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基于学位论文专家评审意见的分析

2021-12-30 08:52胡建林周小龙王佳琪
科学咨询 2021年14期

刘 铂 董 捷 胡建林 周小龙 王佳琪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水平人才产生了更大的需求,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由此不断扩大。2020年,教育部宣布将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招生预计同比上年增加18.9万人[1]。短期的扩招对培养单位现有体制、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2-3]。因此,探索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考核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存在选题不规范、开题报告把控不严、中期检查不痛不痒、部分导师指导不力、评审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本文将寻找学生论文中存在的具体不足,以此为着力点,提出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措施,可为地方院校相近专业把控、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2020年土木工程学院送审论文中被评为“需要修改后进行答辩”及“不同意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意见为研究对象,对评审意见采用内容分析法,即从评审意见中提取、归纳共性问题,建立一级维度;在共性问题之下的具体问题,归纳、整理为二级维度或三级维度。

根据统计,学位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论文规范性欠佳、科研能力不足、文献调查不充分、创新性较低。本文将选取四个方面中的代表问题进行论证分析,以研究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三、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规范性欠佳

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格式有统一要求,以方便统一收录、社会查阅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然而,作为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本次评审中,论文规范性不足是需要进行修改或不合格论文存在的第一大问题,占比为87%。

1.格式不规范

从评审意见中可以看出,格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题名。题名要求是最恰当、最简明,能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内容的逻辑组合。“最恰当”反映了题名与内容相符性的要求;“最简明”反映了修辞上的要求;“最重要的内容的逻辑组合”反映了对其含义的要求[4]。可见,好的题名可以为读者搜索关键信息、判断论文阅读价值提供便利。在评审意见指出格式不规范的论文中,题名不当的论文占比为14%。专家评语有:“题名较为笼统,建议修改。”

(2)摘要。摘要需要对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结果、结论等内容进行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读者应可通过阅读摘要获得文章的必要信息,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文章。摘要还需要具有独立性,可以单独使用[4]。在格式不规范的论文中,27%的论文摘要不符合要求。较多论文在摘要中仅给出了模糊性的描述,没有将其具体化。部分摘要叙述性内容较多,缺少论文的重要结论、关键信息。这类问题从评审意见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如“论文摘要中指出‘针对高塔型矮斜拉桥的相关研究还很缺乏’,那么,不成熟或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3)参考文献。在论文的写作中,规范、正确地引用参考文献,既能体现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也能方便读者查询相关文献,还是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尊重。论文对专著、期刊、专利、网站等文献的引用需符合相关规定。然而,大量论文(41%)出现了参考文献格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这一情况可以从专家评语中得到证实:“参考文献列表中的期刊论文均没有卷、期、页码。”

(4)其他。部分论文在关键词、目录、正文、图表、编号、单位上也出现了格式不符合规范的情况,如使用软件名称作为关键词,图片、表格未标注来源,单位书写错误等。专家评语有:“单位写成Kn”。

2.语言不规范

论文的任务是阐述事实,证明假设,说明道理。因此,论文需要准确、简洁,要用学术化的语言清晰、准确地阐述研究内容。格式不规范的论文存在语言不简洁、表述不清楚、用词偏口语化、标点使用不正确、有语病、错别字等情况。专家评语有:“建议作者对论文的陈述语言再斟酌、凝练,避免出现表述不清和‘白话’太多的情况。”

(二)科研能力不足

科研是学术之根,是国家、社会发展之力。我国十分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独立科研工作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只有具备相应科研能力,学生才能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5]。可见,科研能力是硕士研究生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判断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盲审意见为需要进行修改或不合格的论文中79%存在“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

1.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足

研究方法科学性不足体现在对研究方法的适用条件、假设、局限性、可靠性等因素了解不足。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这一问题集中表现在进行数值模拟及有限元分析中。专家评语如:“缺少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或误差分析。”“对MATLAB语言的编程思路、过程及算例验证等描述不够清晰。”

2.基础知识不牢固

研究生需掌握与学科相关的、系统的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进行创新,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发表新的见解。然而,评审发现,部分学生并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具体体现在:(1)对本专业、学科的基本概念、常识并不清晰,导致出现很多概念性错误,如混淆了“实验”和“试验”的概念、“黏土”和“粘土”在文中交替使用等;(2)内容描述与真实情况相悖,专家意见为:“保险丝、螺栓应力超出了极限应力,不符合实际。”

3.论文结构不合理

学位论文要求结构严谨,各章节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合理、严谨的论文结构能增强文章的科学性和可信度。然而,需要进行修改或不合格的论文中往往存在许多论文结构问题,如缺少关键内容的交待、没有结果或结论的对比、内容安排不合理、可信度底、没有对试验数据进行足够的分析、论文结构不完整等。专家意见如:“第2章、第3章的研究内容与第4章关联性不强。”“缺少展望,对后续研究缺少指导意见。”

(三)文献调查不充分

科学研究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学习他人优秀的研究成果,分析、发掘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发展、创新。因此,作者必须大量搜集、整理文献,丰富自身知识体系,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验证自己的观点,进而发展、创新。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文献调查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位论文的质量。在需要进行修改或不合格的论文中,18%的论文存在文献调查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献调查的数量不足

文献调查的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对学科发展动态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法的发展及现状缺少足够的了解,未能发现该技术目前的瓶颈,导致论文的研究不够深入。部分作者的文献调查局限于国内中文文献,对国外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较为欠缺。相应专家评语为:“论文综述不够全面,对与主题相关的学科方向的研究动态关注不够。”“没有列出国外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文献阅读量不足。”

2.文献调查的时效性不足

作者对经典理论、概念的介绍及论述会不可避免地引用发行年代较早的文献。但他们在文献调查过程中仍需查阅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以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及观点。此次评审中,部分论文存在对近五年的文献查阅、引用较少的问题。专家意见为:“论文所引文献大部分为五年前的研究成果,内容缺乏创新性,建议增加近五年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3.文献综述撰写质量较低

部分论文的文献综述停留在对前人工作简单改写、罗列的层面上,并未对研究对象的进展及目前研究的不足进行深入研究,体现出作者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及批判性思维。专家意见如:“文献综述对前人的研究停留在简单的罗列、介绍层面,缺少分析与总结。”“文献综述中前人的观点表述混乱,缺少内在逻辑,有凑字数之嫌。”

(四)创新性不足

创新性体现为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得到新结论、使用新方法,以使研究领域得到有价值的发展[6]。创新性是论文的重要指标,是论文能否发表的首要标准,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位论文的质量。在需要进行修改或不合格论文中,11%的论文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1.研究内容和手段与传统内容、常规手段区别不大,缺乏创新性;2.重视试验结果及应用,而忽略理论分析与对比,导致文章科学性不高,创新性不明显。这一点可以从专家评语中得到体现:“从数据结果和研究发现结论上,与再生沥青混合料传统认识一致,创新性不足。”

四、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优化培养方案,改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良好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研究生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7]。本次论文评审暴露出研究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研究方法不科学、论文撰写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优化培养方案来解决。培养单位可以通过开展培养方案论证会,听取行内专家意见,调整课程体系,从学科及专业的角度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规划公共课程、基础理论课、技术实践课三类课程比例,增加学生学科交叉知识、拓展知识面;还可以针对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不高、写作不规范、文献检索能力不足等问题,开设针对性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批改意见反馈。

(二)规范过程管理,提高论文质量

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送审、论文答辩是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其中,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是在论文创作阶段进行的管理、控制,应受到高度重视。

开题报告会、中期检查一般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邀请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及本领域校外专家进行评判。在开题报告会上,各评委主要对学生选题严格把关,对内容提出修改建议或意见,以确保选题的创新性、可实施性、实用性。中期检查旨在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发现问题,主要对学生的研究情况指出问题、明确方向,保证论文工作的可持续性。然而,在评审过程中,“人情味”的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评审结果产生影响。有研究指出,开题报告、中间检查中存在对论文评价过高的评审意见,这就丧失了评价机制的意义[8]。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培养单位可以采取导师回避的方法——学生在汇报中不得体现导师信息,导师不参与指导学生的评审工作——且评审组专家成员信息、学生分组信息不互相公布。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人情味”因素对评审意见及结果的影响,使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意见及结果更客观、更有指导意义。

论文送审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公平性,能加强对学位论文质量的监督。论文送审结果对学位论文的修改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送审论文评分是论文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培养单位可以将此环节的论文评分作为论文答辩及优秀论文评选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坚持导师责任制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严把培养过程,在选课、选题、开题、中期、论文撰写、论文修改、答辩等各个环节加强指导,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2.提升导师能力

导师不光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在学术上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还要有立德树人之心,在学术作风、思想品德、为人处世上言传身教,对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培养单位应重视导师能力的提升,增强导师的责任感,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3.加强导师考核

现阶段,培养单位对导师的考核偏重科研产出,导致导师将大量精力倾注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上,过分注重自身及研究生科研项目的完成,而忽略了研究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现象在理工科专业尤为突出[9]。培养单位应当将导师指导研究生情况、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表现、学位论文质量、学生满意度等因素纳入导师考核指标,并将其作为导师绩效考核、招生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从而在制度层面要求导师重视研究生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五、结束语

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培养单位需要从学位论文的问题入手,优化培养方案,规范过程管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构建符合地方院校特点及学科特色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和提高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