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2021-12-29 09:09费强俞健力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0期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诊断

费强 俞健力

【关键词】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胫骨平台骨折;诊断

胫骨平台骨折属临床发病率极高的关节内骨折,与其他类型骨折相比,胫骨平台骨折损伤复杂,骨折类型包括髁间隆突骨折、腓骨小头骨折、关节面损伤等,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膝关节功能异常,并可诱发膝关节炎,导致关节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1]。临床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多采用X线,其主要缺陷为图像分辨率较低,无法清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准确位置,且无法准确分型及评估骨折平台塌陷与劈裂程度。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可为医师提供不同角度及平台的图像,便于评估膝关节与胫骨平台骨折的解剖位置关系,可准确完成骨折分型,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本研究对我院收治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诊断的相关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为本研究时间跨度范围,择取样本为7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全部患者经手术检查均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且对本研究相关内容知情同意。总结分析72例患者基础性临床资料,男33例、女39例,年龄18~71岁,平均(44.68±2.71)岁,左侧胫骨平台骨折45例、右侧胫骨平台骨折27例。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DR平片、多层螺旋CT检查,并采用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分析辅助CT检查。DR检查采用我院DR诊断设备辅助完成,医师指导患者在摄影床板表面保持坐位,患侧下肢伸直,床面与膝关节正中矢状面保持垂直方向,脚尖向上方,经由患者髌骨下层垂直摄入中线至胶片中心区域。以膝关节为中心,照射野为胫腓骨上侧至股骨下侧,规范化完成正位片拍摄。完成上述操作后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侧卧,床面与膝关节矢状面保持平行,经由患者腘窝后侧与髌骨下层连线中心区域摄入中线至胶片中央,规范化完成侧位片拍摄。

多层螺旋CT检查利用我院多层螺旋CT扫描仪辅助完成,层厚及层距均设定为5mm,管电压设定为120kV,管电流设定为240mA。医师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仰卧,下肢保持伸直状态,扫描平面与肢体长轴垂直。将膝关节间隙区域设定为扫描中心点,扫描范围为髌骨上侧至股骨下侧。完成常规扫描后行MPR重建与VR三维重建,MPR重建选择冠状位、矢状位实施斜面重建。采用容积扫描技术完成薄层重建,层间距及层厚均设定为0.625mm。利用VR三维重建技术对图像实施切割及旋转,以获取最佳观察视角。

1.3评价标准 以手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DR及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诊断不同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准确率。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依据Schatzker分型标准,Ⅰ型为外侧平台劈裂,Ⅱ型为外侧平台劈裂及塌陷,Ⅲ型为外侧平台塌陷,Ⅳ型为内侧平台骨折,Ⅴ型为双髁骨折,Ⅵ型为胫骨干骺侧及双髁骨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计量资料为x±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例(%)”,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果

经手术检查证实,72例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为Ⅰ型13例、Ⅱ型13例、Ⅲ型10例、Ⅳ型9例、Ⅴ型17例、Ⅵ型10例。对比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准确率,CT显著高于DR(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为临床常见膝关节创伤性骨折,人体膝关节内部机构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前侧髌骨、股骨远端内外上髁、股骨近端内外侧髁,关节内部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及关节腔等,并存在复杂的韧带结构。胫骨是人体下肢中具有支撑作用的骨骼,上侧膨大部位即为胫骨平台[2]。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伤情复杂,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表现为边缘区域骨折移位及中部位置塌陷,内侧胫骨平台骨折表现为整块骨塌陷、移位及劈裂等,为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效果,需准确诊断骨折类型,并确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DR检查是临床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常规方案,其主要优势为操作简便,检查费用低廉,耗时较短,可及時获取骨折的影像资料。DR检查采用X线二维成像模式,图像多为骨性组织,无法清晰显示周边软组织,其主要缺陷为图像清晰度偏低,组织分辨率有待提高,且存在图像重叠的问题,无法清晰显示关节面轻微的塌陷及骨折,降低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诊断中误诊率较高。多层螺旋CT是临床诊断骨关节疾病的全新方案,与DR检查相比,图像成像质量及组织分辨率均显著提高,可减少伪影及重叠对图像的影响,清晰显示骨折块的位置与数量,并能够确定胫骨平台塌陷范围与高度,也可诊断周边韧带及软组织损伤。常规CT检查为二维成像模式,无法对骨折形态及走行进行立体化显示,将其应用于髁间隆突移位等骨折的诊断中准确率较低。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为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实现三维容积成像及多片面图像重建,可清晰观察骨折线走行及关节面探塌陷程度,并可显示微小骨折情况。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采用立体成像模式,依据骨折区域表面轮廓完成容积重建,并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CT扫描内部与外部数据,可对图像实施不同轴向方向的旋转处理,便于医师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关节面损伤情况,并可提供骨折内部的图像信息,清晰显示骨折的细节图像,通过对图像的切割及旋转处理可清除目标区域外部骨组织遮挡干扰,便于准确完成胫骨平台骨折分型[3-4]。

总结并分析本研究中的各项数据资料,研究组72例患者采用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诊断准确率为95.8%,显著高于DR检查,可认为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应用于不同分型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临床价值突出。与DR检查相比,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可为医师提供立体直观的SSD图像,进而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常规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骨折移位的塌陷程度是确定治疗方案的主要参考依据。相关研究认为,如患者关节面塌陷未超1.5mm,则内部压力无显著变化,如关节面塌陷超3mm,则内部压力显著提高,采用DR检查无法清晰显示关节面塌陷程度,采用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则能够显示塌陷情况,医师通过对塌陷程度的评估可确定具体治疗干预方案。同时,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能够立体直观的呈现骨折情况,医师可选择感兴趣区域进行深入观察研究,并可模拟骨折复位及手术入路、固定等操作,进而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所致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可为术后开展关节功能训练提供参考[5]。

综上分析可知,胫骨平台骨折采用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诊断临床价值突出,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同时,本研究中就诊患者总体数量较少,持续开展研究时间偏短,缺乏地区同类型研究数据的比对性分析研究,在流程设计等方面有待完善,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相关问题仍需持续性分析评估。

猜你喜欢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
不同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观察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比较
关节镜辅助复位与传统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