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系统观对黄河流域发展的启示

2021-12-29 13:23刘燕杰
绿叶 2021年5期
关键词:林田湖黄河流域山水

◎刘燕杰

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一定要贯彻落实系统观念,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之大者”,坚持用战略思维观察和分析问题,以大智慧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大手笔续写生态文明建设大文章。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系统观的哲学意蕴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及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相较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包含人类物种在内的覆盖更大范围的生命共同体。此理念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共同体意识,强调整体推进、全局对待、系统治理,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路径启示。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系统观的哲学基础

首先,“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生态哲学则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古至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我国重视的问题,儒家的“天人合德”,道家的“无为而治”,佛教的“众生平等”等,这些生态哲学思想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哲学的高度概括,为解决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是对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深刻把握,即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生命共同体,各部分以及各要素紧密联系,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紧紧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学会利用各流域、各省区之间的联系,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好黄河治理的“四梁八柱”,形成有机合力,达到最优整体效果。

最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可以看出,马克思形象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均具有生命表征,是一种内部的生命联动,二者相互依存。自然界为人类生存需要提供物质基础,人类改变自身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然界,人与自然,在一定意义上,自然界就是人类自身。“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把领域延展到了包含人类物种在内的覆盖更大范围的生命共同体,创新发展了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这一观点,它指出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相互渗透,一个要素的变化则会对其他要素以及全局产生影响,在进行生态治理中,要坚持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统一发展。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系统观的科学内涵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揭示了人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共荣共生关系。在此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各司其职,其中主观能动性的人既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统筹全局的主体。这一系统观体现了我们要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咬定全局以及关键目标,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路径,协调各要素,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首先,“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从人民的角度来展开,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生态基础。并且,这一系统观始终是围绕人这一主体进行循环调整的,在此过程中人既受着整体的制约,又有意识、有目的地不断协调各部分要素,解决代际矛盾,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需要,解决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的矛盾,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其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观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方法路径。在生态文明实践中,统筹兼顾指既要站位高,从大局出发,全面照顾,又要兼顾生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协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根据统筹兼顾的要求,“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既要完整,又要协调发展,从而增强生态系统抵御风险与灾害的能力。

最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界为人类的产生、存在及发展提供各种物质与能量,并且在此过程中人类也离不开自然界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如果人与自然界难以协同演化发展,人类社会将无法正常延续下去。“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观所强调的发展则是在生态系统中,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通过这种发展,能够使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延续下去,增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系统观分析黄河流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脆弱,人与自然关系失衡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尤其体现在处于过渡区的黄土高原上。黄土高原气候不够稳定,受纷繁复杂的自然因素交错影响,再加上人为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频发,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二是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力弱。黄河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反映沿黄地区群众与其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黄河流域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增大,流域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超出黄河流域的负荷范围,导致环境问题进一步凸显,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失衡,造成黄河流域灾害频发,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推进。

发展质量较低,上中下游协调性差

实现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我国追求的目标,但从整体来看,目前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发展质量不仅较低而且难以协调统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水平差别大,上中下游协调性差,问题各有差别。三江源、甘南等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变差,“中华水塔”地位遭受威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中游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渭河平原、河套灌区等粮食生产区水质严重退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人口承载能力变弱;下游流经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沿岸群众为了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土地资源用途改变过多,环境承载压力过大,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除此以外,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政策的倾斜,上中下游水资源分配不均,水利建设、能源开发与保护以及生态保护不同步,同时沿黄各省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联系度较低。如果不立足黄河流域全局,协调上下游保护与发展问题,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黄河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水沙矛盾突出,与水相关问题频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黄河的水沙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少沙多,水沙矛盾突出一直是黄河的症结所在。“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沙淤积严重造成河床抬升,出现“地上悬河”,如上游宁蒙河段淤积形成新悬河,下游地上悬河长达800千米,洪水易泛滥,对人民群众生命构成威胁。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黄河水资源总量呈下滑趋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是十分有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加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用水浪费严重,工业用水效益低下,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黄河水污染状况也不容乐观,沿黄地区经济发展,促使引用黄河水量增长,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等排污废水量不断上升,整治黄河水污染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

系统观视域下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系统观视域下,要充分认识到黄河流域是一个在自然规律制约下的有机整体,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共荣共生。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针对制约其发展的整体和关键因素,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黄河流域各要素的关联性和可行性研究,也要高度重视解决突出问题。

尊重自然规律,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在某种意义上,尊重自然规律就是尊重黄河,尊重黄河也是尊重人类自身。要根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经济社会特征,确定干流与支流流域发展目标,坚持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调整沿黄产业发展方向,适应生态治理要求。如黄河上中游途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七省(自治区),地形地貌各异,气候多样,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沿黄七省(自治区)相关部门应携手合作,利用文旅资源开拓市场,打造领军企业,在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保护和发展的统一。对于黄河下游地区,人口较多,环境污染严重,要加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落实沿黄各部门以及群众的生态安全责任,奖惩结合,理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治理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动黄河治理与发展

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把构成黄河流域的各要素——水、沙、人等——纳入系统工程,认识到各要素构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整体,不仅协调好上中下游生态保护以及资源调配问题,也要协调好上中下游的利益关系问题。要将沿黄九省(自治区)进行整体化管理,跨省区、跨流域搭建保护和治理黄河的“四梁八柱”,以便形成最大合力。此外,要坚持因地制宜,结合黄河所跨地貌以及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统筹兼顾,系统治理,整体规划沿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目标,科学制定人口、环境、城市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从政治层面来看,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协调各方,形成合力,构建黄河生态保护网络。从生态层面来看,要强化规划纲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指导,调解水沙矛盾,解决洪灾、水资源短缺以及水污染问题,增强黄河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好人、山、水、林、田、湖等要素。从经济层面来看,既要发挥各流域比较优势,促进沿黄地区各种要素合理流动,又要建立创新机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保护和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从文化层面来看,要充分利用沿黄文化资源,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打造富有黄河特色的国内与国际文化旅游地带,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关注沿黄群众迫切需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与社会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紧抓关键问题,突破黄河流域发展重难点

水沙矛盾突出是制约黄河流域发展的关键点,协调水沙关系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伐。既要正确分析水沙关系,认识到水与沙是特殊的有机整体,二者形影不离,相互制约影响,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水与沙对破解黄河流域发展重难点所发挥的作用各有差别。黄土高原由流水侵蚀和风力堆积而形成,由于黄土疏松、多暴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环境,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我们要看到其对黄河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短时间内难以消退。虽然小浪底水库作为较大库容的水利枢纽是调控黄河生态的中心枢纽,近年来蓄沙削峰作用不断发挥,也提高了黄河的防洪标准,但难以拔根塞源。因此,既要源头治沙,从黄土高原着手,主攻水土流失,结合现实情况适应相关部门治沙需要,优化和调整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结构,统筹管理人、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增强附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又要创新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加大水沙治理投入,准确研判各流域问题,加强上、中、下游的监管与合作,坚持统一调度,跨流域、跨区域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治理黄河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尊重黄河,时刻把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融入黄河治理的方方面面,还黄河以本色,充分彰显新发展阶段的内涵,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猜你喜欢
林田湖黄河流域山水
《山水间》
丽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爱在一湖山水间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认真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精神让腐植酸在绿水青山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