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与文化旅游融合路径研究

2021-12-30 06:36张现成
当代旅游 2021年26期
关键词:常德市体育项目原生态

张现成 皇 潇

1.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2.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引言

众所周知,素有“八百里洞庭”和“鱼米之乡”美誉的湖南省常德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简称“湘西北”。然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015年湖南省扶贫办备案的常德市省级以上贫困村,历经5年的脱贫攻坚奋战,到2020年底已经完成了“脱贫摘帽”任务,但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依然是当地各级政府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现实性难题。时任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俊同志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会上指出,整合全市乡村旅游资源,加快文旅康养产业推进力度,推动文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是新时代服务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载体[1]。积极探索常德市贫困地区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扶贫融合的路径,不仅是一项提升全域旅游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基于此,本研究深入常德市省级以上的重点贫困村,进行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现状调查,提出其与全域旅游融合的扶贫路径,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原生态民俗体育的概念

原生态民俗体育是由“原生态”和“民俗体育”两个独立的词语构成。“原生态”是指没有经过特殊加工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的一种形态,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变异的本真状态(王林,2009)[2]。如原生态食品、体育、音乐等;它是工业社会深度污染导致人们寻求生命的绿色与自然纯真的结果。

《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3],涂传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即:“民俗体育是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4]。

依据上述原生态和民俗体育的概念,我们认为,原生态民俗体育就是指: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的一种保留初始状态的、质朴的、更贴近生产生活源头的体育文化发展形态,如土家族跳丧舞、白裤瑶打陀螺、南方的赛龙舟、北方的赛马等。

二 常德市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与文化旅游融合的现状

常德市的贫困村大多处于边远山区,其所独特的地理优势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对这些地区的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挖掘,有利于整合资源,推进全域旅游计划,实现乡村振兴。通过查阅常德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贫困村帮扶信息、资金投入、景区建设及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其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20年常德市贫困村原生态民俗体育空间分布与扶贫现状的描述性统计一览表

表1 表明:常德市贫困村民俗体育与旅游扶贫之间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一)贫困村的区域分布存在不均衡性现象,其中桃源、石门县、汉寿、临澧县的贫困村落数目较多;(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体育资源比较丰富,现存数量高达22个,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鼎城区、桃源县、安乡县数量居多;(三)从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来看,主要以舞、灯、龙、狮、鼓、船(舟)、鞭为主要特征;(四)从旅游景区建设情况来看,大部分以自然观光或现代休闲娱乐项目为主,未能与当地民俗体育文化有效结合。

三 原生态民俗体育与常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困境

(一)观念的滞后与职能部门的缺乏重视制约了两者融合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村民对原生态民俗体育的概念普遍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的理念处于发展乡土经济作物和养殖产业的直观层面,大部分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当地贫困村民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对乡村体育旅游的认知还缺失深度理解。在贫困村的旅游开发中,政府职能部门主要依据各地自然气候及山地湖泊地貌情况进行相关项目的开发,诸如石门县政府扶贫办利用其高寒气候特征修建山地滑雪场以及打造了被誉为“湖南屋脊泉水漂流”的壶瓶山渫水漂流等景点,但并没有与当地土家族的民俗体育文化摆手舞、跳丧舞、九子鞭等结合起来。

(二) 民俗体育文化开发过度的原生态性割裂

民俗体育文化体现的是族群聚居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能够给外来者带来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美感,满足人民对该地区文化特色的好奇心、神秘感与惊艳感。也是开展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最大卖点。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升级,一些地方为了博取更大的视角观赏效应,通过创新传统的方式去挖掘民间神话,创造神话,改造传统,造成伪民俗。例如桃源县的原生态文化《桃花源记》就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引入湖南文化演艺集团和北京演艺文化传播公司对其文化神话进行改造,并由专业艺人进行表演。这使得桃花源记本有的原生态体育文化的原生动力疲软、异质民俗风情褪色,与“一村一品”的国家政策相悖。这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其原有的文化意蕴和动作结构,撕裂了民俗文化的固有生态。

(三)贫困人口能力素质不高与专业技能人才匮乏影响两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体育与旅游扶贫的有效融合需要高素质的管理营销人才,尤其是专业核心岗位上需要当地民俗体育文化知识素养、动作技能表演艺术、旅游文化礼仪及营销知识。常德市的贫困村大多处在边远的湘西北山区,交通落后,经济条件差,难以引入专门化的高素质民俗体育管理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现有村镇干部也多是选调或特岗招聘的三下乡人员。这些人员大多属于既非体育亦非旅游专业人才,他们对全域旅游环境下的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的认知未能上升到体育+旅游的高度。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扶贫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四 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与常德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建立地方院校与贫困村落原生态民俗体育旅游职业技能帮扶长效机制

地方院校大多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理念。常德市有6所高等院校,大多院校开设了农学、园艺学、林学、旅游学、体育学等一级学科专业。部分院校还取得了省级以上实验基地如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的花卉园艺培养基地、湖南文理学院的酒店管理与旅游实践基地和体育健康促进教育基地等。地方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建立地方院校与贫困村落原生态民俗体育旅游职业技能帮扶长效机制,提高贫困村落贫困人口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相应技能,进而提升相应专业岗位人员的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贫困人口对民俗体育项目旅游吸引的职业自信,推进贫困地区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扶贫融合的质量。

(二)依据原生态民俗体育内涵及贫困的类型,建立原生态民俗体育与旅游扶贫融合的社会分层治理体系

贫困的多维性主要表现为收入贫困、健康贫困、知识贫困、环境贫困、权利贫困等方面[5]。随着扶贫攻坚成果巩固战略的稳步推进,常德市的贫困村的经济创收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其它方面的贫困还未得到改观。民俗体育文化表演、民俗民间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品牌塑造、民俗体育文化产品的研发升级、民俗体育的异质性挖掘、贫困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加剧以及贫困的多维性等因素向贫困地区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扶贫深度融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6]。

(三)依据贫困村的原生态民俗体育资源分布情况,打造“民俗体育项目+旅游扶贫”生态圈

从常德市政府门户网站收集的资料来看,无论是贫困村的数量还是旅游景点建成的数量,石门县、澧县和桃源县均处于相对靠前序列。常德市的贫困村落大多分布澧水和沅江流域,柳叶湖、滨湖和清水湖等穿插其中。因此,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常德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实情况,打造“石门+澧县+桃源”为中心的“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旅游扶贫”生态圈。

五 结语

常德市应该抓住贫困村的固有原生态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将扶贫资金从过去向修路修桥、发展农产品经济上的投入转移到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大区域旅游上来,注重贫困村的民俗体育旅游景点建设与体育技艺的文化传承,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赛事活动,让民俗体育旅游成为丰富贫困村经济收入,防止村民再度返贫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常德市体育项目原生态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安排部署中小学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工作
常德市武陵区实验幼儿园
常德市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澧县举行
成语魔方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