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合研究

2021-12-30 08:52
科学咨询 2021年14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生学生

刘 荣

(广东培正学院经济学院 广东广州 510830)

由于外界环境需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共同作用,不断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然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新时代下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和困境。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进一步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何促进社会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这些问题对于科学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升社会实践成效、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时代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发展要求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加深对自身专业的掌握程度,确认适合自身的就业创业方向,增强就业创业竞争优势。社会实践能有效引导大学生逐渐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尽早适应社会大舞台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广泛的社会实践能让大学生看到自身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从而比较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自我。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把书本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利用所学专长服务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实践加强了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社会与学校三者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动员了社会各方力量,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实践工作使学校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素质、课程目标、教学管理等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架起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1]

(二)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要转变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当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抓,并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规范的管理和指导。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提高认识,增长技能,提高素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检验自我,完善自我。父母要注重锻炼子女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子女在社会实践中巩固知识,完善不足,锻炼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用人单位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发展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当前,我们应进一步明确社会实践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融合全社会力量全力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发展机制,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对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因素的认识要变化

首先,高校需要丰富社会实践方式,使社会实践方式更加多元化,引导更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影响的重要因素包括:首先,高校对社会实践支持的力度,用于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项经费,是否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社会实践的监督与评价体系是否健全。其次,大学生对实践单位的选择要求往往较高,希望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实践单位。在读或准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渗入工作中。因此,很多单位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强或协作能力强的大学生。一些单位考虑经济利益,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实践单位选择的困难,需要建立高校与实践单位的合作平台。最后,家庭条件对大学生选择社会实践也会产生影响。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能提高自己的生活条件与质量,在选择社会实践方式与方向上更倾向于短期利益;一些学生对工资薪酬有要求的同时,会尽可能选择能得到经验提升的平台进行社会实践;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倾向于不支持大学生急于参加社会实践或倾向于选择较大的实践平台。[2]

(四)对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认识要变化

首先,一些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很高,但参加的次数普遍偏少,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过分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的学生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收入,不考虑实践的意义和目的,以收入的高低作为选择社会实践的标准。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一部分同学从小学到大学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中,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外界接触较少。再加上父母的过度保护,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在读书阶段进行社会实践,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深入接触和了解,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抗压能力。最后,当前社会实践工作管理仍然存在各种问题,高校社会实践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学校在联系单位、团队建设、工作落实、评估机制等方面的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充分,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面规划和实践过程系统的设计。

(五)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需要创新

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缺乏深度和创新,活动涉及面狭窄并且进行得不够深入,不能给学生足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学生参与度不高。此外,社会实践内容也存在局限性,真正实质性的内容不多,社会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结合不紧密,往往理论不能与实践很好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无法从实践中获得巩固和增长。新时代下社会实践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是适应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校需要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力度,改革创新,规范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在原有的模式下创新,拓展新的实践项目,丰富实践内容,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结合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特长优势,创造合适的实践机会,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3]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合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提升工作能力

大学生自身应该保持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且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增长见识和社会阅历,提高自身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学生除了要学习好专业理论知识外,在课外还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接受实践导师的正确指导,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在实践中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转换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大学生应善于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机会提升自己,参加每一次社会实践,都是一种促进,都是一种积累,都是一种成长。之前参加的实践活动和经历,甚至是曾经的“痛苦”,都会变成将来的知识、资产和财富。

(二)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指导机制

高校需要建立与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体制,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并制定完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大纲,有效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正确有效地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计划,需要指导,需要交流。高校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度非常有必要。实践中,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容易流于形式,也经常流于形式。因此,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导师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实际上,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能力能否显著提升,与指导教师有莫大的关系。要想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在于建立长效指导机制。指导教师的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开个见面会、填写一些资料等方面,而应该将指导、交流和切磋贯穿于日常,贯穿于大学生的持续成长之上。

(三)发挥高校拓展社会实践合作的主导作用

首先,高校应当重视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争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主动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团队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相关机构联系,本着互助共赢的原则,从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践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内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其次,用人单位与学校应该从“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主旨出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时发布相关政策,为大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及拓宽大学生选择的渠道,提供一些相关的培训,健全评估考核机制。最后,高校也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学校各类型服务团队工作、活动策划、招生工作、办公室助理等有实质性价值的工作都可以优先考虑本校学生,让学生得到一个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高校要力求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让广大学生有机会得到充分的锻炼。[4]

(四)发挥政府对社会实践的支持与引导作用

首先,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金投入不足,保障体系不完善并缺乏统筹规划,因此,国家的政策保障和政府的支持显得特别重要。国家应该进一步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政策,在社会实践专项资金上给予支持,引导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氛围,引导社会各方对大学社会实践给予实质性支持。其次,高校要进一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规范管理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靠各高校的积极引导,还要靠社会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带头,加强宣传工作,融合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支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形成工作合力。最后,高校应该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完善社会实践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实践内容,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打造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社会服务型实践通常以义务服务为主,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而言,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政府和学校可以多安排一些服务型活动及深入农村、基层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

(五)构建“互联网+”社会实践管理系统

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监督工作和评价考核工作,定期跟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用人单位也要定期反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建立合作双方的协调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监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高校要制定社会实践成效评价标准,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社会实践的成绩,并以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加分、奖学金评定、推优评优、推荐入党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要求学生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实践过程中大胆探索和创新。在信息化时代里,高校社会实践管理模式的创新离不开“互联网+”视角。建立“互联网+”社会实践管理系统,可以使社会实践管理系统化、方便化、简单化,提升社会实践工作管理的监管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流程。“互联网+”社会实践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让社会实践信息的传递方便快捷,实现规范化、有效化管理,还可以促进学生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方便指导老师定期掌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进展情况。借助 “互联网+”社会实践管理系统的先进技术,高校可通过构建的新型评价标准及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现代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社会实践效果综合评价,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评价的科学性,进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效率。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生学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