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机制及路径研究

2021-12-29 06:51祝丽云蒋桂娥张冰颖
关键词:奶业奶牛京津冀

祝丽云,蒋桂娥,张冰颖

(1.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总站,河北 石家庄 050061;3.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分行,河北 保定 071000)

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的京津冀是仅次于内蒙古与东北产区的黄金奶源带之一,原料奶和液态奶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河北省原料奶和液态奶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三和第一,对我国奶业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京津冀三地奶业发展分别具有不同的突出优势,京津奶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集成和消费市场上具有优势,但面临着水土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治理压力日益增加的问题。河北省奶业生产基础条件优越,在饲草种植和奶牛养殖方面具有地域优势,但经营管理、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饲养成本较高。为推动养殖业与农业、生态相融合,实现京津冀三地奶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2017年提出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战略。即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三地产业协调为出发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区域奶业种养加一体化为目标,在三地奶协的组织协调下,奶业参与者利用资源优势,相互协作,创新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模式,构建现代化奶业社会服务体系,提升民族乳业品牌的竞争力[1]。

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京津冀奶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刘芳和王泽[2-3]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思想论等,分析了北京奶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安达等[4]基于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提出河北省奶业可持续发展路径。袁艳云等[5-6]从京津冀奶业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奶业在饲草种植、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3个环节的空间布局匹配度,并进一步分析了京津冀奶业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影响因素。王琛等[7]在比较优势框架下提出发展京津冀三地奶业协同运营模式。王娜等[8]提出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新格局,以共同应对奶业发展面临的环保压力。樊斌等[9]和周鹏等[10]基于协同理论分析我国乳业产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和各子系统的有序发展状况。协同创新是一个从沟通到协调、合作,进而实现协同的过程[11],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对于提升各自的协同创新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关于协同创新研究,李明珍等[13]和周春彦等[14]对国内外“三螺旋”创新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整理,部分学者基于“三螺旋”理论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和协同创新机制研究[15-17],具体到京津冀地区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业和农业产业的协同创新效应及评价方面[18-19]。应用“三螺旋”理论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机制和路径展开研究尚且较少。因此,本文结合目前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所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机制和路径,对提高京津冀奶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三地奶业振兴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

2015—2019年期间,京津奶牛养殖规模呈现逐年直线缩减的变化趋势。北京奶牛存栏量从12.4万头逐年下降至5.7万头,牛奶产量从57.22万吨逐年下降至26.41万吨,牛奶人均占有量从26.4千克/人逐年下降至12.3千克/人。天津奶牛存栏量则从14.9万头直线下降至11万头,牛奶产量从68万吨下降至47.37万吨,牛奶人均占有量从44千克/人下降至30.3千克/人。河北省奶牛养殖规模整体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奶牛存栏量从2015年的196.3万头下降至2018年的105.9万头,进而上涨至2019年的114.8万头。牛奶产量从2015年的473.14万吨逐年下降至2017年的381.01万吨,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增长至428.68万吨。牛奶人均占有量先从63.7千克/人下降至2017年的50.7千克/人,进而又增长至2019年的56.5千克/人。

图1—4显示了京津冀地区参加生产性能测定奶牛场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比发现,测定日平均乳脂肪率指标北京最高,其次是河北,两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测定日奶牛场平均乳蛋白率指标上河北具有相对优势,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而京津两地相对较低,北京最低。测定日平均体细胞数天津最小,低于全国平均值,北京2017年、河北2017年和2018年均高于全国平均值。平均产奶量指标北京、天津和河北依次缩减。综上所述,京津冀三地奶业规模虽呈现缩减趋势,但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在逐渐提高,已经全面进入标准化和规模化阶段,生鲜乳质量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进一步说明近几年京津冀三地奶业的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三地奶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1 2016—2020年京津冀生产性能测定奶牛场乳脂肪率

图2 2016—2020年京津冀生产性能测定奶牛场乳蛋白率

图3 2016—2020年京津冀生产性能测定奶牛场体细胞数

图4 2016—2020年京津冀生产性能测定奶牛场产奶量

二、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京津冀三地在奶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速度及取得的成果有很大差异。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京津具有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河北省一般只具有省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北京奶业创新团队中具备高级职称的国家级人才较多,具有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经历的人员比例与津冀奶业团队相比都占有绝对优势。技术创新保障方面,北京团队的研发经费投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均较多,津冀奶业团队则存在研发资金紧张、渠道窄、融资困难等问题。技术创新产出方面,北京主持制定奶业相关技术标准多为国家标准,奶业相关科技成果获奖以国家级奖励居多,而津冀两地则以行业标准和省级奖励居多。在发表的SCI、中文核心文章数量、出版专著、申请专利以及授权专利数量方面,北京奶业成果颇丰。在取得的成果转让收益、培训奶农等社会效益方面,北京奶业也远高于津冀奶业团队。

(二)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1.京津冀三地奶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河北省奶牛存栏量约是北京的20倍,天津的10倍,产奶量基数也较大,但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投入、研发经费配置,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创新环境经营管理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北京和天津。在技术研究成果与示范推广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北京和天津的创新发展水平也是明显高于河北的。由此可见,京津冀三地的奶业产业发展很不均衡,不利于京津冀奶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尚需进一步协同。

2.京津冀三地奶业的协同创新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强。自2018年京津冀三地奶牛创新团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京津冀三地均采取了一些促进三地奶业协同创新的措施,也具备进行分工合作的基础条件,如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共同申报课题、发表文章等。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行政区划的界限,比较严重的区域市场分割,以及受到体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三地奶业没有实现相互借势,仍旧存在注重各自发展、协作联系不是很大的状况。

3.京津冀三地奶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协调机构缺乏。首先,创新主体隶属不同的省市,其间的责权利难以协调。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协同创新机制,成立实质性的协调机构,在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发展中能起到规划、引导、协调作用。其次,京津冀奶业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不健全,科研成果认定及科研产出考核标准不统一。需要协调机构制定相应的产业协同创新制度,对京津冀奶业发展影响较大的技术原始创新及成果转化的认定和评价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以减少区域利益冲突,引导三地奶业协同创新有序开展。

三、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构建

结合京津冀奶业产业技术势差和资源环境禀赋约束,以三地产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区域奶业种养加一体化为目标,构建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机制,如图5所示。在京津冀三地奶协的组织协调下,三地的奶牛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部门、金融及保险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奶业参与者利用资源优势,相互协作,以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在京津冀之间流动、分配、整合,保障创新活动的动态稳定持续运行,最终形成京津冀奶业共生共赢的创新生态圈。

图5 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机制

(一)资源协同创新机制

京津冀资源禀赋协同。北京作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具有资金投入和科技资源优势。奶牛产业作为北京市列入全国优势农业产业布局的唯一产业,主要集中于延庆、密云、顺义、通州、怀柔、大兴等区。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经济资源和技术整合能力较强,且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方便乳制品和原料的运输和进出口。京津奶牛养殖布局虽趋于合理,但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以及城市化建筑继续扩张的局限性,使得奶牛养殖总体发展实力较为薄弱,养殖规模化程度发展不均衡。而河北在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整合三地的比较优势资源,构建京津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金、人才、科技以及基础设施在京津冀区域的自由流动和共享,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二)生态协同创新机制

目前,京津冀奶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约束。第一,京津冀三地的水资源总量分别为35.5亿立方米,17.6亿立方米和164.1亿立方米,与黑龙江省水资源总量1 011.4亿立方米相比差距较大,而奶牛养殖过程的耗水量较大。第二,京津冀三地的地表总面积分别为1.68、1.13和18.77万平方公里,而耕地面积分别仅为231.7、 436.8和6 518.9千公顷,稀缺的土地资源影响着奶牛养殖的土地成本。由于耕地资源不足,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以及达到国标二级以上苜蓿优质商品草的产量远不能满足奶牛养殖的需求,导致京津两地奶牛养殖饲料成本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奶牛场粪尿、废弃和污水造成的土壤板结、温室效应加剧等污染问题,与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有关环保新政相冲突,使京津奶业发展面临很大的环保压力。要实现养殖业与农业、生态相融合的目标,必须在京津冀地区协同种养结合,实现京津冀玉米高产区、大豆高产区与生鲜乳高产区的高度匹配,化解粪污资源化处理问题,逐步实现传统牧场向节水、节地、节能的新型牧场的转变。

(三)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首先,加强京津冀三地奶业创新团队以及乳制品健康创新联盟、育种联盟等创新联盟的协同,借鉴荷兰“食品硅谷”乳品研发中心的农业“金三角”实践经验,京津冀三地可联合搭建食品研发中心。其次,定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方向。京津冀三地共享科技科研平台、检测平台,横向开展联合研发,促进原始创新;纵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牵头,科研机构支持,行业广泛参与的新型科技创新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四)服务协同创新机制

鉴于大规模牧场不具有成本优势,发展适度规模家庭牧场是降低成本,提升我国奶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可借鉴荷兰牧场平均规模为90 头,以色列150 头,日本70 头左右的养殖规模,设计发展家庭牧场,从而为标准化、技术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提供基础。京津冀三地奶业要在繁育、培训、疾控、牧场托管、原奶检测、科研成果的推广上,做好社会化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协同。

(五)组织协同创新机制

以京津冀三地奶业协会为纽带构建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组织平台,做好政府与企业的对接,宣传和解读奶业政策,服务好各协同创新主体如奶牛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奶业创新团队、金融和保险机构等相关企业之间的协作,强化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提高奶牛养殖及乳制品加工技术的吸收能力及应用效果,促进三地奶业的协调与合作。

四、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路径

根据“三螺旋”理论,京津冀三地除了奶业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之外,还将分别与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存在着业务关联,并产生创新协同效应[20]。借鉴参考康健和胡祖光的研究成果[21],将基于京津冀奶业产业互动的“三螺旋”协同创新路径解析为“大学-政府-北京奶业”“大学-政府-天津奶业”和“大学-政府-河北奶业”3个相互联系的“三螺旋”立体空间结构,如图6所示。

图6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运行路径

(一)发挥京津冀三地政府主导作用,为京津冀奶业协同创新提供保障支持措施

1.创新配套支持。落实国家政策性保险,支持探索开展存单质押贷款和订单、保单融资,向区域特色乳制品企业倾斜。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贴息、担保、基金等多种手段,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投资主体投向奶业高端产业链发展领域,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2.创新资源分配。通过政府推动京津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奶牛养殖量逐渐向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奶业发展尚不发达的河北省黑龙港流域转移。同时还需将京津配套的资金、技术一并转移,促进黑龙港流域奶业的综合发展。将京津两地的部分乳制品加工企业迁移到河北省,将过剩的加工产能疏解到唐山、保定、石家庄等生鲜乳产量较高的地区,促进京津生鲜乳产量和乳制品加工产能相匹配,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及生鲜乳营养流失。

3.创新政策引导。落实好奶业振兴、“粮改饲”、优质苜蓿种植等相关奶业扶持政策,各市要积极筹措专项资金,支持奶业高端产业链发展。重点支持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巴氏杀菌乳、奶酪、黄油等高端产品建厂扩能,在新建扩建乳制品加工厂建设用地上、高端特色产品专属牧场用地上要予以优先保障。针对河北省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对奶牛养殖场通过国际标准认证、乳品企业首次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和省政府质量奖的,给予表彰、集中宣传和资金奖励。

(二)以京津冀奶业创新团队为纽带,加强三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程度

京津冀奶业创新团队是依据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要求,以奶牛产业为主线,凝聚京津冀奶牛产业科技优势资源,组建集研发、示范和推广为一体,合力提升京津冀奶牛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于奶牛产业技术提升的技术联合体。

1.创新研发中心建设。借鉴荷兰皇家菲仕兰乳制品公司、政府部门、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三方紧密协作组建“食品硅谷”乳品研发中心的农业“金三角”实践经验,鼓励以三地奶业创新团队、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力,联合京津冀三地龙头企业和政府部门,组建“食品硅谷”乳品研发中心,构建以产品研发为主方向,多方参与,共享专利,共享人才,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的“一主多元、三位一体”科技支撑体系。

2. 创新基础技术研发和项目孵化。整合京津先进技术资源,开展基础型技术研发,鼓励资金入股,技术参股,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京津奶业技术在河北地区的推广应用,创新项目孵化方式,以科研带动产品升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同频共振。高度重视战略性奶业科技人才和战略性乳业科技企业家的培养,进而加快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实现科研、技术、人才和市场等创新资源的融合交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三)在京津冀奶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提高三地奶业产业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力度

1.产品创新。聚焦国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乳品结构优化。鼓励京津冀三地乳企细分京津高端消费群体,深研品类迭代,研发特色高营养精品。瞄准中老年消费群体对于肠道健康的需求,研制多糖、脂肪酸、小肽等新型功能基料;针对“70后”“80后”关注免疫健康化、营养化的需求,研发新鲜、营养、无添加巴氏杀菌乳等产品;迎合“90后”和“00后”消费认知,开发满足其美容养颜、精力旺盛、改善心情等个性化需求的奶酪、黄油、冰品等高附加值乳制品。

2.工艺创新。三元、君乐宝等龙头企业要加大引进国际最先进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力度,扩大优势产品生产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加工层级,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鼓励将过剩产能转型生产巴氏杀菌乳、新鲜奶酪等特色、健康高端产品。加强新型益生菌、膜分离、新型包装升级等新技术在乳制品工业中的应用,推广全链条质量安全管控体系建设,实现产品创制与消费者需求的高效精准对接。

3.市场销售创新。为扩大京津冀消费市场需求,鼓励乳品企业与流通企业、电商企业对接融合,以体验式消费为引领,创新电商和线下自营店商、社交店商、社区团购、连锁商超等互通融合的多元化新零售销售渠道。聚焦京津高收入消费群体,引导企业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型社交媒体平台,推介高端乳制品,提高消费者对巴氏杀菌乳、有机奶、新鲜奶酪、国产婴幼儿乳粉的认知度。鼓励企业建造与加工能力相匹配的智能化仓储设施和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实现乳制品数字化、智能化销售流通。

猜你喜欢
奶业奶牛京津冀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小奶牛便签夹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奶牛吃草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第六届(2015)中国奶业大会暨中国奶业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