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共同育人格局的路径

2021-12-28 16:00张晓升孙荣春
辽宁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家校办学育人

张晓升,孙荣春,韩 枫

(营口市站前区健康小学)

近年来,营口市站前区健康小学坚持特色办学,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共同育人格局,推进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一、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共同育人格局的实施路径

(一)举办家校论坛

我校的家校论坛活动至今已开展了5年多的时间,每半年一次,邀请学生、家长和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积极互动。

家校论坛把握四个原则和特点。一是把握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论坛题目;二是着眼于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三是围绕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长热点展开,突出德育、劳动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内容;四是充分体现家长、学生、教师的互通互动。

5年来,我校共聘请10多位社会名人,举办了10多期家校论坛活动,累计参与的家长有4000余人。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在2016年8月的家校论坛上,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愿,邀请营口市青年作家秋红作题为“原来书是这么读的”的讲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近两年来,学生在市级刊物上发表佳作200多篇,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我校还为写作成绩突出的学生制作了宣传板和门型展架,激励其多读书、读好书。2016年,我校在22个班级的走廊增设了“自主阅读书柜”;2018年上半年新建了200多平米的“图书屋”。

(二)发挥少年军校的育人作用

我校是教育部和国防教育办于1991年确立的辽南地区唯一一所少年军校示范校。28年来,我校利用这块阵地开展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军训活动,进行军魂、军纪、军风的培训教育,促进学生能文能武、全面发展。许多学生通过少年军校的培养,练就了过硬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我校开展“四走进”,即走进部队、走进国防教育基地、走进课堂、走进社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少年军训。在少年军校建设中,我校模拟军队革命化、军事化、现代化建设,做到了以下四点。

一是突出“学军”这个特点,着重加强国防知识学习和“学军”训练。二是把握课堂训练这个侧重点。学校每周安排两节军体课,利用校本教材,邀请部队战士和营口市信息技术学校兵役班的学生任教官,实行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高年级主要是形体训练,如立行走,规范行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低年级主要训练站姿、坐姿和行姿,与学校队列体操相配合。课堂培训主要是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等。三是坚持抓住儿童成长规律,从实际出发,按不同学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设置课程和训练科目的强度,扎实推进少年军事训练工作。四是抓好结合点。开展军事训练与家庭、社会相结合。邀请家长参观重要的训练活动、展示和汇报表演训练等,邀请各级各界领导、社会人士现场指导;坚持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坚持军训科目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相结合。通过这些有机的结合,促使少年军校活动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轨道,突出了办学特色,收到了明显效果。

我校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国防教育中融知识、思想、科学、技能为一体,有机渗透融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国防知识教育。例如:语文课《美丽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教师适时介绍南疆现状,激发学生从小学文化、长大守边疆的志向;在数学课上将“面积的认识”“比例尺”的教学与祖国疆域知识结合起来,将国防教育孕育其中;在音乐课上教学生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打靶归来”“小号手之歌”等革命歌曲,弘扬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育人

我校因地制宜,利用社会资源加强育人格局建设,用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等育人功能,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名师专家、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构建与党政机关、街道社区等共同育人的格局。在坚持上好社会实践课外,妥善有序地安排研学旅行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近两年,我校多次邀请老红军、老战士讲述革命故事,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课堂开展讲座;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博物馆、图书馆、气象台、消防队、检察机关、光荣院、养老院等场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今年4月,我校组织200多名学生参加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全市读书启动仪式”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全民读书的氛围,使其更加热爱阅读。

(四)开展好“21天好习惯”养成活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等对孩子们的人生成长十分重要。因此,我校从2017年开始开展“21天好习惯的养成”这项活动。活动中,学生是好习惯的践行者,家长和教师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和见证者。通过好习惯养成活动,许多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举止言行文明大方。

二、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共同育人格局的启示

我校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共同育人格局,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取得良好效果。

(一)办学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动性、自觉性进一步提高。通过这项工作的探索,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增强。我校把课堂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新型教学关系进一步确立

学校的育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办学质量。我校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环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格局,形成了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衔接,推进了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的改革,使教学更加多元、开放和跨学科。这种教育教学方式更加立体化、综合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

我校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要求,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敢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学生的精神更加饱满,人格更加完善。

(四)教育目标进一步实现

多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满意度不断攀升。通过启迪、激发、唤醒、点燃、实践等措施提高学生的精神高度,不仅传授学科知识,而是把正确的人格养成放在核心位置,办学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探索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家校办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