“五色”课程建设。四是专职人员提供保障。由微机教师和后勤部门联合组成专职管理团队,负责信息设施及软件的运维工作。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及《网络安全法》要求,加强管理,定期测评,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构建安全的网络空间,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平稳进行。

(二)落实四项目标

即新、实、融、创。“新”,即:一是不断更新教师“以人为本、学习导向”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二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教师对新设备、新软件的使用培训,不断追逐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保持理论前沿、技术前瞻。“实”即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实际需求的结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步提高。“融”即抓住关键点,找准融合点,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的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既能辅助教师的教,又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从而真正改变教学结构。“创”即推动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开展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上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并不断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应用,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我校的四个团队、四项目标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培养了“有技术、有智慧、有文化”的信息技术教师,确保学校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

三、共享创新:为高效课程保驾护航

我校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服务“教+学”为核心,打造信息化教育环境,提供信息化教育支持,促进“五色”课程落地。

(一)教育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同时也是资源的使用者、受益者。我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共享库”。涵盖小学1~6年级11个学科的教学设计、同步资源、随堂检测、课后回顾等万余篇教学资料,覆盖“教、学、测、评”等全部教学场景,教师可在线修改、直接运行,形成“人人时时处处”都能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开通集团校区间的视频会议系统,远程直播观课,同步教学研讨,实现开放互动的云端教研。“教师论坛”BBS研讨平台通过线上教学研究的方式实现网上教研。录播教室使用智能录播系统,实现全过程、全场景记录课堂教学,并将IP地址面向各校区和联盟校开放,近400名教师可以随时访问课堂实录,进行观摩研究。

(二)课堂教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如何运用和深入挖掘是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有效运用,才能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我校建设的“互联网+”学习环境,跨越了传统教育的形式、边界,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五色”课程建设在信息化的支持下不断推陈出新。

(三)交互课程

与传统信息化课堂的“机械化”不同,我校为每个班级安装一体化交互性白板,实现电脑、一体机和手机兼容,其中的编辑、标注、储存等功能促进了课堂结构优化和过程灵活实施。

(四)泛在课程

我校在教育智慧云平台上传了各个学科的微课、课后检测及拓展练习,并建立了电子图书馆,方便学生利用平板、手机等终端走进课程,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效率更高。在泛在学习的基础上,学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师为学生推送学习资源,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得到彻底落实。

(五)个性课程

作为班级授课的有效补充,我校鼓励学生在平台上开展“自助式”学习,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背景、爱好特长、长远目标等,选择性观看各学科、各知识点的课程,进行“一对一”个性化学习。在线上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钉钉及翼校通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方便教师答疑解惑。这样精准、高效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实现最大化的个性发展。

(六)项目课程

在互联网海量资源的支持下,我校不断开发项目式学习方案。例如,通过大数据调查及线上问卷,教师发现学生对校本课程“古韵馨香”很感兴趣,尤其喜欢诗人李白。据此将几个学科进行课程整合,开发“大数据下识李白”“李白的朋友圈”“李白自驾走中国”“诗与酒——李白作品赏析”等一系列精品课程,体现了信息化教育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收到良好效果。

(七)开放课程

我校信息化建设使传统教学环境的时空不断向纵深拓展,依托网络空间及数字化资源开展各种线上活动。例如,社团成果展示、云端德育活动(升旗仪式、大队会、毕业典礼)、“为家乡代言”VCR展播、安全健康讲座等,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几年来,我校的慕课、微课、跨学科课程、项目式学习、创客课程等得到了飞速发展,教学水平跨越式提高。学校先后有近20名教师获得“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并承办“优课在线会客室”活动,充分展示了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可喜成果。

四、多元评价:为学生提供个性空间

信息化建设为“五色”课程的协同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让过程性评价成为可能,改变原有评价主体单一、内容僵化、时间滞后等问题,促进了精准的“教”与个性化的“学”,实现课程管理的高效运作。

(一)过程性动态管理

在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利用的现今,我校建立了精准、全面的教学分析系统,实现课堂的过程性动态评价。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大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收集学生的学习经历,对学生学习的起点、终点以及过程进行精细分析,实现课程的动态化管理,为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条件。例如,学校通过信息终端电子阅读器对学生进行实时监测,基于数据分析诊断来考察每名学生的阅读状况及学生整体的阅读倾向、习惯、问题等,这样有利于教师依据动态数据来制定具体措施干预学生阅读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

(二)多维度评价体系

我校智慧教育云平台“素质评价”板块涵盖20余项指标。建立“四层五维”学生个人立体评价体系,形式上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四个层次,内容上涵盖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关注学生发展,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引领学生成长为“品行端正,学态儒雅”的良好少年。

“家长评”是我校“四层五维”评价体系的特色之一。家长通过终端登录智慧教育云平台,一站式了解学生日常行为、学业成绩、体质监测、个性特长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参与学生成长档案袋、荣誉申报、秀空间等资料的整理和完善;还可以通过投票管理、问卷调查等形式间接参与学校管理,表达自己教育观点。云平台实现“单一访问点,服务个性化”,有效进行家校沟通,形成育人合力。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由深度融合向创新使用过渡,为“五色”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以现代化、网络化、开放化的全新姿态,迈进全面立德树人的教育之路。我们会继续以学生为中心,推动“五色”课程创新发展,不断开辟“互联网+教育”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五色信息化信息技术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五色田畈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