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趁机”的分布表现与语义特征

2021-12-28 22:28张博闻
现代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语义特征分布

张博闻

摘  要:副词“趁机”具有较强的唯状性,一般情况下紧贴谓语出现,主要表达“利用时机”义。在句类分布方面,“趁机”主要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在共现成分方面,“趁机”主要修饰自主动词和表示消极意义的动词,而且能够与“把”字句、“被”字句共现。根据“趁机”的分布表现,可以提取出其语义特征:目的凸显性、动量时量限制性、条件触发性与述人指向性。

关键词:“趁机”;分布;语义特征

一、引言

关于“趁机”的词类归属问题,学界一般将其归入副词中,但不同学者对副词“趁机”的认识有所差异。李泉将“趁机”这一类意义比较实在的副词进行单独分类研究,并将其归入刻意类[1](P509-517);张谊生将“趁机”归入描摹性副词中的时机类[2](P51-63);史金生将“趁机”归入情状副词中的方式类[3](P1-9)。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副词“趁机”的特点:一是“趁机”与动词之间的关系,“趁机”主要表现的是动作发生的方式、时机;二是“趁机”的语义表现,主要凸显施事的刻意目的。

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单独针对副词“趁机”的研究成果较少,只有王静从对比“趁机”和“乘机”的角度,对副词“趁机”的情况进行了考察[4](P69-73),但是并没有专门针对副词“趁机”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结合大量语料,深入探讨副词“趁机”的分布表现和语义特征。

二、副词“趁机”的分布表现

关于副词“趁机”的分布表现,可以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顺序,主要对“趁机”的句类分布、关联成分两个层面进行重点考察。

(一)副词“趁机”的句类分布表现

通过检索语料,可以发现,副词“趁机”主要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在感叹句和祈使句中出现的情况较少。

在陈述句中,副词“趁机”主要是出现在动词前面,描摹动作发生的时机,具有信息凸显作用。例如:

(1)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岸,清军当时只剩下南京一座孤城,革命军四面围攻,城内革命党人趁机起义,里应外合。(陈廷一《宋氏家族全传》)

例(1)中的“趁机”凸显了革命党人“起义”的时机,起到了信息凸显的作用。不过,副词“趁机”在陈述句的否定形式中的出现频率较低。本文检索了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CCL语料库,共筛选出2263条语料,副词“趁机”出现在否定形式陈述句中只有16例,其中,与“别”搭配3例,與“从不”搭配1例,与“没有”搭配7例,与“不要”搭配5例。例如:

(2)局领导每次下基层考察调研,也都能做到轻车简从,从不趁机游山玩水,收受礼物。(《人民日报》,1998-09-09)

(3)她急着想要得到你的肯定,甚至可能不顾一切的讨好你,但请别趁机做出会令他懊悔终生的事来。(翻译作品《龙枪编年史》)

从例(2)、例(3)中可以看出,副词“趁机”在陈述句的否定形式中主要表达两种含义:一是表示施事者没有利用时机做某事,如例(2);二是劝阻动作发出者不要利用某些时机来做出某些行为动作,如例(3)。

在疑问句中,“趁机”更倾向于进入反问句,经常与“为什么不”“何不”搭配使用,从而增强言者对动作发生的肯定态度。例如:

(4)刚才我说话的时候也是个好机会,你为什么不趁机把你剩下的那针筒打出来?(古龙《英雄无泪》)

(5)原来我还有点不好意思,转念一想,既然大家都狂欢作乐,我何不趁机享受一番?(朱邦复《巴西狂欢节》)

例(4)中,言者劝说听者打出来剩下的针筒,句中的“趁机”呼应了前一个分句中的“好机会”,增强了言者的语气和主观态度。例(5)中,是言者对自身进行的反问,前一个分句中的“大家都在狂欢作乐”和“趁机”的相呼应,增强了言者自身对于“享受”的态度。

副词“趁机”出现在感叹句和祈使句中的情况较少。通过语料收集和筛选,副词“趁机”出现在感叹句中有5例,如例(6);出现在祈使句中只有1例,如例(7):

(6)这简直就是趁机抢劫!(翻译作品《龙枪旅法师》)

(7)行了行了,你呀,别趁机装可怜相了!(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综上,从句类分布来看,副词“趁机”主要出现在肯定形式的陈述句中,很少进入否定形式的陈述句中。对于疑问句的选择,“趁机”主要出现在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态度,可以推测,言者在选择使用副词“趁机”时,已经判断动作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表现出主观上对于动作发生的肯定态度。

(二)副词“趁机”的共现成分考察

1.“趁机”对动词的选择

这里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出现在副词“趁机”前,与其一同搭配使用的动词;二是考察出现在副词“趁机”后,受其修饰的动词。

通过对语料的调查,可以发现,副词“趁机”之前的动词主要为能愿动词和表示个人意愿、心理活动的动词,其中,能愿动词有“想、会、要、应该”;表示个人意愿和心理活动的动词有“打算、希望、决定”。例如:

(8)所以造成擅建公墓者、擅自经营者、乱堆乱埋者都可以趁机钻空子,市民政局虽然有审批经营性公墓权,却没有处罚权。(1994年《报刊精选》)

(9)他打算趁机逃回大陆,但看守得紧,使他无法脱身,只好随火车来到台北林口湖下义士村,在那里被软禁了3个月。(1996年《作家文摘》)

出现在副词“趁机”后面,受其修饰的动词,虽然数量较多,但是其语义特点都比较鲜明,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这些动词多为自主动词,是有意识的动作行为。马庆株认为,自主动词的语义特征是“能由动作

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5](P157-180)。受到副词“趁机”修饰的动词,像“告诉、捞、观察、囤积、冒用”等,大多具备这样的特征。例如:

(10)他说,有时候比赛开始时坐板凳有好处,因为你可以趁机观察对方的进攻队员。(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11)新的头头更识货,要么上交给文物单位,要么私藏家里,甚至趁机捞点实惠卖掉。(李承鹏《寻人启事》)

从例(10)、例(11)中的动词“观察”“捞”可以看出,这些动作的发生都是由动作发出者主观上做出的决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性。

二是这些动词所表示出的动作行为目的性很强,大多是动作发出者为了获得特定利益而做出的,像“打劫、插手、攻击、囤积、鼓吹”等。例如:

(12)一些中间商趁机插手经营活动,一批钢材往往要倒几次手加几次价,既扩大虚假需求,又哄抬了价格,使钢材价格大大“离谱走调”。(《人民日报》,1994-08-26)

(13)军国主义分子趁机鼓吹要将“蛰居的日本”变为“世界的日本”、“扩张的日本”,又一次掀起战争的喧嚣。(《人民日报》,1995-06-14)

例(12)中的动词“插手”,表现出动作发出者“中间商”想要达到哄抬钢材价格的目的;例(13)中的动词“鼓吹”,则表现了动作发出者“军国主义分子”想要掀起战争的目的。

三是这些动词多数含有贬义色彩,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如“讥笑、煽动、钻营、掠夺、哄抬”等。除了动词之外,“趁机”后还会出现一些谓词性的成语,多为贬义性质,如“敲诈勒索、行凶作恶、漫天要价、贪污受贿、投机倒把”等。例如:

(14)某市确定了非典定点防治医院地址后,“法轮功”顽固分子趁机煽动周围居民闹事,企图扰乱防治工作。(新华社,2003-06-10)

(15)还有些女性认为,商品的价格越贵,就越显得个人有身份,因此一些商贩趁机漫天要价,女性商品的价格“日新月异”。(《人民日报》,1994-03-08)

2.副词“趁机”对特殊句式的选择

在具体使用中,与“趁机”共现的特殊句式主要有“把”字句和“被”字句。其中,与“把”字句共现使用的频率较多,共出现48例①;而与“被”字句共现频率较少,只出现了9例。

1)副词“趁机”与“把”字句共现

吕文华将“把”字句的语义类型进行了划分,一共有六大类[6](P26-28)。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与副词“趁机”共现的“把”字句总共有5类,它们分别是:

“把”字句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的位置的移动或关系的转移。具体的形式为:“S+把+N1+(趁机)V在/到/给+N2”。这类语料共有10例,占20.8%。例如:

(16)弟弟上楼取证件,歹徒却趁机把姐姐骗到一个无人之处,把她侮辱后杀害。(《人民日报》,2000-11-29)

“把”字句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产生了某种结果。具体的形式有三种:“S+把+N+(趁机)V+RC”“S+把+N+(趁机)V+RC+来/去”“S+把+N+(趁机)V+O”。这类语料共有32例,占66.7%。例如:

(17)但中国队在后半段失误增多,俄罗斯队趁机把比分拉开,最终以25:19胜出。(新华社,2003-07-27)

(18)彼得到朋友家去吃板,妻子趁机把情人招来。(翻译作品《十日谈》)

(19)全国范围的批林批孔运动正值高潮,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趁机又把矛头对准了成仿吾,说他过去“克己”,现在“复礼”。(1994年《报刊精选》)

“把”字句表示动作与某确定的事物发生联系,或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具体的形式为:“S+把+N+(趁机)V+M(M表示动作的频率)”。这类语料共有4例,占8.3%。例如:

(20)想小玉大老远地来一定肚子饿了,执意下灶房去给她做点吃的,小玉趁机把外屋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江山文学网,2008-11-10)

“把”字句表示把某确定的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具体形式为:“S+把+N1+(趁机)V成+N2”。这类语料只有1例,占2.1%。例如:

(21)夏艾的新情夫也趁机把他们出来幽会说成是出来执行任务。(1994年《作家文摘》)

“把”字句表示不如意,具体形式为:“S+把+N+(趁机)V+了”。这类语料只有1例,占2.1%。例如:

(22)你是不是,又有了什么新欢,想趁机把我甩了,还落个高尚。(王朔《浮出海面》)

2)副词“趁机”与“被”字句共现

“被”字句与副词“趁机”共现时,具体形式为:“N1+被+N2+VP”,其中,“趁機”出现在VP中,紧贴动词作状语成分。通过对语料的检索,可以发现,这类的“被”字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与“趁机”共现的被动句中,N2多为人称代词或者与人相关的集体名词,共有7例;N2为事物的只有2例,而且这些事物都是受人为因素驱使而发出动作行为的。例如:

(23)如果你不挺身而出的话,亚拉尼亚将会继续持续着内乱,或许总有一天会被马莫趁机而入,甚至被他们征服的。(翻译作品《罗德岛战记》)

(24)第一,在网上利用银行卡购物、购买机票、预定酒店时,应注意打开杀毒软件的实时监控和个人防火墙,以免被银行卡病毒趁机而入。(搜狐网,2006-04-29)

二是与“趁机”共现的被动句中,N2对N1施加的都是负面影响,从而使得N1的利益受损,或者给N1带来不良结果,有的结果会在补语位置出现,有的则会在后面的分句中出现,还有一些虽然没有表现出来具体的结果,但是会在动作中隐含损失的意义。在我们搜集的语料中,所有用例都具有这种负面倾向。例如:

(25)然而,白棋在第44步走出疑问手,被黑棋趁机捞得20多目的实空,并在右边和上边形成具有很大潜力的厚势。(搜狐网,2001-11-29)

(26)他在对方发球门球时站位过于靠前,结果被李金羽趁机打了个越顶球,让申花早早陷入落后局面。(新浪体育,2006-05-08)

(27)她借来一辆三轮车,从批发市场向市内“倒菜”,因为骑车技术不熟练,过一座立交桥时不慎车翻了,踝骨骨折,三轮车还被人趁机偷去。(新华社,2001-07-15)

例(25)中,动词“捞”之后直接出现了结果“20多目的实空”;例(26)中,动词“打”的负面结果出现在后面“让申花早早陷入落后局面”的分句中;例(27)中,虽然动词“偷”之后没有标明具体的后果,但是隐含了动作“偷”对于句中主语“她”的负面影响,暗含不良结果。

三、副词“趁机”的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趁机”的解释是:“利用機会”。可见,副词“趁机”的核心语义是“利用时机”。副词“趁机”的“利用时机”义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共时方面,“利用时机”义是由“趁”和“机”组合得来的。这里的“趁”有“利用”的意义,“机”有“时机”的意义,所以组合为副词后获得了“利用时机”义。二是历时方面,“利用时机”义来源于“趁”的语义演变。马贝加对汉语中表示“利用时机”义的介词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趁”作为动词时有“追逐、驱赶”之义,在唐朝时出现了“利用时机”义,在唐朝之后,这个义项遂沿袭下来[7](P25-29)。

通过对副词“趁机”的句法特点与核心语义的考察,可以概括出副词“趁机”的四个语义特征:目的凸显性、动量时量限制性、条件触发性和述人指向性。

(一)目的凸显性

一般情况下,在副词“趁机”出现的句子中,动作发出者的目的性较强,并且目的也很明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副词“趁机”对于肯定意义的偏好。如前所述,“趁机”主要出现在陈述句中,尤其偏好肯定形式,而很少出现在否定形式中。这就体现了在使用“趁机”时动作发出者的强烈目的性,希望动作能够进行下去,所以很少使用否定形式。同时,“趁机”出现在疑问句中,更倾向于反问句。刘月华等认为:“反问句的作用是对于一个明显的道理或事实用反问的语气来加以肯定或否定,以达到增强语势的目的。”[8](P794)“趁机”在反问句中,与“还不”“为什么不”“何不”“怎能不”搭配,以否定形式来加强肯定的表述,从而肯定“趁机”修饰的动作行为,表现出强烈的目的性。

二是能愿动词和表示个人主观意愿的心理动词一般都出现在副词“趁机”前,突出了动作发出者的主观愿望和目的。

三是副词“趁机”之后经常出现对象状语,如

“对……”“和……”“给……”“向……”等,这也体现出动作发出者较强的目的性,而且对动作对象的指向很明确,如例(28)所示。此外,副词“趁机”经常与“把”字句共现,而“把”字句重要的形式标志就是将宾语提前,明确了动作对象,如例(29)所示。

(28)国际资金、技术和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增大,发达国家趁机向发展中国家提高要价。(《人民日报》,1994-02-14)

(29)下半场泰山队队员失误增加,海牛队曲波趁机把比分扳平。(《人民日报》,2000-07-17)

四是副词“趁机”经常和凸显动作程度的“大”和“大X”副词共现,通过对动作程度的凸显,表现了动作发出者的强烈目的性。例如:

(30)突尼斯队员趁机大举压上,但却因为脚法粗糙,传球失误频频,进攻屡屡半途而废,偶有几次突入意大利禁区,却都将球射偏。(新华社,2001-09-08)

(31)但是,一些黑心的“大人物”却趁机大发国难财,丧心病狂地侵吞救灾物资,引起了当地灾民和全国民众的强烈不满。(新华社,2004-03-02)

(二)动量时量限制性

副词“趁机”一般在句中描摹动作的发生时机,同时,对动量、时量有一定的限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趁机”多与“一X”格式的动量补语进行

搭配,通过检索语料,可以发现,出现“一X”格式

的动量补语主要有“一把”“一下”。沈家煊认为,

“一”是个特殊的数词,主要表示小量,但也能表示大量[9](P387-399)。与“趁机”共现的“一把”“一下”都是动作小量,并且都具有[+短暂][+快速]的语义特征,均表示动作快速而短暂。

邵敬敏将与“一把”搭配的动词分为4类[10](P14-19)。通过检索语料,可以发现,与“趁机”共现的“V一把”结构中,V主要是跟人有关的及物动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动词是“捞”。例如:

(32)“雁过拔毛”,本指大雁飞过时也能拔下毛来,原形容武艺高超,后多喻人爱占便宜,见有好处就要趁机捞一把。(《人民日报》,2017-01-04)

例(32)中的“捞”,并不是捞取某个事物,而是施事主语在主观上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特定利益。

路崴崴从语义角度,将表动作小量的“V一下”分为两类:表示客观小量的“V一下”和主观小量的

“V一下”。作者认为,表示主观小量的“V一下”是由所在句中的客观大量成分与“V一下”的客观小量发生语义冲突,进而经历了主观化过程而变成主观小量[11](P16-24)。通过对语料的检索,可以发现,与“趁机”共现的“V一下”都是表示主观小量的。其中的动词主要有“表示、表现、占线、要挟、声明、作弄、检验”等。例如:

(33)这家报纸曾披露,美国在赴俄参加演习的军人中安插了几名专门在敌后搞侦察和破坏的“绿色贝雷帽”,想趁机检验一下他们寻找俄军通信系统的方法灵不灵。(《人民日报》,1994-09-27)

例(33)中,“检验”俄军通信系统是一系列大量的动作行为,但是施事者在主观上缩小了动作量,从而形成了主观小量。

二是“趁机”与“立刻、马上、赶紧”等副词连用,言者使用这类副词一般表示动作要抓紧时机进行,表示时量较短。例如:

(34)不料他妻子这时已经躲在门口,见他一冲出来,马上趁机溜进房去,把门锁上。(翻译作品《十日谈》)

(三)条件触发性

副词“趁机”的核心语义是利用时机,由此可以推测,当施事者进行某个动作行为时,会出现确定的时机或者条件。在“趁机”出现的句子中,对于条件的触发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条件出现在副词“趁机”之前;二是条件不出现,但是“趁机”之前会出现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它们能促使动作发出者创造时机条件来进行动作行为。例如:

(35)水泥地上扑腾起来的灰尘很快就呛得人喘不过气,大伙儿只好跑到屋子外头站一会儿,趁机把鼻子里黑乎乎的灰块儿抠出去。(《人民日报》,1995-03-01)

(36)当时的美国里根政府为维护自己的战略利益,趁机干涉巴拿马内政。(《人民日报》,1994-05-13)

例(35)中,“趁机”指向的施事“大伙儿”在前一个分句中,施事“大伙儿”所在的分句则是动作“抠”发生的条件,因为“大伙儿”跑到了屋子外头,创造了机会,所以才能进行动作“抠”。例(36)中,并没有出现动词“干涉”发生的条件,不过,从上下文语境中可以推测出来,正因为动作发出者“美国里根政府”有维护自己自己战略利益的目的,所以才创造条件干涉巴拿马内政。

(四)述人指向性

通过对语料的检索,可以发现,副词“趁机”的施事成分与人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具体类别为:1.人称代词;2.组织、政党、企业、国家、民族、思想等;3.具体事物。例如:

(37)于是,我趁机要求她争取得高分,为考进著名大学的商学院学习金融专业做好准备。(土一族《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38)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一些腐朽思想趁机而入。(《人民日报》,1993-08-11)

(39)当前,基建工程规模较大,建筑材料供应相对紧张,一些劣质螺纹钢筋趁机混入市场,本季度抽样合格率仅为42.2%。(《人民日报》,1993-05-02)

例(37)中的施事者是“我”;例(38)中的“腐朽思想”和例(39)中的“劣质螺纹钢筋”,虽然不是指人名词,但都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产物。因此,副词“趁机”修饰的事物与人类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副词“趁机”的分布表现和语义特征。在分布表现上,副词“趁机”主要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很少出现在祈使句和感叹句中。在陈述句中,更倾向于出现在肯定形式的陈述句中,很少出现在否定形式的陈述句中;在疑问句中,更倾向于进入反问句。在共现成分上,副词“趁机”主要与自主动词搭配,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含贬义色彩较多。“趁机”与“把”字句搭配使用时,倾向于选择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进而产生了某种结果的“把”字句;“趁机”与“被”字句搭配使用时,“被”字句中的N2多为人类名词,而且N2给N1施加的都为负面影响。在语义特征上,主要表现为目的凸显性、动量时量限制性、条件触发性和述人指向性这四个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泉.“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编辑委员会. 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J].语言研究,2000,(2).

[3]史金生.情状副词的类别和共现顺序[J].语言研究, 2003,(4).

[4]王静.情状副词“趁机”与“乘机”的功用及其中和化趋势——兼论“趁X”和“乘X”的趋同[J].绥化学院学报,2017,(12).

[5]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A].《中国语言学报》编委会.中国语言学报(第三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吕文华.“把”字句的语义类型[J].汉语学习,1994,(4).

[7]马贝加.汉语中“趁着”义介词探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5,(4).

[8]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中国语文,2002,(5).

[10]邵敬敏.说“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7,(1).

[11]路崴崴.“V一下”结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状语的标记选择[J].汉语学报, 2012,(4).

[13]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J].中国语文, 1997,(2).

[14]祖人植.“被”字句表义特征分析[J].汉语学习, 1997,(3).

[15]范曉.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J].长江学术, 2006,(2).

猜你喜欢
语义特征分布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大叶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积累动态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浅谈现代汉语中名词作谓语现象
浅析网络用语中的新兴结构“第二最NP”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分布与挑战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