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时政资源应用实效性探究

2021-12-29 04:07郭海英
关键词:时政立德思政

郭海英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教育价值追求,不仅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精炼概括,更是对几千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育人内涵的高度凝练[1]。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本身的政治教育和引导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时政资源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与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紧密相连的。时事政治教育贯穿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一种教育教学要求,更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到理论功底扎实,更应不断努力创新,以提高思政课时政资源应用的实效性,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时政资源及其价值

顾名思义,时政资源一般指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更多的被理解为涉及政治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在信息网络化的当下,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且日益依赖网络的今天,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角度而言,时政资源可理解为近期发生的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源,以及涉及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且具有重大影响和教育教学价值的重大事件。时政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宏观层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哲学等基本知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伟大成果,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无穷魅力的伟大彰显。这一理论的实践特质、创新品质和时代气息,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立何德”“树何人”指明了方向。

二是微观层面。涉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天道”“世道”和“人道”,即“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规律”“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规律”“人与人和谐的个人生存和发展规律”。“‘识天道,明世道,懂人道’,人自然就是通情达理,身心和谐的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追求。”[2]发挥好时政资源的这一教育价值,能使大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更好地融入社会,不断完善人格,从而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由此可见,时政资源的内在教育价值符合“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观,符合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思政课时政资源应用存在的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是解决好信心问题。”[3]教育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精神的交流,要想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自信并把这种自信传导给学生。同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和引导性,更要靠“事实增信”。“事实胜于雄辩”,因此,时政资源必定是思政课实现“增信”最丰富、最鲜活、最直接、最有感染力的资源。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政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3]。同样,时政资源的应用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其本身所蕴含的教育和引导价值未能有效达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教师对时政资源的理性分析不够,浅尝辄止,其本身所蕴含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价值被忽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3]。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教师不能及时选择最新的时政资源,导致教学内容滞后、资源数据不能及时更新;或只为博眼球,重形式、走过场,仅仅满足于时政资源的简单回放和再现,甚至对时政资源随意选取并照本宣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未能充分挖掘时政资源所包含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教育因素,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理论与社会实际、自身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对所引用的时政资源浅尝辄止。殊不知,在网络时代教师获取资源的方式并不一定优于学生,课堂上教师选用的材料,学生用手机进行网络搜索往往便可轻易获得,甚至教师选用的材料、事例,学生可能事先已经知晓,无形中降低了资源利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果教师缺乏对思政资源和选用材料的深入剖析,发掘其内在价值并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必然会导致学生觉得思政课太抽象,感到乏味,故而课堂上抬头率低便不足为奇了。

其二,时政资源的呈现方式单一,缺乏情感渲染,其丰富的情感教育价值被淡化。一些教师缺乏信息化资源处理能力,不能对图片、视频类时政资源加以必要的编辑,或者进行高清化和精美化处理,使得一些图片和视频在呈现时模糊不清、时间冗长,或主要观点不鲜明,从而失去了时政资源鲜活的感染力。“立德树人”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时政资源如果不能通过现代多样化的手段精美且恰到好处地加以呈现,同时辅之以教师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讲解和循循善诱,便会导致一些学生看了就忘、听了记不住,很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更难以让思政课真正“走心”“入心”“润心”。

三、提高思政课时政资源应用实效性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等等”[3];要让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为了深刻领悟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不断探究,不仅要把思政理论和时政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要实现完美结合、巧妙结合,把时政资源的教育和引导价值“落细落小落实”,以期提高时政资源应用的实效性。唯有如此,才能促成“育德育心”相统一,促进“立德树人”目标有效达成。

其一,目标上要关注“核心素养”,做到有的放矢。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思政课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政治教育和政治引导功能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2021 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教育的一切行为,其落脚点都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将时政资源的教学价值转换为教育价值,要从时政资源与教材结合的层面转到时政资源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结合的层面上来,从而将“时政资源”本身蕴含的教育引导价值与思政“核心素养”真正结合起来,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其二,内容上要精准选择,做到有机结合。时政资源具有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尤其是在互联网多媒体介质影响下,同一事件会有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表达,同时可能还会真假不分、鱼目混杂。因此,要想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教师必须科学精准地选择时政资源,使时政资源服务于理论阐析,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将知识性与价值性统一起来。

“时政资源的应用是一个甄别、分析、筛选、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过程。”[4]23政治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核心地位,精准选择时政资源首先必须要有政治高度。落实“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社会生活,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5]。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要强,站位要高,诚如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3]。“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3]时政资源丰富广泛,只有契合度高的时政资源才能做到论证有力,有效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弄懂弄通理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吃透教材,不能泛泛而谈,绝不容亵渎和篡改,同时更要研究时政资源包含的教育和引导价值,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此外,时政资源的选取和应用要遵循适度的要求,高等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时政资源的关注度、敏感度和理解力是不同的,只有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需要的时政资源才能更容易被认知、理解和接受,其蕴含的教育和引导价值才会内化为学生身体力行的动力。

其三,形式上要精美呈现,做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思政金课一定是科学内容与有效性的高度统一”[6],丰富、鲜活、具有感染力的时政资源必须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式精美适时地呈现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接受的外在信息有70%以上来自视觉。因此,教师要善于学习和掌握文字图片的处理技巧,不断创新PPT 的排版和设计,学会音频、视频、微电影的使用方法,让思政课的政治引导不再是“一本书一张嘴”“从概念到概念,从结论到结论,从原理到原理”[6]的简单抽象说教。

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教师更需要气宇轩昂、声情并茂地进行精细讲解。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3]。教师有仁爱情怀,才会“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3],才会充满正能量,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才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情感、深化认识。例如,恰当运用抗疫斗争中钟南山院士逆行而上奔赴武汉第一线的视频、张文宏医生“共产党员要先上,不能讨价还价”的豪言壮语、卫国戍边英雄“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等视频资源,有利于高校思政课的奉献精神教育、价值观教育。

其四,效果上要拓展延伸,做到长效引导。时政资源的教育引导价值的实现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如果不能有效拓展延伸到课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影响时政资源的长效引导功能。因此,思政课时政资源的应用必须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并努力探求“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科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健全的人格。例如:讲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时,可以设计“我的碳生活经验和收获分享会”;在“知史爱党”的学习活动中,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红色资源,开展“学革命校友,做青春自我”的演讲比赛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真正的指南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提供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迷路[7]107。

“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3],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同样,时政资源的应用也要“打好组合拳”,从而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中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和引导价值,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爱听且终身受益的课程。

猜你喜欢
时政立德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时政要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时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