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关系研究

2021-12-28 06:48左云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左云

〔摘要〕本文以贸易竞争性、互补性为切入点,采用多个测算指数,从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及贸易联系紧密程度三个层面,对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关系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发现双方贸易合作的潜力空间。结果表明: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竞争性、互补性都逐渐上升,但贸易互补性大于贸易竞争性;双方贸易互补性以产业间贸易形态为特征;贸易联系紧密度不够,但呈现逐渐加强的趋势。本文建议通过加快推动自贸区建立,深化双方能源合作,加快出口部门产业升级,拓展多领域合作等措施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贸易互补优势并协调多方利益分配,以期进一步拓展双方的经贸合作关系。

〔关键词〕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竞争性;贸易互补性;贸易联系紧密度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21)06-0023-12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不仅得到了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认可,而且中国与共建各方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经贸合作层次也不断升级。2020年以来,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没有影响“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稳步推进,显示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各方之间贸易关系的强大韧性[1]。而欧亚经济联盟是中国对外开放向西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核心区域,拓展双方的贸易关系、不断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环节。尤其是2018年正式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标志着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进入了务实合作与制度构建同步推进的新阶段。从此,双方的经贸合作在“1+1”和“5+1”的模式下共同展开,两种模式的有效互动将进一步促进双方的互融互通和对接合作[2]。

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個新阶段,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更为深入地介入到了全球贸易体系中。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2000—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由742.96亿美元升至45 675.2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5%,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由4%升至13%。目前,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也是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为全球贸易伙伴创造了大量就业和投资机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3]。而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贸易伙伴关系从欧亚经济联盟成立开始就在加速升级中,2015年5月中俄两国发表“一带一盟”对接联合声明,开启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发展的新范式,2016年中国商务部与欧亚经济委员会宣布启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方面的协定谈判,2018年5月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及其成员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2019年10月该协定正式生效。短短四年时间,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经贸合作就从项目带动迈向制度引领的新阶段,双边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2009—2019年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贸易总额由589.98亿美元升至  1 416.37亿美元,贸易总额增幅达140%,年均贸易增速达7%,整体呈现增长的态势。然而,相比于两个经济体的巨大体量,目前的贸易规模并没有达到战略合作的预期目标,2019年双边贸易额也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仍有巨大的贸易提升空间。

据欧亚经济委员会统计,2015—2018年欧亚经济联盟与盟外国家的贸易总额由5 793.83亿美元升至7 538.36亿美元,其中,与中国的贸易额由782.47亿美元升至1 270.00亿美元,占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14%升至17%。与此相比,来自欧盟的重要伙伴国德国和荷兰所占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均不超过10%,中国成为欧亚经济联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而欧亚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额仅由2015年的456.16亿美元升至2018年的602.62亿美元,总体呈现贸易规模不大、经济协作水平不高的特点。表面上看,在欧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对双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采取主动立场,而欧亚经济联盟偏向被动保护的主张[4]。实际上,由于欧亚经济联盟内部较小的贸易规模、相似的贸易结构无法对其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良好的作用,加强欧亚经济联盟对外的贸易合作关系,特别是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就成为其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因此,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对双方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光明的合作前景达成了共识[5]。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贸易竞争性何在、贸易互补性强弱及贸易联系紧密度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就有助于明晰双方经贸合作的现状和特征,为进一步拓展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贸易关系、挖掘贸易合作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贸易关系测量方法的研究

贸易关系的确定是研究双边贸易的基础,对确定双边贸易合作有无潜力具有重大作用,贸易互补性越强则贸易合作产生的利益越大,合作潜力也越大。学界关于贸易关系的测量方法很多,而国内专门分析经济体间贸易关系的文献主要分两类:一类采用单一种类统计指标对贸易竞争性或互补性进行细分数据的研究,于津平[6]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改进后的综合性互补指数(TCI)对中国与东亚国家的贸易商品类别是否具有互补性进行测量;孙林[7]、喻志军[8]分别采用出口相似性指数(ESI)、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中国与日韩、中国与美德的贸易竞争关系进行分析;钟明容和王俊[9]基于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I指数)的测量,对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研究。另一类采用多种统计指标划分不同维度对贸易关系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比较分析,崔登峰和邵伟[10]、杨承佳和何继业[11]都综合采用上述多个改进后的指数,分别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总体、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贸易关系进行多方位的研究;胡玫和郑伟[12]将多个贸易指标分成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和产业竞争力三个维度,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区域国家的贸易关系进行测量与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