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统整教学研究初探

2021-12-28 23:18张宇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8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初中

张宇辉

【摘要】古诗词学习与语文核心素养密切相关。但是古诗词的知识比较零散,教师大多惯于单首诗歌的教学,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诗歌知识体系。统整教学可以把诗歌的各种知识整合起来,使之系统化,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对诗歌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初中;古诗词;统整教学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古而不衰。古诗词能陶冶性情,增加生活情趣,提高鉴赏能力,也能体会到诗人的人生感悟。一直以来,诗歌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长期以来,诗歌教学都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可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

古诗词学习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都密切相关,是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古诗词学习的效率一直不高。教师在诗歌教学时通常采用单首诗歌分析讲解的教学方法,把诗歌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让学生识记重要内容,着重落实在诗歌的背诵上面。忽视了诗歌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统整方法重组诗歌教学的内容。把零散的,分布于各册各单元课文书上的所有诗歌系统化,统整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学习的整体。

统整教学是教师围绕某一学科内部知识建构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并开展系统知识教学的过程。从教学内容的统整角度来看,统整内容主要是围绕某一学科知识中心进行提炼整合的知识性内容。从教学意义来看,统整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依据学情调整教学内容,创设高效课堂。

语文统整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中对知识内容框架与结构的潜在划分,有利于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情感与知识内容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对教学资源进行贯通式整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學生在统整学习中形成古诗词的内容体系建构,最终使古诗词学习走向内化与体验感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古诗词统整教学是以语文教材和学生为起点,以教学方式为支撑,以达到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整合性教学。在古诗词方面,教学资源的统整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划分:

一、以历史时间进行统整

以朝代先后为顺,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时间概念。学习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不同诗人诗作,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更多的认识。也能理解其共性特点,情感表达。教师通常在讲解古诗文时都是单个进行背景介绍,很少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纵观看待。这是缺乏历史观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时间为序的统整梳理又可分为朝代的整合,体裁的整合,作家作品的整合三种梳理方式:

(一)朝代的整合

以部编人教版为例,其实每册书的诗歌编排整体都是以朝代为顺序的。但由于分单元编排,又分课内讲读与课外诵读。这样会弱化了朝代顺序。这时候就需要把整册书的诗歌进行重新的编排,按朝代先后进行统整。每册书的诗歌按朝代顺序统整好。学完6册书,再把所有诗歌再进行一次大的统整。纵观6册课本,共83首古诗。其中西周1首,东汉5首,晋1首,南北朝2首,唐39首,宋24首,元3首,明1首,清5首。从中可看出诗歌集中在唐宋两朝。共占总数的76 %左右。这两朝恰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是诗歌写得最多最好的时期。所以从整体看各朝代诗歌的数量分布是符合诗歌发展规律的。通过整合梳理,学生更能了解到诗歌发展的整体过程。

(二)体裁的整合

由于古诗体裁与朝代关系紧密,这种统整方式实际上也把体裁进行了划分。以部分诗歌为例,出现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诗歌体裁有:

以朝代来说,唐代以前的一般都归入古体诗;唐代是以近体诗(格律诗)为主,主要分绝句和律诗两大类;宋代以词为主;元、明又出现了曲。每朝都会有一种主要的诗歌形式。但同时也会兼容以前的旧诗歌形式。

诗歌的体裁不同,结构也不一样。学生对不同体裁的诗歌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就能对各类不同的诗歌体裁有更清晰认识,能掌握不同体裁的结构特点,进而区分不同体裁的诗歌。同时也能对诗歌的发展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作家作品的整合

诗歌的历史悠久,各朝各代都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入选部编人教版课本的诗人共47人。其中以李白作品最多,有6首;其次是杜甫有5首;苏轼和辛弃疾4首;岑参、李商隐、陆游3首;曹操、王维、韩愈、刘禹锡、杜牧、李清照、文天祥、张养浩2首。其余入选诗人各1首。

其中,入选超过3首诗歌的诗人有7人。这些重要的诗人,可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整合。以便学生更全面了解该诗人的人生经历,情感的发展变化。对诗人各时期作品不同的内容主题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以杜甫为例,入选的5首诗歌大致时间和内容如下:

《望岳》,公元736年,杜甫青年时期出游泰山所作。抒发了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春望》,公元757年,安史之乱后,在沦陷区长安的所见,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月夜忆舍弟》,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几年后,国家四处战乱,杜甫的亲人离散,音信不通,引起诗人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761年秋,西南漂泊期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江南逢李龟年》,公元770年,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感慨万千。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杜甫的诗歌具有广阔的历史内容和冷峻的政治思考,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大都揭露民生疾苦,表現了大动荡背景下的社会变化。杜甫这五首诗,基本上贯穿了他一生,把他人生中重要的经历都体现出来了。通过整合,学生可以清晰看到“安史之乱”背景下的社会现实,人民在战乱下的痛苦生活。这比单首诗歌分析更能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作家作品的整合对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诗人及其诗歌是很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学会把诗歌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这样才能更贴近诗人的创作意图与思想感情。

二、以内容主题进行统整

诗歌内容题材广泛,其中蕴含的感情也各不相同。但在纷繁多样的诗歌题材中也存在着共性的一面。教师从诗歌的内容主题上进行统整,可打破时间朝代的局限,抓住诗歌感情上的共同点。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就能更快找到理解诗歌的角度与方法。

以“忧国忧民”和“建功报国”两个主题为例,结合教材中的诗歌,可做如下的整合:

(一)忧国忧民

1.揭露昏庸腐朽:“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杜牧

2.反映别离痛苦:“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杜甫

3.同情人民疾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白居易

4. 感慨国家命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文天祥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2.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

3.怀才不遇的愁苦:“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4.山河沦丧的痛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5.以死明志的忠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

6.年华逝去的悲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三、以审美意象进行统整

意象是诗歌中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古代诗歌中存在大量的意象,而且好多意象已经约定俗成,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意义上。对这些意象进行统整,归纳。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诗句传达的情感。

部编初中课本中出现的意象也比较多,常见的意象有山,月,江,夕阳,花,鸟,风雨,芳草,折柳,东风等等。下面以比较常见的“月”为例,可以进行以下内容整合:

(一)现行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出现的“月”意象:

(二)“月”意象的含义:

1.月亮亘古不变,表达时间的流逝: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月有圆有缺,常用指人间的悲欢离合,离情别绪。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3.月光冷清,常用来营造冷寂氛围,烘托伤感之情。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4.月色皓洁优美,也可表达宁静,美好之境。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5.月亮常用表达思乡之情: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月亮可以表达怀古伤今之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7.月亮还可以与其它意象一起,组成广阔,磅礴之境: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四、以表达技巧进行统整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对修辞手法、(下转第24版)(上接第8版)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表达技巧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文字的优美。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水平;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我选择了诗歌中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来整合。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双关。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用典,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情境交融。

统整的过程先是整合诗句,把使用同一种表达技巧的诗句找出来。接着分析技巧手法的使用。最后归纳出鉴赏分析同类表达技巧的要点和方法。下面以“拟人”和“虚实结合”两种表达技巧为例,可进行如下整合:

(一)拟人

1.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 谭嗣同

河流“犹嫌”拘束,山脉桀骜不驯,不知何谓平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山”人的感情。写出了黄河的壮阔和秦岭的险峻。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王维

运用了拟人修辞,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唯有明月,像我的知己朋友陪伴着我,所以我不感孤独。把明月人格化,像朋友陪伴诗人。表现诗人宁静泊,安闲自在,与世无争的心境。

鉴赏要点:(1)句子含义,(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动作,神态),写出了……的情景(特点),(3)表现了……的情感。

(二)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的表现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曹操

虚实结合,日月仿佛就在大海中运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结合一起。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温庭筠

昨夜梦见故乡的池塘中,一群群野鸭正在嬉戏。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美好的梦境与眼前的凄冷早行景色交织叠加,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鉴赏要点:(1)句子含义,(2)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虚写……,(3)表现了……情感。

五、结语

古诗词统整教学把散布于各册课本的诗歌整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诗歌知识系统。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适用性原则和简便性原则。注重知识之间的纵向关联和横向关联。优化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构和整合。实现知识的融合贯通,拓展延伸。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冶迪.如何通过课程统整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62.

[2]刘春文.整合主题,推进古诗文统整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0(12):40-43.

[3]嵇康.语文学科课程统整方式的思考与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5):34-35.

[4]王佳.从“月”意象看古典诗歌意象的构成[J].北方文学,2017(12):88.

(责任编辑:梁慧婵)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初中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