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2021-12-29 22:25
科学咨询 2021年26期
关键词:思政精神政治

刘 园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 401520)

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走向。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寻找能满足、启发大学生精神需求发展的更多形式,使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更好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尤为重要。

一、美好生活理念和方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美好物质生活需要,二是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得出,人们的实践活动首先应当满足自身物质生活需要,然后追求更高一层的精神生活需要。本文认为,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人们在物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追求,注重生活的品质、感受和质量,在于人们是否有持续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体验和精神生活的崇高境界。

(一)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精神发展需要,增添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所进行的育人活动,初心和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也是如此,两者在目标和作用上保持一致。把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更深入、更细致、更全面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有助于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呈现出主题政治性强、方式多样性的需求特点。作为塑造人、培养人的思政课程须紧跟时代步伐,打破固有的局限,将美好精神生活理念和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不断探索服务、成就、引领大学生科学观念的新思路,增强学生满足感,促进其全面发展,这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内在要求。

(三)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

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能贴近大学生内心真实感受,从大学生精神需求出发,遵循专业价值观念,挖掘人的潜能,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四)使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社会

探析美好生活需要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思路,结合学生发展、社会环境实际,站在学生角度,根据所思所想做教育的调整,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思政教育真正走入学生心中,影响言行。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征

(一)新时代95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是如今青年的际遇,也是我们认识新一代青年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三种环境交叠相织,成为新一代青年成长的大背景。他们既是市场经济的原住民,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原住民,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环境创造人,认识了这三种环境,也就不难理解如今青年的所思、所想和所为。特征一:务实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竞争驱动等属性伴随着新一代青年的成长,务实是这一代人的基本特征。务实的品质一方面把青年和当代社会连接在一起,增强了现实的人和现实社会的结合度;另一方面,这一品质也使新一代青年和长辈之间形成了明显的代际差异,并且尤为集中地体现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较之于父辈,他们没有了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是代之以物质取向和竞争意识。特征二:开放国际化生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这是新一代青年的第二个特征。他们经历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国际视野开阔,思维更加活跃。从前,长辈们大学后才有机会出国留学;现在,青年群体中的部分人在小学甚至更早就在国外生活和接受教育。在大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多数青年人都有出国留学、旅游、购物的经历,国际婚恋也不再是新鲜事,世界已成为当代青年人生活空间的组成部分。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发展目标正在同当代青年的国际化生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特征三:网络化生存国际互联网对青年的影响更加直接。这一代人的生活、学习方式已经从“触网”向网络生存转变了。智能手机在他们手里既是信息交流工具,更是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平台,由此形成了新一代青年的第三个特征,即网络化生存。获取信息、认识天下、人际交往、商务活动、日常生活等无网不在,使青年人拥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新特点

在传统教育中,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往往是对立的,思想教育者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权威,其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理论灌输。在新时期,结合教育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要求,当前各高校需探寻学科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契合点,注重教学过程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树立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持续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探索打造课程思政教学。

如今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再是传统“说教式”“灌输式”的方法,而是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向大学生提供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态逐渐立体化、动态化,教育形式也随之变得更为丰富和全面。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网络博客,红色网站等等,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这是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表达教育者的教育诉求。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充分了解和掌握自由发表言论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把握他们的政治方向,使思想教育更富针对性、及时性。

三、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校园育人环境复杂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电脑早已实现平民化消费,大学生获取各类资讯非常便捷,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信息通畅、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容易使大学生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在不同风气的复杂化使得教育环境日趋复杂。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多元化,传播效率提高。大学生每天都被海量的生活、娱乐资讯所“包围”,信息泛娱乐化,部分学生没有坚定的毅力和科学判断力,存在盲目接受信息,缺乏批判与反思精神,这是当前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应对的挑战。

(二)部分高校思政育人的授课形式需丰富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教师与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流互动较少,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在课堂上,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不断灌输教育内容的填鸭式方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为被动的接受,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有影响。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完全不能吸收和接纳抽象的理论,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产生实际的价值,造成了大学生对于这样的课程容易产生疲惫心理,缺乏积极性,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等现象出现。

(三)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需保持连贯性和紧密性

思政教育不是一个一个的片段,应当贯穿大学生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每个时间段上,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先后做好铺垫,形成良好的连接,更要发动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结合新生军训、开学第一课、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组织生活会等,给予学生锻炼机会,在实践中感染学生、启发学生。

四、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思路

思想政治课是大学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思想政治课可以让大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国家、了解社会,增强“四个自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1]。如果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授课单调无聊等,导致没有被学生真正接受,自然也没能充分发挥作用。“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课程内容如果不能很好的让学生接受,也无法摆脱曲高和寡的命运,要想宾客盈门,其中的关键就是创新[2]。

(一)要创新课程内容

因材施教是自古以来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思想政治课也应如此,不能用老一套的内容来教授新时代90后、00后大学生,而是要研究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内容创新。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群体,根据学生群体的新变化新趋势来创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发展实践,设置不同的主题,多接地气,让课程内容“有高度”也“有温度”,既能反应客观现实又能契合学生特点,只有这样,思政课才能更受学生欢迎,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3]。

(二)要创新授课形式

只有思想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让真理越辩越明、入脑入心,而老师不管学生,学生不听老师的照本宣科只能让思政课流于形式,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创新授课形式,通过辩论式、对谈式、主题式等授课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体验感[4]。以现代科技为抓手,运用翻转课堂、慕课和智慧教室等新模式,让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改编成具体生动的视频图像,让单调的课堂说教变为有互动性的知识交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要让本专业老师讲课,更要让其他专业的校内外专家来讲课,让学生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对比。要讲大道理,更要讲身边事,让“大道理”通过“身边事”更加浅显易懂、易于接受。

(三)要创新授课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程内容要有创新载体才能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创新授课工具,一方面要用好黑板书写等传统工具,增强课程仪式感,突出重点;另一方面更要用好多媒体等新技术工具,用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补充和印证内容重点,用“微助教”“微弹幕”等互动工具实现实时互动,全面提升课堂效率[5]。

五、结束语

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时代,人们向往高品质、高层次的美好精神生活,如何实现人们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被满足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大学生精神生活需要活也是如此。新时代部分大学生受新媒体、新环境的冲击,容易在生理和心理的认知上存在局限性,精神生活需要容易朝向泛娱乐化、物质化发展。通过梳理95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的新特点,进一步指出思政教育面临的种种挑战。创新不能无视规律,还要遵循思政课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创新课程内容、创新授课形式、创新授课工具,只有在规律下创新才能真正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精神生活需求,实现思政教育的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精神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