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广西民族服饰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2021-12-30 09:58张耀军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教学资源广西

张耀军,曾 霞

(玉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民族服饰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与情感的艺术结晶。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服饰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在种种传统手艺的背后,往往蕴含着许多尚待发现的设计方法与人文价值,它们是最鲜活、最丰富的设计基因库。而运用数字化技术搜集、整理广西民族服饰的相关文物、图像、文献等资料,加强对广西民族服饰教学资源的建设,不仅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学习传统工艺,实践少数民族的造物观念与设计理念,而且可避免和减缓广西民族传统服饰的散逸,有利于开展广西民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 广西民族服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和整理

民族服饰教学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历史文物、织造工具、服装配饰、刺绣剪纸等属于有形物质文化资源,而服饰工艺、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属于无形非物质文化资源。应结合广西各民族的种类、支系、性别、年龄等因素,分析其民族支系的服饰特征,每种一级类型又可以细分二级类型、三级类型等等。民族服饰应根据这些分类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对服饰遗产进行分门别类、逐层细分类型,才是防止资源采集遗漏的有效方法。

具体方法为:对活态的民族服饰工艺以及传承人进行查询并登记在案,搜集传承人的影像资料;对与服饰文化有关的生产技艺、民俗表演活动进行影像资料的搜集与记录;对民族服饰留存的实物及用具进行拍摄或扫描影像保存;还可通过查阅文献,基层访谈,甚至是走乡串户,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进行录音保存。

民族服饰资源的数字化采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内容跨越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档案学、文物学、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采集团队应由这些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还可以按照区域分布组建数字化采集小组,如在广西百色、河池、桂林、南宁和柳州等民族聚居地组建采集团队,其他地区则可根据民族人数规模与邻近地域组建若干采集团队。除了实地采集外,还可共享相关机构与研究者收集的资源,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对前人学术成果进行整理分类采集,以便尽可能全面地采集民族服饰文化遗产,为广西民族服饰的保护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2 广西民族服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技术应用

2.1 三维仿真样板录入系统的应用

广西民族服饰种类繁多,图案色彩、生产技艺与穿着习俗等各不相同,要对其进行跨区域、跨时代、跨专业的全方位的调查整理、记录保存、保护传承与应用研究,沿用传统方法显然难以全面和准确,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克服时空、场馆、硬件设备及存储、管理、利用、传播方式等的限制,可将不同民族支系的服饰特征,如种类、结构样式、图案色彩、制作工具等如实地记录下来,而且能将其非物质性特征如织布、织锦、染色、轧光、挑花、刺绣、画蜡、金工等工艺以及穿戴方式、宗教信仰、图腾崇尚、礼仪与禁忌等记录和保存下来,再通过不同的形式、途径将其完美展现出来、传承下去。

在数字化采集的技术实现上,主要有二维数码拍摄、影像摄录、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服装、帽子、绣鞋、包袋等服饰文物进行扫描,生成三维立体点云图,再运用激光点云数据等建成高清的数码三维模型。也可以利用美国PGM STP三维仿真样板录入系统,以拍照一次自动数字化多片样板,适合鞋子、帽子、头饰造型、童装、包袋、腰带等尺寸较小的物品。

2.2 环拍摄影技术的应用

环拍摄影技术目前主要用于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博物馆展厅、医疗教育行业等,通过环拍出来的flash或html动画效果,用户可以很直观地“触摸”到物体的每个角度和细节,它就相当于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讲解员或是销售人员,能够瞬间使用户了解产品并促进成交。

环拍技术通常有两种拍摄方法:第一种是把拍摄产品放置在旋转台上,通过旋转台带动产品旋转一周,在转动的过程中固定相机,抓拍不同角度的图片,最后利用软件合成动画效果;第二种则是以拍摄产品的中心为圆心,在周围画出一个圆环轨道,相机沿着轨道每隔一定距离抓拍一张图片,或者也可以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台相机,让相机拍摄到各个角度的图片。对于服饰品这类小件物品来说,教学中使用第一种方法更加有效和节省成本。观众通过移动鼠标就可观察到民族服饰不同角度的细节,通过人机交互轻松自由地体验。这对于民族服饰数字化保护显然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2.3 三维仿真软件的应用

当前较为流行的服装三维仿真软件有PGM3D虚拟设计软件、CLO服装三维系统等,为服装教学中的设计、开发和决策展示提供了数字化三维解决方案,能够显著缩短开发时间和成本,提高产品的品质,丰富产品的款式。从2D样板建立,利用现有的模特库,建立虚拟缝合,产生3D虚拟款式,利用面料及颜色库,建立多种颜色或者面料搭配。结合服装CAD纸样、数字化人台模特、面料材料力学、三维视觉渲染技术、动态MAYA舞台等,实现了服装的3D模式和可视化。系统可以调整面料的质感等参数,达到更佳状态。可以产生360°不同角度拍摄效果,各种绣花、印花、蕾丝非常方便表达,可对服饰的形制、结构分类、织物意匠图以及织造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利用MultiCoreCPU、true-to life尖端技术和并列处理逻辑处理装饰繁复的民族服装,可提供快速、高品质的三维虚拟方式表现真实服装。譬如头饰或服装的造型、版型、花边、图案位置等变化设计。还可以用虚拟影像减少繁琐复杂的试衣作业,代替受到场地、模特等条件影响的走秀演练。

如韩国CLO3D系统开发能够轻松地使用2D版片做出逼真的虚拟样衣,为服装提供各种设计,快速轻松地对图案或设计做即兴修改。可以在试穿的动态状态下用鼠标模拟手调整衣服的穿着效果,体现仿真面料的动态感。再复杂的服装造型和工艺制作,都可以通过CLO3D的多层缝制功能快速实现。用户点击几下鼠标,就能够轻松地缝制虚拟服装,满足3D民族服装的各种细节功能需求,例如褶皱、抽褶、活褶、面料的密度和厚度、染色痕迹等。用鼠标系头巾、腰带、蝴蝶结等。利用人体扫描数据和尺寸参数,自定义生成虚拟模特。进行虚拟立裁,替代服装基本立体裁剪工作。利用三维流程,可构建真实的三维虚拟民族服装数据库,与相关用户或部门对接交流应用领域,如服装设计、样板设计、服装立裁、高级定制以及延伸产品营销,节省成本和缩短生产过程。通过CLO3D制作的服装样品还可创建一个不增加额外成本的虚拟时装秀,展示广西各民族的传统服饰。

2.4 运动捕捉技术和增强现实(AR)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动画制作的高要求,近年来动作捕捉技术发展迅速,发达国家相继推出Motion Analysis、Polhemus、Sega Interactive、MAC、X-Ist、FilmBox等运动捕捉设备,如今这种技术应用已拓展于虚拟现实、游戏、人体工程学、模拟训练等诸多领域。将其应用在民族服装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同样也有着广阔的前景。民族服饰的穿戴方式、歌舞表演、民俗活动等都要通过人体的肢体语言完成,而运动捕捉技术则提供了一种新型人机交互手段,比传统拍照结合文字解说,或照片结合语音解说,或DV记录更便利。

利用运动捕捉技术,可将枯燥的织染、刺绣、穿戴等技艺过程制成互动式游戏,快速锁定游戏人体的运动方位,实时追踪检测出来,用以驱动游戏环境中角色的动作,加强游戏者在人机交互中的情感和趣味体验,从而加深其对游戏活动中的民族内涵的认知和传承。此外,VR、AR增强现实移动互动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利用这些先进的数字技术,可将广西民族服饰资源转换为数据库,进行传播互动、共享。当前很多与民族文化遗产内容展示有关的数字博物馆,就是利用增强现实(AR)等现代数字媒介技术集成,在通畅快捷的网络环境下,轻松地打破时空的界限,使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得以向公众展示与共享。

2.5 3D打印技术的应用

3D打印技术目前在服装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果说3D设计可以使人们天马行空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想象,而3D打印则能将虚拟想象的模型打印出真实形状的物理模型实物。3D打印技术首先需要3D打印数据,设计出来的数据不能马上打印,还需经过3D软件进行转换、截面、切片,得到一个文件数据,才能够进入到3D打印机打印。一般先通过数字化三维建模,将其“分区”成逐层的截面后,再指令打印机的喷嘴工作(Autodesk Meshmixer)。设计软件和打印机之间的协作标准文件为STL文件格式,一个STL格式文件使用三角面来近似模拟物体的表面。3D打印设备获取到文件数据信息后,就会将这些截面通过液体状和片状材料逐层打印出来,粘合起来后这些切片就能制造出实体模型。而这种技术几乎可以制造出任何服装形状的物品。

3 结语

科学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丰富服装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可实现濒危工艺资源的科学、高精度和永久的保存,有效解决高校服装专业实验实训项目所存在的高成本、高消耗,以及受时间和场所等教学条件制约等问题。对于广西民族服饰教学资源的建设,既要紧密结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资源的利用,以及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对服装设计高级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要关注当前国内外服装纺织产业中人工智能化制造的最新成果,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为实践教学服务。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教学资源广西
广西贵港
民族服装文化视角下民族服饰的国际化与品牌化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欢欢喜喜购物记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信息化教学资源老化问题及对策分析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