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的构建

2021-12-28 14:43何嘉欢谢胜利苏雷周郭许
高教学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三全育人

何嘉欢 谢胜利 苏雷 周郭许

摘  要: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回应了“落实以生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坚守立德树人,回归教育初心”的时代召唤,是新时代实现“三全育人”,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以“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应坚持“价值导向是根本,落实立德树人;能力培养是基础,坚持守正创新;人文关怀是关键,加强情感赋能;制度建设是保障,确保管理规范”的原则,落实协同育人机制、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丰富和完善育人载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6-0163-04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mode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graduate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mode of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guidance community responds to "implementing student-oriented, promot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adhering to the moral education,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mind of educ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ree-in-on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the educational model of guiding commu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three Qualities",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value orientation is fundamental and moral cultivationis implemented; ability training is the foundation, innovation is adhered; humanistic care is the key to strengthen emotional empowerment; the principl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o guarantee and ensure the management standard, implement th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enrich and improve the carrier of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Three-in-one education"; guiding-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 mode

2016年12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2],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根本战略遵循。由此,在当下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应坚持“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和完善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

一、时代召唤: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的价值意蕴

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顺应时代要求、响应国家号召、遵从现代化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其是落实以生为本、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坚守立德树人、回归教育初心的具体实践。

(一)落实以生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3]。《中国制造2025》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学科之间日益呈现出交叉融合趋势,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不断推进,给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跟时代发展节奏,紧扣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专业,积极探索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加快“双一流”建设,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于人,在于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部分导师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相对专一,大多为某一研究方向的精耕细作,深入钻研,与目前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欠相适应。基于此,为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并构建多元协同的高校育人模式就显得尤为迫切,只有充分汇聚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融合各方优势,激发不同主体间的活力,倡导团队与团队、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元协同,构建以“高校导学共同体”为核心的育人模式,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坚守立德树人,回归教育初心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自古以来,“尊师重教”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了以每年的9月10日为我国教师节纪念日,开启了我国“尊师重教”的新纪元。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导学关系承袭了和谐向好的基本面。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招、教学科研的变革、教育内卷的焦虑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导学关系异化的现象。呈现出导学关系功利化、经济化、冷漠化等倾向。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导师因“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简称,通常是指初入职场、年龄小于35岁、中初级职称的一类人群)生存压力,片面重视带学生“拿项目、做科研、发论文”的业绩指标,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人文关怀,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存在较大的现实差距。近年来,个别导学关系极为恶劣和畸形的极端案例也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一时间成为网络媒体关照的热点与焦点,将高校导学关系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导师的职业认同感,挫伤了部分相关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基于此,为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作为导师,应回归教育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二、逻辑起点:“三全育人”理念与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的内在关联

“三全育人”理念与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具有密切的内在逻辑关联。从实践层面看,高校导学共同体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载体;从理论层面看,“三全育人”理念为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

(一)高校导学共同体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载体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4](“三全育人”)的理念。其后,从教育部至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深入推动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相较于以班团组织为单位的本科生培养模式而言,研究生培养模式弱化了班团组织的概念,更多的是以导师或实验室为单位进行相对分散式、独立式的培养。其中,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品德修养、学术水平、人格魅力对研究生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这往往也令不同的导师团队、不同的实验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师门”或“师风”文化。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师门”间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与互动環境对以某位特定导师为中心的学术团队的学术理念的传承及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这种现象难免与当下多元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不相适宜,与党和国家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不相适应。高校导学共同体的构建,打破了相对独立的“师门”组织,其倡导团队与团队、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元协同,以更好地汇聚育人力量、整合育人资源、融合育人优势、拓宽育人载体,激发不同主体间的活力,进而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最终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扎实前进。

(二)“三全育人”理念为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提供理论指导

以时间轴为线索,追溯“三全育人”理念形成的历史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得知,“三全育人”理念的演变是与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历程相吻合、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其萌芽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蓬勃于21世纪初期,逐步成熟完善于新时代。2017年《意见》的提出,坚定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理念,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有益探索,贯彻落实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依托了“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论精髓。要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把握“三全育人”理念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间的内在逻辑:“全员”指向育人主体的广泛性,着力提升思政工作的广度;“全过程”指向育人时空的连续性,着力提升思政工作的深度;“全方位”指向育人载体的丰富性,着力提升思政工作的效度。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承,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为高校导学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实践探索:以“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

作者所在的二级学院,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持续重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研究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进程,通过制定原则,归纳基本方法,逐步探索出了以“三全育人”理念构建的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窃以为可以以此作为实例分析。

(一)以“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的原则

1. 价值导向是根本,落实立德树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正确政治方向和家国情怀的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此,在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和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5]。

2. 能力培养是基础,坚持守正创新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2]”可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的重要性。因此,在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的过程中,导师团队要重视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通过创设优良的学术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注人民群众需求,关切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动态,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动能,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守正创新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3. 人文关怀是关键,加强情感赋能

部分负面的导学关系报道折射出部分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非正常化。要改善此类不良现象,必须重视导学间的良性沟通与情感互动。作为导师,除了做学生学术上的引路人,也应关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发展,做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此外,还应在生活中多关心、爱护学生,尽己所能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学生,亦必须做到尊师重道,主动向导师请教,定期向导师汇报学术科研进展与生活近况。同样地,在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的过程中,要求導学间要同向发力、相向而行,如此方能畅通导学间的沟通渠道,加强导学间情感赋能,促进高校导学共同体的和谐稳定。

4. 制度建设是保障,确保管理规范

各行业内的“内卷”现象一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高校“内卷”现象亦不例外,其折射出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亟待优化。为此,高校需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积极革新育人评价体系,规范管理体制,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构建和谐的高校导学共同体保驾护航。一方面,需完善导师的考核机制,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考核评估的全过程,真正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应革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强化学生中心和产出导向,持续推进和落实“以生为本”“四个回归”的基本要求,破除“五唯”顽瘴痼疾。

(二)以“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的基本方法

1. 落实协同育人机制

全员育人即整合校内全部育人资源,做到协同育人。在研究生培养中,要充分激发导师这个“第一责任人”的统领与协调作用,既要做好育人的“责任人”,也要充当好其他育人主体的“协调者”角色。高校导学共同体摒弃了相对传统的导学间分散式、独立式的培养模式,其更为倡导团队与团队、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元协同。以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党支部导学共同体为例,该导学共同体依托于学院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党支部而建立。该团队党支部书记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是一位超过3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其带领下,支部团队于2018年获得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年获批教育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整个导学共同体由四个研究团队构成,分别是智能制造党小组团队、北斗导航党小组团队、精准检测党小组团队以及移动医疗党小组团队。团队中的每一位导师都须自觉肩负起全员育人的使命担当,关心关照导学共同体中的每一位学生。各团队间通过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形式多样的政治学习活动、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等,打破各团队间的育人藩篱,通过不同主体间的共建、共联盘活现有育人资源,实现了团队间互动、互联的良性循环,达到了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效果。

2. 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全过程育人即对研究生的培养要从研究生入学一直贯穿到研究生毕业离校。当下有不少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得比较细致,不但做到了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全过程育人,更有甚者还在此基础上,适度延长了育人过程。以作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为深入挖掘与培育本校考研、读研的优质本科生源,搭建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的学习沟通桥梁,学校持续推进实施了“千苗计划”研究生优质生源培育工程,为优秀学生配备导师并进行专业素质培养,定期跟踪其学习、科研状况,形成持续支持系统。基于此,高校导学共同体就能充分发挥导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元协同作用。以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党支部导学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为例,导学共同体内的导师在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会提前与“千苗计划”培育库里的本科生交流沟通,通过带领本科生参加导学共同体举办的科研活动,了解他们的科研兴趣,更为精准地为其定制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导学共同体的研究生们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同侪引领的作用,例如举办优秀师兄经验分享会,吸引优秀的本科生加入团队,带领本科生开展日常科研训练,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以便帮助他们提前适应研究生的科研学习方式和日常生活节奏,缩短入学后的适应期,快速平稳地完成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接续培养。

3. 丰富和完善育人载体

全方位育人即是要延伸工作触角、创新工作路径,不断丰富和完善育人载体,形成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在高校导学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导师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从上至下有意识地将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入脑入心。以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党支部导学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为例,导学共同体中的导师们会定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开展交叉学科或交叉研究方向的“跨界”教研活动,以此提升导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时,导师们力争做到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自然地融于课堂之中,引导研究生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为导向,使科研实践瞄准国家相关领域“卡脖子”技术的需求,努力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理念。此外,该团队以导学共同体为单位,有规律地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文体团建活动,如“导师面对面”“导学午餐会”“学术科研沙龙”、羽毛球赛、足球赛等,以此丰富研究生的课余生活,促进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最后,该导学共同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育人方式,倡导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导学共同体成员根据抗疫需要,成立了“火线研发小组”,针对医务人员因穿着防护服而不便使用传统听诊器的问题,日以继夜地研制出了“数字智能听诊器”,为抗疫一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用行动诠释了信仰,展现了榜样的力量。

四、结束语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的构建,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的一次探索性回答,以期为研究生质量培养的提升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考。高校导学共同体作为“三全育人”的有效载体,其精髓就在于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汇聚一切育人力量、创新方法、革新体制,形成教育合力,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高校导学共同体育人模式的具体应用应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N].人民日报,2020-7-30.

[3]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6):4-1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

[5]洪大用.向史而新 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21-8-17.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三全育人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育人模式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