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逐步纳入高考对于高校体育工作的影响与发展

2021-12-29 21:16徐林胤
科学咨询 2021年34期
关键词:课外专项体育

徐林胤 王 骏

(上海外国语大学体育部 上海 200083)

近日,教育部体卫艺司长王登峰一席“中考体育将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引起了广大舆论的极大关注。王登峰在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并非空穴来风,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连续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同时体育总局、教育部也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接连出台的重量级文件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体育将或成为此次中央对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排头兵和先锋队。

虽然体育早已纳入中考评价体系,但多年来还是遵循“小步迈”的谨慎态度,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重视和关注。此次政策导向从“小步迈”推进到“大步跨”,云南省也成为先锋队和试验田,把体育中考分数提升到100分。

在逐步提高体育中考分值的同时体育纳入高考的研究也同步开展。各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已把体育纳入评价体系之中[1]。2019年教育部规定在所有90所自主招生的高校中增加体育测试,36所“强基计划”高校中有23所高校明确赋予体测一票否决权[2]。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置体测,对优秀的学生予以额外加分。在2022年前,教育部将大力推进高校招生中增设体育项目的方案,启动并探索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制定一套或几套相对完善、合理的考评监督机制。

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一旦真正意义上纳入高考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今后高校的体育工作无论在人才培养、学科定位、师资建设等诸多方面将有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体育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提升体育学科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把体育价值和其发挥的作用概括为“四位一体”的目标,即通过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体育锻炼与竞赛,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把学科定位提升到如此高度也表明了其重要性和无法替代性[3]。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和“双一流”建设也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评价指标,随着体育逐步纳入高考,学科的发展也迎来新的契机。

(二)为高校体育注入活力

学生在初三、高一阶段体质健康水平是最佳的,随后逐年下降,这是因为体育中考的存在[4]。体育若纳入高考,其指挥棒作用将充分发挥。可以预见无论采取何种考试办法,学生进入高校时其体质健康状况、运动能力、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态度都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就给高校的体育注入了极大的活力,校园体育文化的打造也将获得新的动力。

(三)配套学校体育场馆与硬件设施

体育纳入高考后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红利尚存,随着学生对运动需求的同比增加以及高校体育完全学分制的改革影响,高校将面临体育场馆与硬件配套需求和挑战。《意见》指出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鼓励高校与地方共建,配备器材补充机制。同时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纳入“十四五”之中[5]。

(四)进一步加强体育师资力量

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是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体育纳入高考将会激励各级学生提高包括身体素质、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等在内的体育素养水平[6]。尤其是在“大中小一条龙”培养模式下,更多学生能掌握1-2门专项运动技能。同时高中专项化课程也促使学生在某一项运动达到精通的水准。这对高校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配齐”不仅要求补足体育教师人数,完善师生比,同时要求按照中小学的常设运动项目配置各专项的师资团队。“配强”则要求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鼓励培养、引进“双师型”教师,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

(五)高校将接过“体育”的交接棒

上海大体协会长薛明扬指出“今天我们考体育,是为了今后不考体育”。这番话明确表达了体育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体育纳入高考这将意味着高校将真正意义上从高中教育阶段接过体育素质教育的接力棒,高校也将会成为体育从应试向素质教育发展的中转站。在踏入社会之前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和习惯将是高校体育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新背景下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一)对接高考科目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平稳连接中学课程,特别是体育素养在高考中的计分方案出台后,随着高中体育课程的改革和调整,大学的体育课程也将随之对应调整。例如对于高考学生选择较多的项目,学生对于一些专项练习也较多,选择继续修学的动机或许也更高。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就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来及时调整项目结构和课程大纲。

(二)开设大量高级班课程

与现行高校的课程结构不同,体育纳入高考后,学生的运动专项能力会大幅度提高。从零开始的初级班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锻炼需求。届时体育专项高级班的课程比例也将随之提高,在初级班教会基本专项技能的主要目标下,高级班则会更注重基本战术,比赛对抗等教学模块。部分高校已采取多学期的专项班,一些高校仍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

(三)竞赛成为体育课程新亮点

“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工作指南。在新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大纲将重新修订,特别是在多学期制专项班和高级班课程中,对抗和比赛将成为首要的课程目标。鼓励学生运用掌握的专项知识、技能等综合素养在课堂中进行更多的对抗比赛,进一步屏蔽“三无”体育课,这对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完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与法律保障

新背景下学校体育工作对学生在身体锻炼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越发重视。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上升以及体育竞赛中对抗激烈程度的提高都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安全保障机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完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将是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环节。如没有合理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和法律保障,一切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实行第三方协调机制、切实保障学生与学校的利益将是改革的趋势。

(五)体育课程全学年覆盖或将成为趋势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两份文件都谈及了体育课程的学段覆盖。十四年的学年覆盖以及研究生阶段的覆盖是最为常见的模式。个别高校已在此基础上延伸到全学年覆盖,例如浙江大学已经实施大学四年体育课程全覆盖。这也意味着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都将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让学生从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完成转型。此举也将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广泛地影响高校体育工作蓝图。

三、新背景下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趋势

(一)各类竞赛将成为学校课外体育的龙头

新背景下,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可以精通、掌握一两项运动,而且个体心智已趋于成熟,竞赛成为发展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学生兴趣的核心因素。特别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竞赛更是学生锻炼的重要形式。校园联盟比赛、院校间各级各类竞赛活动都丰富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每年的运动会和院系间的比赛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和参与兴趣,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二)完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的组织架构

从校级领导到体育院系(部)、团委等各组织机构进一步重视学生的课外锻炼需求。尤其是体育院系或部门与团委、学生处加强合作,进一步宣传部门和相关专业师生团队,加强学校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合力打造更宽广的课内外身体锻炼的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各项体育社团活动中,把体育文化深度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7]。

(三)高水平运动队引领学校课外体育文化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依托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和精品体育课程。特别是拥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可以通过优势师生资源来打造特色体育文化。高水平运动团队不仅可以影响周边同学对某项运动产生兴趣,更能通过“传、帮、带”的过程帮他们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学习这项运动,引导他们一起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四、结束语

体育科目逐步纳入高考必将对高校体育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伴随着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接过素质教育的接力棒,高校体育工作将继续秉承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的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课外专项体育
小满课外班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们的“体育梦”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