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在小学体育课堂开展道德教育的探索

2021-12-31 06:14唐君娥
科学咨询 2021年11期
关键词:意志品质道德教育体育

唐君娥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桂花岗小学 广东广州 510400)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积极展开道德教育,让大家能够热爱体育,并拥有胜不骄败不馁、刻苦坚持、竞争合作、尊重他人等意志品质。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目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重视课堂实践体验,让所有人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尊重道德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改后,教育部门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明确规定[1-2],要求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主性为基本目标,强化他们的意志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树立合作、竞争、尊重等道德意识,从而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正确方法,以便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全国小学体育教学都应以加快核心素养建设为教育重点,打造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并且可以促进小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教学课堂。在课上教师需要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通过体能训练以及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培训,在学会体育运动知识与各项技能的同时也能坚定意志品质,从而形成健康的思想。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给予体育学科应有的重视,课上也只是讲解理论知识与运动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体能训练。为了改善教学现状,更好地迎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新课改后的素质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尊重道德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积极对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努力融入各项德育元素,让学生具备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能从根本上防止不良思想的产生,以此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对其合理利用,首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想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授课计划进行精心设计,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一定要用最严谨、认真的态度备课,为学生营造出舒适的学习氛围并且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因为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所以教师的备课方法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首先需要熟悉教材,明确教学思路,同时也要分清主次,对重要的运动技巧进行反复训练,同时还要设置拓展活动,让同学们可以学以致用。最重要一点是,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场地进行反复检查,为学生的安全提供保障,同时还要仔细检查每一个运动器械,这也是老师为学生提供体育以及道德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

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现实中的小学体育课程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也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因此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从中找出能够体现道德思想的知识点,并将其合理拓展,以此制定出能够展开有效德育的授课方案,发挥出体育学科的思想性,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现阶段体育学科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具备道德教育的功能,所以教师可以自由在理论知识讲解或是实践活动中融入道德理念,以此帮助同学们增强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达到德育的基本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对班内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分析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日常生活习惯,做到因材施教,进而对道德因素进行深度挖掘,保证同学们健康成长。

三、课上强调人人平等,遵守课堂常规

课堂之所以被称为课堂,是因为其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约束[3],也就是所谓的课堂常规,这些制度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也能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课堂常规之下,强调每名同学在课上的平等地位,同时也是在要求教师一视同仁,不被成绩等外在因素影响,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授课计划,保证每名同学的学习质量都能有所提高。

同时课堂常规也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约束,例如要求大家准时集合,以此保证考勤的有效性,还在上下课礼节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同学们必须尊重教师、团结同学,形成集体荣誉感,从而提升意志品质。同时还必须要求课上着装具有统一性,以此体现出体育精神。此外学生还必须严格遵守课堂纪律,这样一来课堂变得更加有秩序,教师的授课思路更加清晰,学生也能形成热爱班集体、服从组织安排、讲文明懂礼貌的优良品质,真正在体育课堂中实现道德的教育。

所以教师一定要在班级内及时制定课堂常规,也要对其进行积极宣传,做到严格执行、严格训练和严格监督,还要做到奖罚分明,不徇私、不掺杂主观情感。对有优异表现、能展现出积极思想的同学及时表扬,而对那些违反常规的同学除按规定惩罚外还要进行思想疏导,用这样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为他们提供最及时、有效的帮助,进而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也能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也不能将自身特殊化,做到师生平等,也要严格执行各项课堂常规,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对班内学生提出各类要求之前先要保证自己可以按规办事,准时上下课、课上不分心,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用自身为同学们举例,在教师的直接影响下,所有人的道德意识都会不断强化,实现德育目标。例如一般情况下体育课堂都要求学生穿运动服训练、课上集中注意力、不迟到早退,那么教师为了让学生将各项常规都执行到位,必须对自己严格约束,着运动装授课、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同时还要亲身参与到集体活动中,通过实践提升教学质量。

四、发挥出教师榜样的力量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接受了基础教育,同时也熟悉了校园生活,但是因为年纪小心智还不够成熟,考虑事情不会变通,因此经常会犯一些原则上的错误[4-5],此时需要教师的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用自身的力量为学生传达情感。小学生普遍喜欢模仿,在家庭中他们通过观察、模仿父母学会基本的生活方法,在学校中也通过模仿教师学习各类知识。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这一特点,在课上发挥出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的思想进行熏陶,也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教师要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体育学科而言“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要比“言传”更大,也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想要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必须提升自身的修养,发挥出榜样的力量,具体表现为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让个人的品质得到全方面的完善。同时也要落实“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从专业角度提升自身的实力,学生在日常观察教师言行举止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进行模仿。在此期间大家的道德意识会被激发,在潜移默化中控制自己的行为,遇到困难时也不轻易言弃,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认真履行自己的各项职责,控制不良情绪,展示出良好的体育精神和思想道德意识。

例如在学习“集体体操”时,教师必须为大家做出完整的示范,在分组练习的过程中也要全程参与,和同学们的动作要保持一致,身体力行地为大家传递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要积极和同学们配合,强调认真负责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在老师的直接影响下,同学们能够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也能形成集体荣誉感,真正做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五、合理利用课堂偶发事件

体育是一门以户外运动为主的学科,因此与其他科目相比课堂上意外偶发的频率会更高,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如果课上走向与课前计划有所偏差,教师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根据现场情况对教学思路进行相应的调整,能够做到因势利导,自然地应对各类现场变动,这样一来原本对教学效率产生不良影响的偶发事件能够被合理利用,及时转变成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例如在进行四年级篮球活动时,因为需要同学们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同时还因为比赛而产生竞争意识,所以在活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同学之间的争吵或是碰撞、擦伤、关节扭伤、低血糖等受伤情况。教师要时刻保持冷静的态度,如果是同学之间发生小摩擦,要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双方的问题,并且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让大家能够良性竞争,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对全班同学进行思想教育,维持了正常的课堂秩序,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情况。如果是身体受伤,教师也要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第一时间为大家处理伤口,同时强调做事不要急躁,要懂得趋利避害,保证自身不受到伤害。

无论面对什么突发情况,教师都必须展现出专业素养,时刻保持冷静,排查课内的不安全因素,用突发事件举例,教授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运动知识的了解,强化他们的体育技能,能够强化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偶发事件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同伴遇到困难时能及时伸出援手,同时还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通过学习偶发事件处理方法,小学生能够将体育道德转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六、根据学生课上表现及时做出评价

在教学过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行分析判断,具体可以根据大家在课上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衡量。例如他们是否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与其他伙伴合作、在比赛时是否具备良性的竞争意识以及能否对老师、裁判和同学始终保持尊重的态度等,通过这些行为判断该名学生是否具备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勇敢坚强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而在详细分析后必须对每个人都进行针对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三方面因素:学生的成长环境、课上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生活习惯。从这三方面出发给出客观的评价,这一做法有以下两大目的:其一让同学们能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确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为未来的学习制定相应计划;其二是进行道德教育,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无意识地强调了各项品质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重要性。同学们接收到信息后也能马上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发展,改变自己的习惯化行为,能够融入到集体中,也会主动和他人合作,帮助和爱护身边的同学。同时还会提升自我规划意识,讲文明懂礼貌,在与伙伴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采取尊重的态度,积极参与讨论,也能乐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指导,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气氛,展现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道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为体育课堂需要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以及运动的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寻找隐藏的德育知识,用具有特殊性质的标准和规范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构建出一个以核心素养为教育重点的教学体系,必须要做到“以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以平等的方式传达体育精神。同时还要对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课堂中自然地渗透道德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实现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意志品质道德教育体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究
我们的“体育梦”
不同运动水平男子冰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研究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