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让言传身教彰其应然

2021-12-28 23:25河北省教育厅刘凤彪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言传身教师德师育人

河北省教育厅 刘凤彪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正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动员令,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和学生通过教与学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密不可分。好老师的言传身教就是学生观摩的对象,就是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鲜活的课程思政“教材”。好老师的言传身教,体现在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之中。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言传身教,对于彰显、提升师德师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务学不如务求师。”

扬雄认为儿童是在模仿、跟随老师的言行中成长起来的。老师是“范本”、榜样,影响着儿童未来命运的发展,所以单纯的学习不如去努力寻找好的人生导师。老师用模范的行为纠正不模范的行为,用模范的人格改造不模范的人格,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既然老师就是学生的楷模,老师的言传身教就必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形成和人格发育。不管老师知识多么渊博,在课堂教学上多么旁征博引,也不管老师的教学能力多么高超,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知识点多么符合实际,如果课上课下不一、校内校外两样,其任何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甚至自相矛盾的。

不管哪个学龄、年级,学生都是在课堂上聆听老师的讲课,在生活中观摩老师的行动、模仿老师的行为。老师在言行中表露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也即在言传身教中展现其师德师风,成为更高层次的课程思政。这就是扬雄《法言》中的那句话:“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

老师走在校园、站在讲台,好比是在聚光灯下、舞台中央。老师做到“身正”,学生必然“不令而行”。老师前导而游,学生尾随从之,这是润物无声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领悟人生真谛,是最有说服力、最有成效的教育。

2.“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言。”

既然老师是“桐子之命也”,那么就肩负了“人之模范”的神圣职责,就不应该只是沉迷于学术学理的象牙塔之内,而应该放眼社会、关注人文、体察世情。老师不仅要追求学术学理的优秀,也要格外注意自身言行对身边学生的影响。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言。”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的这段话其实很长。他先是论及《诗经》《尚书》帮助人们抒发心志、昂扬情绪,《礼经》《乐经》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周易》《春秋》让人增长才干、知书达理,指出六艺的学问都很重要,但又各有所长。然后他将此概括为一个好老师既能通达六艺又能谨言慎行的道理。最后,他又谈到了自己所尊崇的理想化的教学方法。

我们今天理解这句话,则应立足于新时代肩负着育人使命的好老师的特质。做好老师,第一要努力做“名师”。名师就是在授课讲学、学术研究、率队攻关等方面无空白、皆出色,实现教书职业的最高理想。第二还要努力做“明师”。“欲明人者先自明”。明师就是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达的理念认知,先做到自明,再走向使人明,实现育人职责的最大价值。

3.“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韩愈在《进学解》中讲的这句话,是指孟子和荀子两位大儒说出的话都已经成为传世的经典,他们的举手投足也已经成为人们遵从的法则,他们的言行远超常人,德行功业堪比圣人。同样,在学生眼里,老师就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圣人”,是模仿跟从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在给学生以有力的示范和影响。“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既是好老师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也是对好老师的一种职业约束。所以我们说,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走向崇高和伟大;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不只是在课堂上教书,更要在生活中育人;选择了教师,就要自觉地从经师、业师走向人师,实现教师的最高境界、最高理想。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是常谈常新的永恒话题,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高尚的师德是永无止境的职业追求,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而课程思政、好老师、师德建设,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而已。现实中,好老师就是以其言传身教所呈现的师德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好老师的神态气质、秉性修养甚至语言风格、个人偏好都是在给学生做示范。好老师也正是以其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成为了学生人生成长的“引路人”、塑造心灵的“大先生”。

人是道德的统一体。人的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好老师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师在教育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其自身也在成长进步。就像我们曾在《课程思政建设让课堂教学复其本然》中说课堂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阵地一样,教育事业其实也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实践。教育活动,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活动。或者说,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实现老师自身的发展和提升,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另一个收获。

王国维曾经借用传统经典诗词诗意地描绘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和在课程思政建设主导下形成的完整的课堂教学、高超的教育能力、高尚的师德师风何其相似!课堂教学复其本然,就是教师充分履行“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基本达到了教师岗位的各项要求,步入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境界;教育能力成其必然,就是教师以事业为重、用心灵育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步入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二境界;言传身教、师德师风彰其应然,就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学识魅力、人格魅力影响、熏陶学生,步入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三境界。

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然、必然、应然三境界既是互补、互助的,也是贯通、相融的。它们都以高尚的师德师风为原点和归宿,成为教师践行育人使命的根本途径。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最终必将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言传身教师德师育人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言传身教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江永:“码”上举报 师德师风问题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增进亲子关系的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